分享

孩子为什么憋不出作文?因为思维方式不结构!

 长沙7喜 2016-09-05

    丁丁一年级的时候,如果家庭作业有写话的话,多半战死疆场的是我,不管我怎么提醒、怎么引导、怎么鼓励,就是三个字-“不会写”。不是很能说吗?平常说起来都是一套一套的,甚至还能上纲上线有俏皮话的,一到写话就彻底歇菜,不、会、写!更不用说写小作文了。

 

    虽然我还没有找到理论去支撑我的判断,但是我发现能说或者不能说和写作的能力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可能支配语言和支配思维的大脑功能区是不一样的。能说会道并不见是具有结构性思维的能力。如果缺乏了结构性思维的能力,写作能力肯定是大打折扣。


    我现在还能记起我高中时期的作文表现,那个时候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结构,什么是逻辑,反正就是觉得议论文没有什么好写的,只要按照老师的套路写,不跑题,及格总是会有的。所以,我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写散文、小说、诗词的方面。现在回想,高中时代能写出什么好的散文、或者小说、或者诗词来啊,浪费了大量时间在无结构、空泛的、无病呻吟的文章上,以至于我的学术写作的能力完全是在研究生阶段才培养起来的。直到现在,在写作博士论文的时候,仍然需要补习学术性写作(Academic Writing)的能力和严格逻辑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能力。

 

    当丁丁在一年级下班学期老师开始要求写话的家庭作业后,我就开始研究如何提高小朋友的写作能力。我发现中国的老师对于低年级孩子写作的确是有要求的,很多父母其实是没有注意到。有一次当我仔细询问丁丁老师有没有说过怎么写作文的时候,丁丁回忆到:老师说,写话要有顺序,比如,先写天空,再写湖面,再写湖里,最后写地面上的东西,这是一篇叫做夏天的池塘景色的文章。老师其实就是在结构化写作,这个结构是从上到下。但是再看很多小朋友的文章,往往就是没有结构,东一笔,西一笔,虽然有父母的润色,读起来也满好听,没有一个错别字,但是,这种华而不实的写作对于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毫无用处。没有结构化的思维,就没有写作的根基。

 

    今年暑假我在加州斯坦福大学拜访了几位教英文写作的老师,她们提到最多的关于幼儿写作的词叫做“Reading Response”,翻译成中文叫做阅读反馈RR。在美国的每所小学的英文课上,都要求进行阅读反馈式的教学,以支撑写作能力的发展。在中国阅读反馈被称为深度阅读,深度阅读这个词我第一次听到是在“拆书帮”的沙龙活动上,拆书大拿凭借着思维导图的能力,能够在短短两三个小时内将一本新书进行分解、理解、吸收、提炼、整合、完成阅读。但是在美国,小学的阅读反馈不仅仅是进行“拆书”,更重要的是“思考”。

 

    “拆书”的部分是理解一篇文章的脉络结构,而“思考”的部分是进行“求证”或者“批判”。对于文章的脉络结构,老师们要求学生们用绘画的方式进行梳理;对于“思考”的部分,老师们则要求学生在完成一篇阅读后,提出三个问题进行研究并找到答案,或者总结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但是必须到文章中找到明确的地方去支撑中心思想。

 

    这些美国老师的建议,总结起来就是,通过反馈式的阅读来进行写作能力的培养,阅读和写作并不是简单的先后顺序的关系,阅读和写作是紧密结合且在同一时间发生。

 

    反馈式的阅读要求对于每一篇文章的结构与内容进行深度分析,但是在低年级阶段,小朋友的思维能力是不能够达到仅仅通过讨论就能进行分析的水平。就好比你问小朋友,读完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啊?大部分一年级或者二年级的小朋友是说不出什么感受的,能说的估计也就是很有趣、很好玩而已。所以,在这个年龄段进行反馈式阅读一定要借助图形化的工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