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98集】TOP10《水浒传》的十大繁本

 金色年华554 2016-09-05
《水浒传》版本虽多,但大体上可分为“繁本”与“简本”两个系统。所谓繁、简,并不以单纯的回目、字数多寡为区分,而是以文字叙述繁简、艺术成就高低来区别。“繁本”是指那些描写细腻、文笔流畅、艺术价值很高的本子;简本则是情节梗概与繁本相近,而文字描写粗略、润色简单、艺术水准较低的本子。简本虽以“简”字为名,但内容并不一定比繁本的情节少,著名的征田虎、征王庆故事最初便是出自简本。袁无涯等正是在此基础上加工重构而成了内容极为丰富的百二十回本。
“繁本”与“简本”是《水浒传》衍变发展的两大系统,究竟“繁本”与“简本”孰先孰后,谁才是《水浒传》的真正鼻祖,历来都是水浒研究者争论不休的问题。目前大体有以下四种观点:第一,由简入繁。认为简本在先,繁本是在简本的基础上增添加工发展而来,代表人物:鲁迅、何心;第二,删繁为简。繁本在先,简本是在繁本的基础上删减而成的,代表人物:郑振铎(50年代改变为此观点)、孙楷第;第三,双源流说。繁、简本分属两个系统,并非由同一祖本加工或删减而成,而是依照各自的源头发展起来的,代表人物:严敦易;第四、简繁相互递嬗说。认为各个不同的版本关系应该看成为一个密切相关而又相互递嬗、相互交织、相互发展的过程,代表人物:欧阳健。
水浒的版本大体上可分为繁简两种,而在繁本系统内又可细分为3类,依出现时间的早晚,分别为:百回本、百二十回本和七十回本。3种本子的前七十一回(或七十回)大同小异,区别主要在七十一回以后部分。七十回本是“断尾巴蜻蜓”,后面的内容统统被砍掉,无须去说。百回本在第七十一回以后,情节尚有两赢童贯、三败高俅、受招安、征辽、征方腊及魂聚寥儿洼等情节。百二十回本在征辽之后、征方腊之前,又插入征田虎、征王庆各十回内容。
明白了“繁本”与“简本”的定义和相互关系,接下来我们再看一看目前已知的水浒繁本中,曾名噪一时并且对水浒发展起过重要意义的水浒十大繁本(存本优先)。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水浒繁本变化发展的脉络,此次排序尽可能以时间和版本承接为序予以介绍。
TOP1 郭武定本
欲谈水浒之繁本,必得先讲“郭武定本”。“郭武定本”虽早已不传于世,但却对后世水浒版本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郭武定本”是由明武定侯郭勋主持刊印的著名水浒善本。郭勋乃是明开国功臣郭英之后,袭封武定侯,因政治上善于投嘉靖帝所好,官运亨通,“进翊国公加太师
”。郭勋雅好诗书,尤喜刻书,所刻之书样雠精美,刻工精致,史称“武定板”。明·张凤翼就曾盛赞:“(水浒)刻本唯郭武定为佳,坊间杂以王庆、田虎,便成添足,赏音者当辨之。”“郭武定本”在水浒版本演变过程中占有承上启下的极其重要地位,被许多专家学者视为最接近古本水浒的修编版水浒,甚至被不少学者推崇为水浒祖本。张国光先生《〈水浒〉祖本探考》一文明确指出:“嘉靖中刊行的郭勋本,即是他的祖本,当系郭勋指使门客所为,成书时间,不早于嘉靖十一、二年。”戴不凡先生直截了当地说:“施耐庵其实并无其人,极可能就是郭勋门下御用文人的托名。”“郭武定本”即为水浒祖本尚有商榷之处,但它对水浒的推广作用却是居功至伟。严敦易先生在对水浒版本进行深入研究后指出,明初极少有关水浒的记载,到了明中叶郭勋刊本出现后,才有了多种刊本的盛行。“郭武定本”既是与祖本最接近的本子,又是以后版本分化的起点,对水浒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但它的大胆删减润色同时也对古本水浒造成了巨大的损害。正如郑振铎先生所指出的“嘉靖间郭勋将罗书重加润饰改编,大异其本来面目”。另一水浒版本“天都外臣序本”中也说:“故老传闻:洪武初,越人罗氏,诙诡多智,为此书,共一百回,各以妖异之语引于其首,以为之艳。嘉靖时,郭武定重刻其书,削去致语,独存本传。”明·钱希言《戏瑕》中更是直言“今坊间刻本,是郭武定删后书矣,郭故跗注大僚,其于词家风马,故奇文悉被,真施氏之罪人也。”“郭武定本”为明版水浒最为精美的善本,被包括袁无涯、钱希言等名家所记载褒贬,然迄今四百余年,历代文人墨客穷尽全力寻觅,却始终未找得一本标有“武定板”字样的《水浒传》,实是水浒版本研究领域的一大奇事!历史上是否真得存在过“武定板”,也成为水浒研究中的一大悬案。虽李玄伯和郑振铎都曾声称获得“武定板”,但很快证明李玄伯所言“武定板”系伪造,而郑振铎所得残卷亦不能证明便是“武定板”真迹。所有的问题,看来都只能依靠日后突破性地发现来解决了。
TOP2 郑振铎藏嘉靖残本
朱氏原藏第十卷的第四十七回至第四十九回,郑振铎原藏第十一卷的第五十一回至第五十五回,共残存八回,现均归藏于北京图书馆。从此本每卷五回来推测,全本当为二十卷一百回。残本是白绵纸赵体大字刻本,半页10行,每行20字,四周双边,白口,双鱼尾。上鱼尾书水浒回目,下鱼尾记页数,每卷前题“忠义水浒传卷之X”,次二行分记“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郑振铎在晚年时认为“嘉靖残本”即“郭武定本”,不过并未提出有力证据。因郑振铎在学界的声望和地位,此论一出还是引起了很多人的认可和附和。不过,还是有相当的学者没有盲目跟从,对此论提出了谨慎的质疑,比如“嘉靖残本”并无“郭定板”字样;“嘉靖残本”有关“阎婆事”的部分虽已佚失,但从现存所有百回分卷本无一例外都没有移置阎婆事来推测,“嘉靖残本”也是没有移置的。也就是说“嘉靖残本”更像是前郭本系统,而不太可能是郭勋本;还有就是“嘉靖残本”错字连篇,雕刻粗糙,远无法与传说中制作精美的“郭武定本”相提并论。关于“嘉靖残本”即“郭武定本”的争论现在仍旧唇枪舌剑,未有定论。但客观地讲,在更有力的证据出现之前,现在就将“嘉靖残本”等同于“郭武定本”显然是缺乏严谨治学态度的草率之举。
TOP3 天都外臣序本《忠义水浒传》
万历十七年(1589年),新安刊刻了“署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带有天都外臣序的一百卷一百回本《忠义水浒传》,史称“天都外臣序本”。明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记载:“武定侯郭勋,在世宗朝号好文多艺、能计数。今新安所刻《水浒传》善本,即其家所传,前有汪太函序,托名天都外臣”。天都外臣即汪道昆( 1525—1593) ,安徽歙县人,以戏曲创作而闻名,是明代中后期文坛的领袖人物,被时人颂为“闽中三绝”。汪道昆在“天都外臣序”云:“故老传闻:洪武初,越人罗氏,诙诡多智,为此书,共一百回,各以妖异之语引于其首,以为之艳。嘉靖时,郭武定重刻其书,削去致语,独存本传。”明确告诉我们郭本是“削去致语,独存本传”,现在所谓的天都外臣本,肯定不是郭本,所参照的很有可能便是郭武定本的母本——《水浒传》原本。真正的天都外臣序本早已失传,目前所存天都外臣序本乃清康熙石渠阁补修本(1666年),补刻部分包括插图及正文,多达数百页,因补修比例过大而很难恢复原貌,史料价值大打折扣,已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天都外臣序本”。正因为真本的缺失,也使后人对汪道昆所作“天都外臣序”的真实性产生疑问。聂绀弩先生认为《天都外臣序》很可能是康熙年间书商所伪造;胡益民先生则通过对比《天都外臣序》与汪道昆存世之作的词语应用特点,认为《天都外臣序》确为汪道昆所作。因为原本的缺失,存本的失真,使得如此一部对水浒划代、作者探究及版本溯渊都有着重要参考价值的著作失去了它应有的标尺作用,不可不谓水浒研究的一大憾事。
TOP4 容与堂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
容与堂为明代万历年间杭州著名书坊,以刻戏曲、小说闻名。北京图书馆所藏容与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学界名为“北图容本”),是存世完整水浒百回本中时间最早的一部“繁本”水浒,研究价值极高,甚至被推崇为具有祖本意义的水浒百回本。“北图容本”,明代容与堂刊刻,一百卷一百回,每半页11行,每行22字,版框高21厘米,宽14.5厘米。版口鱼尾上题“李卓吾批评水浒传”,口底题“容与堂藏版”。正文前有小沙弥怀林《批评水浒传述语》、《梁山泊一百单八人优劣》等4篇文字。卷末间题“诸名家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有插图200幅,分插每回正文前。正文中有眉批、夹批和各回总批。
相较“北图容本”的便是藏于日本内阁文库的“文库容本”,版面、内容、批语等与北图容本全同。“文库容本”在小沙弥怀林的“述语”前多刊了李贽《忠义水浒传序》,此序之后另行题:“庚戌仲夏日虎林孙朴书于三生石畔”。可知此“文库容本”的刊印时间为明代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庚戌,但这并不是“北图容本”的刊印时间。从“文库容本”挖补“北图容本”的情况来看,“北图容本”的成书时间当在万历三十八年之前。“文库容本”的插图全部删除,并且内容有文字挖补。“北图容本”中所缺李贽《忠义水浒传序》及五页残缺,便是通过“文库容本”补齐的。
容与堂本并非《水浒传》的祖本,但就现存《水浒传》版本来看,容与堂本无疑是完整百回本中最早、最完善的一部,如今流行于世的百回本,大都是以容与堂本为底本的。因此,学者周继仲在《容与堂刻百回本〈水浒传〉应当为〈水浒传〉祖本》一文中指出:在施耐庵创作的原本《水浒传》早已失传、直接衍生本亦已消失的情况下,可以将容与堂本视为《水浒传》的祖本。
TOP5 《钟伯敬先生评忠义水浒传》
《钟伯敬先生评忠义水浒传》,此书藏于日本京都大学,共一百卷一百回,明天启间庆吉堂刊,不题撰人,伪托钟惺批评,内容与容与堂本基本相同。另郑振铎于上世纪30年代在巴黎国家图书馆访得明万历天启间四知馆刊《钟伯敬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一百卷一百回。钟伯敬在序中将《水浒》与《史记》比,评价极高;在《人品评》中,称宋江、吴用为“假道学真强盗”,称李逵为“梁山泊第一尊活佛”。庆吉堂本与容与堂本、四知馆本、康熙石渠阁本皆增加插图与评论。增加插图,说明《水浒》传播范围扩大,并由说话人底本的功能转化为供广大读者阅读的功能。批评语的出现,则标志着研究《水浒》的理论开始形成。
TOP6 袁无涯《出像评点忠义水浒全传》
《出像评点忠义水浒全书》,一百二十回,引首题《李氏藏本忠义水浒全传》,别题《绣像藏本水浒四传全书》,明代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由苏州书种堂主人袁无涯刊行。首有李贽的序文,次有杨定见《忠义水浒全传小引》,再次有《发凡》,书里题“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插图120页,每半页10行,每行22字,订为32册,原刻本今藏北京大学图书馆。袁本前九十回和第一百十一回至第一百二十回共一百回出自繁本系统,第九十一回至第一百十回共二十回征田虎、征王庆的情节则是根据简本扩充改编而来。袁本之后,又有郁郁堂《绣像藏版水浒四传全书》、宝翰楼《忠义水浒全书》等百二十回本面世。郁郁堂本,明刊百二十回本,刊刻时间晚于袁无涯本,为明崇祯初年,署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现存于首都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日本内阁文库亦有藏本,与首都图书馆藏本同。宝翰楼本,明崇祯宝翰楼刊刻,日本宫内省图书寮藏。
袁本等百二十回本的功绩是内容完整,英雄人物的性格突出,这是它比其他版本的优长之处。袁无涯本是用繁本系统的百回本为底本,加上改写简本系统的田虎、王庆故事而成。袁本对田虎、王庆的故事并非简单地照搬移植,而是非常有艺术性地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它虽然采用了简本里的人物和故事框架,如有孙安、乔道清等人物、琼英与张清姻缘等情节,但思想倾向不完全相同,它更突出忠奸斗争的思想;在艺术上有很大提高,人物形象生动,情节合理,特别是对王庆一篇的改造,将林冲式的悲剧英雄王庆变成了无恶不作的浮浪子弟,使宋江征讨王庆的正义性得到了充分体现。随着王庆、田虎篇的加入,完整的水浒故事逐渐清晰地勾勒在了读者面前,虽有不少前贤指其狗尾续貂,不足以代表水浒的文学高度,但出于民众的求全心理,百二十回完整篇如今已经成为水浒版本的主流,在阅读市场占据了统治地位,深深地烙在普遍大众心底,俨然成为《水浒传》的代名词。更多精彩请看姚看江湖的天涯博客:姚看江湖。而那些在历史上曾风靡一时的古本《水浒传》却逐渐成为专家学者的独乐之园。随着这种情形的继续发展和深入,特别是随着缺乏主动思维、视读书为快餐的年青一代人成为社会的主体之后,他们在书商、媒体的操控下,可能除了百二十回水浒之外,再不知世上还有其他版本的《水浒传》。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图书市场,百二十回家族仍旧将长期牢占统治地位,最终一枝独秀,甚至成为水浒的终定本。
TOP7 大涤余人序本《忠义水浒传》
大涤余人序本《忠义水浒传》共一百回,首有大涤余人《刻忠义水浒传缘起》的序文,卷前有插图,图中偶有新安刻工署名,可知为明代安徽一带刊行的。大涤余人序本《忠义水浒传》原刻全本已不存世,目前存世的两种,一种是万历年间新安黄诚之、刘启先所刻残本,民国李玄伯便是以此本与郁郁堂本相拼凑,冒充“郭武定本”,但很快便被证明系伪造,郁郁堂本中的若干错字也被他沿袭下来,这便是力证之一。残本原为李玄伯所藏,现存于国家图书馆;另一种为清康熙年间芥子园所刊,现存于日本帝国图书馆。相较于容与堂系统,大涤余人序本在结构内容上略有不同,如全书分回不分卷,各回无入回诗词,第二十一回宋江收受梁山谢仪一事,在时间上移置得更为合理,又第二十六回回目由容本系统的“郓哥大闹授官厅,武松斗杀西门庆”,改作“偷骨殖何九叔送丧,供人头武二郎设祭”,与百二十回本相同。因此有人怀疑大涤余人序本是根据百二十回本删削而成的。大涤余人序本在水浒版本演变过程中的时间节点曾在学术界引起不小的争论:马蹄疾在《水浒书录》编排时认为大涤余人序本早于天都外臣序本及袁无涯百二十回本,应在万历早期;李永祜在校点容与堂《水浒传》时也力主此论,并认为大涤余人序本源于郭勋刻本。李金松《〈水浒传〉大涤余人序本之刊刻年代辨》中则通过对刻工黄诚之、刘启先生平考察,得出大涤余人序本应刻于万历晚期,袁本之后。
TOP8 芥子园翻刻本《忠义水浒传》
百回本,清康熙年间芥子园所刊。该本每回前没有“致语”,移置阎婆事,一说翻刻自大涤余人序本,一说是容与堂本与大涤余人序本的结合产物。书中加入了李卓吾评语,半页10行,行22字,版心有“芥子园藏版”字样,刻印甚精,现存于日本帝国图书馆。国内所藏本为乾隆年间三多斋原封重印芥子园刊本,此书若无扉页上所印“施耐庵原本”、“三多斋梓”等字样,以及制作较粗糙外,几乎与芥子园刊本一般无二,甚至瞒过了水浒名家孙楷第,被误认为是大涤余人序本,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TOP9 贯华堂本《金圣叹批评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
金圣叹批点本,简称“贯华堂本”,又称“腰斩本”,七十五卷七十回,署东都施耐庵撰,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由贯华堂刊刻。全书虽称七十回,但加上楔子一回,实际上是七十一回;书前有四卷,卷一为金圣叹所撰《水浒传》序一、序二、序三,卷二为《宋史纲》、《宋史目》,卷三为金圣叹所撰《读第五才子书法》,卷四为“东都施耐庵序”。故事叙述至水浒英雄大聚义、排座次后,以卢俊义梦见众英雄被嵇康绑缚一处结束全书,没有百回繁本招安、征辽平方腊的故事,更没有简本征田虎、王庆的情节。“贯华堂本”虽是一个腰斩本,但问世之后却广受欢迎,从顺治年间开始,逐渐垄断了市场,并将这种市场优势一直保持到清末民初。以致在此期间人们说起《水浒传》,一般指的就是它,逼迫得书商们只好从一百一十五回本中截取它腰斩舍弃的内容,另题为《征四寇传》出版,足可见“贯华堂本”当年舍我其谁的书坛霸主地位。明崇祯末重刻版藏于北京图书馆,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贯华堂初刻本则被日本长泽规矩也藏。
金圣叹的《贯华堂水浒传》自称得施耐庵原著之“古本”,金氏的古本之说,遭到许多专家学者的质疑,经过近世多位学者的比勘、考察,《贯华堂水浒传》实际上是截取万历年间刊行的容与堂本的前七十一回稍加修改而成。这样,它便没有了嘉靖本的梁山全伙受招安、征辽、征方腊的部分,也没有了万历本的征田虎、征王庆的部分。金圣叹所腰斩的水浒,它以梁山一百零八好汉完成大聚义为止,没有对梁山出路的纠结,没有对梁山好汉生离死别的悲怆,没有对奸佞肖小奴颜婢膝的屈辱,于梁山最为兴盛之际戛然而止,将梁山好兄弟情深的美好画面永驻于读者心中,让读者以热血沸腾的亢奋之感和怀着对水浒事业无穷憧憬读完此书,再加上金圣叹高屋建瓴却又不乏妙趣横生的精彩点评,使贯华堂本从版本林立的明代水浒本子中脱颖而出,成为有清一代最受欢迎的《水浒传》,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但从情节而言,既为腰斩之作,必为残缺严重的《水浒传》,它没有敢于直面梁山前途命运的思索,没有将英雄好汉悲欢离合全景展现,更没有将梁山替天行道的主旨真正践于实行,虽有断臂维纳斯之独有魅力,却亦有肢体残缺之遗憾,是一部让人爱之深,又憾之切的水浒之作。再加之金圣叹涉嫌为印证他对这部小说的前理解而人为篡改水浒叙事视角、主观丑化宋江形象,更使这部70回本水浒成为饱受争议之作。
TOP10 无穷会藏本
《全像忠义水浒传》,百回本,共二十册,有李卓吾评语,插图百余枚,因其没有刊行者的任何标记,所以无法使用通常的“某某堂刊本”之类的名词来称呼它,只能按照收藏者或收藏组织的名字命名,世称无穷会藏本,或织田藏本、织田小觉(或织田确斋)藏本。无穷会藏本最初为日本学者织田小觉(1858-1936)的收藏,后归日本无穷会。无穷会藏本长久以来并不为中国学界所知,即使孙第楷、马蹄疾这样的名家,在他们的著作《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水浒书录》中都没有丝毫提及,直到范宁先生在《水浒传版本源流考》中才首次将无穷会藏本公开介绍于国内学界。无穷会藏本最著名之处便是在第七十二回中御书屏上将四大寇去掉田虎、王庆,加上蓟北辽国,改作三大寇。此文一出,立刻在水浒学界引起轩然大波,究竟无穷会藏本的三寇之说是出自后世删改,还是水浒古本的原貌本就如此;杨定见《出像评点〈忠义水浒全传〉发凡》所说“郭武定本即旧本移置阎婆事,甚善;其于寇中去王、田而加辽国,犹是小家照应之法”是指删减王、田情节而加辽,还是指御书屏上四寇变三寇的改变,都成为水浒研究的焦点问题。范宁先生认为杨定见《发凡》中所言是将大涤余人本第七十二回的眉批上移植过来的,所谓“去王、田而加辽国”,不是指《水浒传》全书故事情节中的征王庆、征田虎、征辽三部分,而是指第七十二回皇宫屏风上的题字。刘世德先生在范宁先生的研究基础上,通过比对无穷会藏本与存世各主要繁本的情节内容、文法结构,以及纸张版式等,得出了无穷会藏本起源血统、成书时间等关键性结论,并详尽地阐释了“四大寇”与“三大寇”之间的演变关系,现将刘先生的七点结论引述如下:
一、无穷会藏本的底本,不是天本、容本、钟本(或它们的底本),也不是袁本、芥本(或它们的底本)。
二、从版本系统的血缘关系上说,无穷会藏本亲于袁本、芥本,而疏于天本、容本、钟本。
三、从第七十二回的眉批可知,皇宫屏风上的题字,“四大寇”乃是原文,“三大寇”则是改文。“淮西王庆、河北田虎”乃是原文,“蓟北辽国”则是改文。
四、第七十二回的引头诗证明,“四大寇”乃是无穷会藏本的底本的原文。
五、从纸张、墨色看,无穷会藏本和明代万历年间刊本的距离很大。
六、李卓吾序言中的四个字,“夷狄”被改为“边睡”,“犬羊”被改为“时势”,原因是避讳。只有刊行于清代,才可能出现这样的现象。
七、无穷会藏本是清初顺治年间的刊本。它的“弦”字、“弘”字并不避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