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物道|用两吨半的水,造一场20年的云门水月

 汉青的马甲 2016-09-05


 摄影  王小京 (国家大剧院)


林怀民和他的云门舞集

文 | 物道


很多人跳舞,他们在身体的使用上,像西方的传统建筑,以一种天空为指向的直线思维。可当我们也能跳好舞蹈时,却并没有意识到,什么才是真正适合东方人的肢体语言。来自台湾的编舞家林怀民,舍去20年的繁华,换来一场《水月》。“中国人编舞,跳给中国人看。”这是他的艺术梦想。 

 


启,人声散退,灯光投射出一位身着白裤的舞者,他赤裸着上身,站在勾画着白色水纹的黑色地板上,慢慢蹲下。慢、慢到不能再慢,慢到观者的心渐渐安稳……抬手间,巴赫的大提琴音,宛若秋雨般从舞台的四面飞来,它熨贴在舞者的每一寸肌肤、每一块骨骼上。这一刻,东方的舞姿与西方的巴赫在这片空间里得以重逢。 



这是一场名叫“水月”的表演。这是一场被欧洲舞蹈杂志盛赞其为:“《水月》独特的中国编舞语言,绝不亚于威廉·弗塞斯的法兰克福芭蕾舞团对欧洲古典芭蕾的影响。”这是林怀民和他的云门舞集抛弃20年前种种繁华,才寻回的最适合中国人的“舞”。 



太极导引,从大地汲取力量,让身体开出花来


“太极”是中国人身体力行的哲学,人们将其吸收到戏剧身段中,成为肢体美学的表达。林怀民在《水月》中就以“太极导引”为基础。他说:“让身体跟地板接近,呼吸吐纳,就像树根一样,稳稳地扎入地下,这才是东方舞者的语言。”


舞台上的舞者的身体如花一般绽放,他们彼此间和谐地起伏,舞姿圆熟饱满,动作准确而又轻松。更重要的,随着音乐的起伏,舞者间自然舒展的呼吸方式,犹如汲取了大地的力量,使得旁观者也一同参与其间,花生长在地面上,开了又谢,谢了又开,与顺应天时,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摄影  王小京 (国家大剧院)


林怀民说:“东方舞蹈体现的是一种对圆融的追求,就像我们最伟大的建筑,是在空间上无限延展的故宫和长城,是大地上铺展开来的卷轴,体现的是一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互为依存,相互相生的宇宙观念。”




何谓水月?


禅宗说,镜花水月毕竟总成空。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走到空阔的地方,看见自己,照见自己。因空阔,人的感伤与喜悦都比较平静,可以如水东流,如月在天,没有什么挂碍。林怀民和他的云门舞集正是在彼此的映照中寻找答案。


两顿半的水,分解成细小的波纹;淡淡的水汽,从头至尾,浮游在舞者的脚踝处,头顶上方所有的镜面被打开,舞台上的一切都倒映在半空中,仿佛两个平行的世界。看着潺潺流水漫淌过舞台,随着镜面和水波之间映现出迷人的繁复,那层层叠叠的虚实,映照着观者繁复的心。

 摄影  王小京 (国家大剧院)


何为水月?蒋勋看过后曾说:“在《水月》中,看到的是'人',是舞者,是在现实中爱过、恨过、纠缠过的种种牵扯,聚合与离散,彼此都有不可解的各式各样的缘分。”可林怀民说:“水月,让急躁的我变得安静。”


琴声息,灯光歇,舞者默默隐去,他们带走了之前种种的挣扎、焦虑与困惑,唯留空静的舞台水声自在。无言,却令人悟了“镜花水月毕竟总成空”的意味,人醒,看尽种种繁华之后,舍此身外,自得清明。


摄影  王小京 (国家大剧院)

 摄影  刘振祥 (广州大剧院)



▲ 物道现场采访林怀民老师  吴颖露摄


云门舞集《水月》

──东方太极与西方巴赫,等待三百年,

只为在林怀民的《水月》中相逢


演出时间:2016年9月9-10日(周五-六)20:00

演出地点:广州大剧院 歌剧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