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出挫折教育的误区,才能培养出孩子真正的抗挫力

 长沙7喜 2016-09-05


引子:

在我刚参加完高考那年,成绩还没出来,我一直跟自己说:“如果我考不上本科学校,我就不要再活了”,今天,当我们在思考为什么要做“抗挫力”训练营时,回想起当年自己内心里出现的这一个念头,我很庆幸自己是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如果不是这样,或许在这个世界上,暂时属于“我”的这个生命也许真的就不在了!怎能不感到后怕?倒吸一口凉气?那个时候的自己,哪里还能记得起来带着剧痛才把自己这个生命带来这个世界上的母亲和这么多年默默维护和养育着自己的父亲?!

那个时候没有“抗挫力”的教育,在那段等分数的时间里,那样等待的焦灼充满着对未知的恐惧和如世界末日的审判一般煎熬,多少旁人能体会到那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她的世界里只有恐惧和痛苦,等待就仿佛无尽的黑暗一点一点吞噬着属于她生命里的阳光!她哪里还得喘息和顾得上去想一想自己的生命之源,自己的至亲至爱——父亲母亲的感受和需求?分数是拯救这个孩子生命唯一的希望,而分数却掌握在一群看不见和不认识的人手里!

今天,当我对“抗挫力”课题的研究和探索越来越深入的时候,我才明白“抗挫力”训练对于孩子的成长意味着什么!父母们,我用我的整个生命力量和全部的真诚向您发出恳求:邀请您看完我写的这篇文章!因为它关系着您的未来,也关系着您的孩子未来的整个人生!



那些刺痛人心的事例



有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大约有150万至200万人选择自杀,其中50万至80万人永远地离开了世界。

在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中,每年学生的自杀死亡事件也已不再是什么鲜见的新闻,甚至半年内,有数据报道24名学生自杀!仅今年3月前2周在香港就发生了7宗跳楼自杀事件。这些年轻人中,有小学六年级的11岁孩童,也有即将步入社会的22岁大四学生。前不久高考自杀事件又接二连三被报道,内蒙的考生语文考完后跳楼自杀,四川一个学生高考后自杀……

小学生自杀,中学生自杀,大学生自杀!

他们留下的遗言,一句一句令人那么震惊又痛心:“死了,我的心自由了,真正的我只活在我心里。”“我死给你看”“之前我一度达到崩溃边缘,这次我再也忍不了”“太累了”“很累了”,在长期的压力下,死亡成了一个解决方案,自己可以去“一个没有疼痛的世界”。不知道这些刺痛人心的字眼,能触痛并引起多少家长和社会的反思?



成因剖析



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个比较沉重的话题,孩子因为学习压力、各种原因自杀,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严重的社会现象。孩子们如花岁月,如烟而逝,且是自杀而死,这之前之后有着怎样不能承受之重?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对这个问题做了统计研究,并出了一份《教育蓝皮书-全国中小学生自杀原因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大部分的学生自杀并不是轻率之死,最多的自杀是“压力主导型自杀”,这类自杀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意志力被耗尽而失控!

是什么在消耗着孩子们的意志力?


学生自身来自学业的压力,老师作为评价者和监督者给学生的压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给孩子的压力,这三重压力都在减弱着中小学生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已经在引发越来越多失控的危机。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谁能责备那些在高度压力下失控的孩子脆弱呢?或者指责他们没有责任感,当意志力在压力下损耗殆尽,谁能夸口自己的抗挫力?

过度的压力,得不到理解,自卑、抑郁、叛逆、反抗…….这些都在过度地消耗着孩子们的生存意志!



你的孩子“抗挫力”如何?



 在家庭亲子关系中,你的孩子是否跟你讲过一些类似于“你不理解我,我很伤心,我现在就死给你看,让你后悔!”的负气话?

当孩子学习考试成绩不好时,你是否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批评责骂过孩子,事后又充满愧疚?

在激烈的学业竞争中,面对来自老师、同学、自身的压力,你的孩子是否依然表现出足够的自信?

当孩子出现自卑、抑郁,甚至情绪失控时,作为孩子的父母,你知道该如何帮助孩子疏导自身的情绪压力吗?

如果你真的关心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面对孩子的叛逆和冲突,除了心痛和伤心,你又为孩子做过些什么?


我相信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茁壮地成长,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也能有坚定的信心和乐观的态度,表现出卓越的抗挫力,成为自己眼中优秀的孩子。那么,您了解“挫折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吗?您知道该如何才能真正地培养起孩子的抗挫力吗?



挫折教育的误区



有些父母认为,挫折教育就是在孩子碰到困难的时候,让他们自己面对和解决,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抗挫折能力;更有些父母故意制造困难或者经常批评孩子,试图用这样的办法让孩子提高抗挫折能力。可是,这些所谓的「挫折教育」,效果怎么样呢?并不怎么样,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


挫折教育不是故意给孩子挖个陷阱,让孩子毫无准备地掉进去,然后父母在旁边看着,指望孩子自己爬出来。孩子爬不出来,就痛心疾首地说,啊呀,这个孩子抗挫折能力差啊!不是这么回事。

我们根本不用费尽心机地去发现,或者煞有苦心地创造挫折教育的机会,因为孩子的生活里,其实处处充满着困难、挑战和挫折,需要的是我们能抓住转瞬即逝的教育机会

父母不理解、不正视孩子的挫折,会让孩子倍感挫折。一方面,他本来就面对了挫折,再加上父母的不理解就变成了双重挫折。而父母呢,对此根本毫不知情,还在想办法给孩子制造挫折,让孩子更加雪上加霜!


所以,真正的挫折教育,也可以称为「抗挫折教育」,或「逆商教育」、「乐观教育」等等,概念五花八门,如果我们拨开各种概念的迷雾,走到迷宫的尽头,就会发现目标其实就是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并不是我们给孩子制造挫折,而是陪伴孩子面对挫折,最终陪着孩子走出挫折。其核心是父母的支持,通过父母的支持、引导,形成抗挫折能力,这才是挫折教育的核心。再也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了!

而现在我们观察到的却是什么现象呢?很多父母看不到孩子面临的挫折,他们会说,这种鸡毛蒜皮的事哪能算挫折?他们感受不到孩子真正的挫折。比如,对于两岁的孩子来说,正在玩的球滚到沙发下面自己却拿不出来,这是挫折。对于四岁的孩子来说,丢了一块心爱的橡皮,这就是挫折。并不是轰轰烈烈的事才是挫折,对小朋友来说,父母眼里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可能是挫折。



走出误区,真正的挫折教育该如何做?



父母如果有幸绕过挫折教育的误区,就会明白:孩子的抗挫力并不会自动自发地形成或提升。如果没有人帮助孩子在认知上准备好,在疏导情绪方面准备好,就好像是让孩子去打一场毫无准备的仗,让他们毫无防备地经受挫折,这样反而会严重挫伤他们的信心,令他们体验不到成就感。孩子和成人不一样,愈败愈战不适用于孩子,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能力认识不足,也无法客观评价目标和困难,更无法自己疏导情绪。如果经常实现不了目标,又无法开导自己,会让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很可能变得「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因为反复的失败而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心态。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塞利格曼提出了这个概念。他认为,反复经历失败,得不到帮助,只会让人放弃努力,对自身产生怀疑,而乐观也是可以学习的行为。我们要让孩子增强抗挫折的能力,是要让孩子学习到乐观,而不是无助。



习得性无助对“抗挫力”的培养和形成具有强大的破坏作用。加上人脑发育的特点是:负责情绪的杏仁核发育较早,而负责推理、决策、自我控制等的前额叶发育较晚,要到 20 岁出头才成熟。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孩子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权衡利弊、调节情绪的能力不能和成人相提并论。据此,有心理学研究得出结论:挫折教育有必要从0-6岁开始!而6-12岁是孩子抗挫力形成的黄金阶段!

认识到这些,我们首先注重关注每个孩子的情感需求,注重使用正面语言为孩子营造积极有爱的学习环境,使孩子能在情感上获得正面的鼓励和支持。其次,在认知上,我们为孩子种下抗挫力的正面有效的信念种子和心锚。最后,在思维方式上,我们引导孩子凡事至少有三个以上的解决方法,把孩子的注意力焦点落在“解决问题”上,这样的思维方式很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