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领
每个人、每个学校与每个国家都生活在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这两个世界之中。这个观点是古希腊的柏拉图提出来的。西方哲学的第一大师——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在两千多年前指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世界是一个真理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分有,理念世界是总,现实世界是分,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微弱的影子,是理念世界的投射与模仿,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因时空的变化而表现出变动的特征,作为本质的理念世界是不变的,而现象世界是变化多端的,随时空的变化而变化。
柏拉图试图掌握有关个人和大自然永恒不变的真理,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也就是说,理念世界是绝对的、不变的,现象世界是相对的、变化的。柏拉图划分两个世界或者提出所谓理念论,目的是在“捍卫真理”: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真理、有一种道德、有一种美,它不是被“约定”出来的,不是人“造作”出来的,而是“自始至终就客观存在的”。
否则,苏格拉底的死就不是一种真正智慧的人的行为,而是一种极端愚蠢的自杀。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一个初步的解说。
柏拉图理念世界的思想导致我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人类社会建设与人类教育建设有绝对真理存在吗?我的回答是,有。把人类社会建设成:天人合一的——美学的“市场经济、个人主义、民主政治”四位一体的现代社会就是建设社会的绝对真理;“教育为立国之本、美育为立教之本、审美为立人之本”就是人类教育的绝对真理。因为这是人类社会与人类教育的两个最优化与最理想化的模型,这样的社会与这样的教育能把“自然利益、个人利益、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通过“美、真、善、爱”的价值观最优化地结合成一个完整而和谐的整体,使个人产生最大值的幸福感,因而理所当然地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绝对真理,构成人类共同奋斗的终极目标。
从1985年开始到现在,我花了31年研究人类教育的普遍规律,我找到了教育中的绝对真理,为人类教育建立了绝对真理的理念世界——美是教育的本质,要培养“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人,教育为立国之本、美育为立教之本、审美为立人之本。
有了绝对真理这个坐标系,我们就可以评判当下的社会现实:个体的成长要经历“浪漫化成长阶段、精确化成长阶段、综合应用化成长阶段”这样三个阶段,美国的教育系统很接近这一规律,而中国的教育系统让孩子过早走向精确化成长阶段,以“语文、数学、英语”为中心进行系统训练,使得课堂教育内容过度与课本学习时间和家庭作业时间过度,学生们严重缺少玩耍、缺少体育和艺术的教养,缺少人文精神与冒险精神的训练,缺少独立探索的时间与独立探索的空间,使得中国人普遍缺少浪漫化的充分成长阶段,很苦、很累、身心普遍提前衰老,学习效果较差。
所以,中华民族的教育体系是培养工人的教育体系,使得全世界的中国人主要是劳力者阶层,很难进入劳心者的行业,从而导致,中华民族缺少世界一流的艺术家、哲学家、科学家、企业家、技术家,缺少世界的著名品牌与一流的创新技术,海外华人基本上全部是民工,要求很低,为了活命,活着就是为了吃饭。就象一个在美国生活了很多年的华人对我说的,海外中国人普遍有知识而没有文化,硕士博士学历很高,这主要是知识而不是文化教养。
我问过一些海外华人,能够跳出当工程师,长久做技术工人角色这个怪圈吗?他们回答说,不行,因为中国的基础教育与台湾的基础教育是培养工具人的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已经让我们成了半残废,该学的不学,比如独立提问与独立选择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领袖能力,演讲口才表达与写作能力,体育与艺术的能力,独立生活与研究能力,不该学的学一大堆,受“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影响,数理化提前学习而且学很多内容,做那么多的练习题,没有用,工作不需要,生活中也不需要,还有中国大陆意识形态的政治教化,台湾的儒家道德的教化,这种道德教育都是培养我们如何做一个听话的人,学这些很多,越学越傻,冒险精神与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没有了。没法跳出这个怪圈,大约需要三代人的奋斗才能融入西方社会。
根据我的“以美为本的教育理论”以及对中美教育比较后的综合感觉,我认为美国的教育系统已接近教育总规律70%左右,而中国的教育系统才接近30%左右。在美国,我去参观与访问过一些好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事实上,从教育理念、管理制度、考试方法、课程设计、教材编写、学校环境、教学计划、教师风格、学生学习,课后活动等,他们在多数情况下已经是按“美的规律”来办教育了,只不过理论上没有搞清楚,是根据经验和局部的规律办起来的教育,缺少系统的理论指导,缺少胸有成竹的教育信念,缺少点·面·体的展开结构,全世界的教育都是如此。
所以,当今全世界的教育都需要在“美是教育的本质”这一最高规律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主导下,从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这三个方面更上一个台阶,由美的教育理论全面主导教育实践,完成一次人类史上最根本与最彻底的教育革命,真正实现教育为人最大程度谋幸福的理想。
我为人类教育建立了标准化的模型,这是第一本,也是最后一本,以后人类教育主要就是对这个模型的模仿与应用。所以,前几天我说了如下的话:“今天一本教育学中的世界名著诞生了:就是这本《追问教育的本质》,我花了三十一年探索教育的规律,为人类建立了“以美为本”的教育体系,这是人类教育的转折点!
记住这是2016年8月22日,五年前在中国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书,今天当我修改完最后一句,我知道,一本世界名著就诞生了!这本书对人类的教育经验与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完成了一次最大值的综合。我确信,该书在人类教育学中的价值,犹如《黄帝内经》对中医学的价值,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对经典物理学的价值,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现代物理学的价值,是第一本,也是最后一本,以后就是解释与局部的修修补补和具体的应用了.....”这样的话,听起来象疯话,但这确实是我出自内心的真话。请看下面我写的书的目录:
目录
引言:教育中一个新世界观的诞生
第一章:教育从“心”开始
美是教育的本质,构成教育的核心与灵魂。在此教育思想的彻照和穿透下,教育内容的五育结构,就应该是“美、德、智、体、劳”的有序结构才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由此,教育的实践就应该在“教育为立国之本、美育为立教之本、审美为立人之本”这三大信念的主导下,以培养学生“艺术的感觉、哲学的思辨、科学的实证”这三大核心素质为目标,围绕建构人生的三重境界,即“审美境界、天地境界、功利境界”全面而系统的展开。
第一节追问教育的本质
第二节立足“美是教育的本质”的教育体系
第三节纳入焦点的结论
第二章:教育需要心理学的思维
为教育立心,建立人类统一的教育理论体系,这是我的使命。我将围绕“教育的心理学基础——教育的任务——全人教育模式”这三个方面,从宏观的理念定位到微观的具体操作立体地展开。
第一节·教育的心理学基础
第二节·教育的任务
第三节·教育的终极模式:全人教育模式
第三章:唤醒生命的教育实践
教育就象种树一样,有内在的节奏,最关键的就是根部的培育,根部茂盛与扎根深入,生命的种子才能长大成材。从根本上看,教育就是训练身体和陶冶心灵。用玩耍、体育、劳动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文学、美术来陶冶心灵。
生命要“野性而又高贵”,这一教育思想应作为画龙点睛的灵魂,贯穿在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全过程中。玩耍、体育、劳动使人“野性”,音乐、文学、美术使人“高贵”;野性就意味着身强力壮、吃苦耐劳、追求自由;高贵就意味着情趣高雅、追求卓越、严于律己。这一奠基性的品格,为一个人的一生打下了强大的身体基础与精神基础,这是一切杰出人才的共同素质。好的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主要就是围绕这两个维度展开的。这就是教育的普遍法则。
第一节·幼儿教育策略:培养快乐的人
第二节·小学教育策略:培养审美的人
第三节·中学教育策略:培养具有审美精神与和谐发展而又有创造能力的人
第四节·大学教育策略:培养具有世界文化胸怀和善于解决问题的人
第六节·朝向“艺术、美学与生活一体化”的社会运动
后记:永无止境的探索
在这全书结束之际,我还要再一次强调我的一个最根本的学术观点:在我看来,“教育为立国之本、美育为立教之本、审美为立人之本”这三大教育的原理,就象“牛顿的三大定律”一样是永恒的普遍的规律。人类未来教育的命运与发展主要就是把这三句话由理想变成现实,变成现实的种种形式,仅此而已。
显然,在人类求生存与求发展的偏偏倒倒的过程中,由于有美的存在,人类才有得救的希望。正因为如此,在美的召唤的过程中,审美构成了人的最后归宿,美育构成了教育的最后归宿,美学构成了文化的最后归宿,“以美立国,以法治国”构成了国家的最后归宿。这大概就是人类的命运吧!
2016年8月29日于美国旧金山
|
|
来自: 昵称33997491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