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肇嘉浜上的桥

 海派書鄉 2016-09-06

今肇嘉浜路


肇嘉浜地跨原徐汇、卢湾、南市三区境内,全长约10公里,原是上海桥梁最多,密度最高的河流,东接黄浦江,西连蒲汇塘,是上海旧城厢正中的干流,也是上海进入松江府的运粮内河。


上海开埠前,沿浜是商业、交通中心,为县城外的繁华地带。填浜筑路后,浜上的桥名则作为地名沿用至今。




填浜筑路


上海地处江南水乡,历史上的上海河流纵横,水渠密布。近代以后,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河流被填平筑路,上海路名中含有“浜”字者,往往就是填浜而筑的马路,肇嘉浜路就是其中之一。


肇嘉浜早见于明朝的著录,西接徐家汇附近的蒲汇塘,向东沿今肇嘉浜路、徐家汇路、方斜路、复兴东路,在“关桥”处注入黄浦江,是流经上海县城的最大的河流。古代,江南远行以舟楫为主,小船沿肇嘉浜,入蒲汇塘,走泗泾,是上海赴松江的主要水路。


肇嘉浜是流经上海县城最大的河流


肇嘉浜是上海桥梁最多,密度最高的河流,从黄浦江到大东门约一华里就有大关桥、里关桥、龙德桥、外郎家桥、里郎家桥、坝基桥六座,平均不足百米就有一座桥,在城里则有水关桥、抚安桥、灵济桥、阜民桥、望云桥、登云桥、羊肉桥、混堂桥、穿心河桥、庄家桥、曹家桥等,出西门后则有万胜桥、吴家宅桥、斜桥、新木桥、打浦桥、大木桥、丰林桥、小木桥、东庙桥、西庙桥、天钥桥等。


《乾隆上海县志》中讲:“肇嘉浜,因年久,龙华闸毁,日赤港(即日晖港)坝亦毁,浜之首、尾、中三段俱受浊流冲激,一日两潮,泥沙淀积,几成平陆。”


20世纪初以来,东段陆续填浜筑成今白渡路、复兴东路、万生桥路、肇周路,部分并入今徐家汇路;西段打浦桥以东,由于污水大量排入,污染日益严重,逐渐形成为上海市著名的“龙须沟”,1954到1956年填筑为肇嘉浜路。


由此,肇嘉浜消失了,但浜上的一些桥名作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上世纪中期填浜筑路建成肇嘉浜交通干道




关桥有桥


明朝和清初实行“海禁”,即禁止在中国近海开展航运和贸易。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军收复台湾,标志沿海反清武装被肃清,两年后,康熙皇帝颁“驰海禁”令,结束了中国三百年的近海封闭政策。为了加强近海航运的管理和贸易的征税,就分别在广州、福州、宁波、上海设粤、闽、浙、江(苏)海关,史称“四大海关”,这也是中国有海关之始。


外滩江海关大楼


江海关设在上海“县治东北五里面浦”就是在县衙门东北五里临黄浦的地方,旧址在今新开河外滩。1843年上海开埠,为加强对外轮的管理和征税,江海关就在关的北面,也就是今天外滩13号处另设专管外贸的新关,称之“江海北关”,于是原关就被称之“南关”“大关”“常关”等名。


1853年9月,上海爆发小刀会起义,义军当天就占领和控制了上海县城,当时江海关里存有200万两尚未解运的白银,遂遭义军攻打,关银被劫,建筑被毁。1855年小刀会被镇压后,上海又在原址重建,仅几年后又遇上太平军东进,海关再次被毁,而此年,新开河外滩一带被划进法租界,海关只得租用设在老白渡的同仁辅元堂下设的救生局房子办公。


肇嘉浜上第一桥——关桥


早期黄浦江岸多滩,商家搭建栈桥浮船当作码头,商家争夺码头,侵占水域现象十分严重,根据上海道的提议,1895年上海成立“上海南市马路工程局”,沿十六铺到董家渡的黄浦江岸筑一条马路,就是现今的外马路,并以这条马路作为这段黄浦江的岸线,禁止任何商人侵夺黄浦江水域,就在此同时,将海关移到外马路肇嘉浜北岸重建,外马路跨越肇嘉浜的桥就在这个海关边上,于是被叫做“南关桥”,省呼“关桥”。


后来,又在这段肇嘉浜上建了多座桥,上海濒海,河水东流注入大海,上海地名用语习惯,以河流为地名时,东边称“外”,西边称“里”,于是,海关近黄浦的桥又称之“外关桥”,其西侧的桥就是“里关桥”,由于两桥的间隔很近,一般都称之“关桥”。


进入上海的水果在关桥码头上岸


这一段的肇嘉浜是1915年以后填平筑路的,桥消失了,地名也消失了,这里还有一条叫做“外郎家桥路”,就是以原“外郎家桥”保存下来的地名。关桥临江,是码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从水路进入上海的水果大多在这里上岸,于是,“关桥”或“关桥码头”就成了上海水果的批发市场,在上海人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关桥”也是上海知名度很高的地名。




斜桥不斜


进入上海的小木船搬上岸就成了“滚地笼”


肇嘉浜向东流到“斜桥”处分作两条,一条改向东北流,在老西门处的水门流入城里,为肇嘉浜的下游水道,约1915年填平筑路,取方浜与斜桥的首字,取名“方斜路”;另一条继续向东,在今南浦大桥处注入黄浦,叫做“陆家浜”,也就是现在的“陆家浜路”。


严格地讲,斜桥是陆家浜西段的第一座桥,就建在陆家浜的顶端,以斜桥为界,桥西是肇嘉浜,桥东河流分作两条,即陆家浜和肇嘉浜。


中国的地势呈西高东低的趋势,所以中国的河流大多是由西向东流的,其支流则多为南北流向,所以,大多数的桥也是南北向或东西向的,应该讲,这座所谓的“斜桥”基本上是呈南北向的,但是,桥的东、西分作陆家浜和肇嘉浜两条河流,桥东的肇嘉浜是西南—东北流向的,站在东面看这座桥,至少从视觉上讲,这座桥是斜建在河上的,于是被叫做“斜桥”。


英国基督教伦敦会在斜桥的坟地


坊间有这样的传说,以前,上海县城的南门外地方大多是坟山,上海地区的殡仪习俗,出殡后,殡仪的队伍不能从原路返回,所以上海出殡,一般从南门出城抵达坟山,然后过斜桥后从西门返城。


古人认为墓地有“煞气”,于居家不利,直到今天,许多迷信的上海人从殡仪馆返家时,会在马路上兜上一个大圈子,或到人流量大的百货公司、超市中逗留片刻,即使随殡仪队伍返回丧家的,人们早已在丧家的门口或弄堂口点燃花圈,人们会自觉地,不约而同地跨过燃烧的花圈,人们深信,烈火能驱逐“煞气”,消弥灾难。


“斜桥”就是上海出殡队伍返回城里的必经之桥,人们祈示,从坟山里引出的“煞气”过了此桥后就一直朝西郊散去,永远不要随人们进入城里。


“斜桥”的知名度很高,在清代,“斜桥”往往作为坟山的代名词。姚廷遴是明末清初上海人,他的《历年记》是日记体裁著作,多次提到上海“斜桥”,其中明崇祯十三年(1640)中记:


“余此时虽少,亦大哭,悲痛之甚,家人陈胜、张胜搀扶退缩,直送至斜桥祖山。大伯祀土葬毕而归。”



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中记:


“二十八日清明,出邑,先至寿山,值缉臣侄亦在,同至斜桥、唐湾诸山,化纸毕而进城。”


如此看来,“斜桥”最迟在明朝已有桥,并作为坟山的代词。


斜桥在1926年填浜筑路时拆除,而这里是沪西南的交通枢纽,方斜路、西藏南路、徐家汇路、制造局路、陆家浜路等等在此交汇,“斜桥”的地名就一直沿用至今,这里的公交车站也名为“斜桥站”。




大小木桥



进入近代以后,由于江南制造局建在上海县城西南的黄浦江边,斜桥以西成了人口密集的区域,从县城往返于厂区的人越来越多,据清《光绪上海县续志》中载,光绪年间人们在斜桥以西的肇嘉浜上建的桥有:吴家石桥、新木桥、潘家木桥、陈泾东庙桥、西庙桥。这些桥早已在填肇嘉浜筑马路时拆除了,这些古老的地名也消失了。


实际上,吴家石桥是直通江南制造局大门的桥,桥与局大门之间的马路就叫“局门路”,后来这座桥被叫做“局门路桥”。“新木桥”即新建的木桥,其北堍的马路就是“新桥路”,即现蒙自路。潘家木桥又称“潘家桥”,以桥南的潘家宅而得名,桥在打浦桥与大木桥路之间,即肇嘉浜路雅安路口。


1914年法租界扩张成功,从斜桥到徐家汇的肇嘉浜以南全部被划进法租界,也就是讲,这一段的肇嘉浜就成了法租界与中国地界的界河(今华山路是1914年后法租界与中国地界的西界线)。


图为贺友直画《法租界的铁门》。在法租界整个南边是一条徐家汇路,紧贴徐家汇路的是臭水浜——肇嘉浜。


租界的市政建设和经济发展较快,也带动了中国地界的市政发展。于是1920年起,沪南工巡局沿肇嘉浜的南岸筑从斜桥通徐家汇的“斜徐路”,在后来的城市建设和改造中,斜徐路分别并入肇嘉浜路和徐家汇路,还沿肇嘉浜增建了桥梁和道路,其中有打浦桥和打浦(桥)路、大木桥与大木桥路、小木桥与小木桥路等。


打浦路初名“带浦路”,以该路是从肇嘉浜通往黄浦江边而得名的,在沪方言中“打”与“带”读音相近而讹作“打浦路”。打浦桥原址在打浦路北面顶端,当桥被拆除后,作为地名的“打浦桥”的实际所指发生转移,多指现瑞金二路与肇嘉浜路相交处的地方。


大木桥初名“大马桥”,因为马车可以从桥上通过,是人们到龙华进香的必经之路,同样,沪音“木”与“马”发声相近而讹作“大木桥”。如今,肇嘉浜早已筑成马路,但人们可以从这些带“桥”字的路名知道肇嘉浜的存在。


80年代肇嘉浜路西端徐家汇广场




东西庙桥


上一段提到跨肇嘉浜的还有陈泾东庙桥、西庙桥。陈泾是肇嘉浜的支流,《同治上海县志》中记:


“陈泾在陈泾庙潘恭定公墓左,从肇嘉浜分流,北达漕家桥,其芦浦东,折一支名沈家浜。”


潘恭定即上海豫园主人潘允端的父亲潘恩,潘氏的祖茔就在今肇嘉浜路东安路一带;陈泾庙解放初还在,在今高安路与肇嘉浜路相交处的东北角,庙里还办了陈泾第一小学,高安路就是填陈泾筑的马路。


东安路初名“东庙桥路”,1964年时改现路名,相传系“安”与庙之近义“庵”同音


在陈泾庙东面跨肇嘉浜的庙就是“东庙桥”,桥南面的路叫“东庙桥路”,即现东安路;庙西跨肇嘉浜的桥叫“西庙桥”,桥南的路就是“西庙桥路”,1918年有一叫程谨记的商人出资重建,于是改称“谨记路”,1965年以该路北通宛平路,于是又更名为为“宛平南路”。


这二座桥早已消失了,但此地老一辈仍把肇嘉浜东安路口叫做“东庙桥”,宛平路口叫做“西庙桥”。


宛平南路的西面有一条“天钥桥路”,经常有人来问,这“天钥桥”是否有桥,它在哪里,这“天钥”,又是什么意思。


 通向天国之桥

天钥桥有桥,就是天钥桥路跨肇嘉浜的桥。


众所周知,今徐家汇的南面有徐家汇天主堂,在历史上,天主堂附近一带的土地多为天主教产业,但天主堂与法租界被肇嘉浜分割,住在租界里的人到天主堂须绕西庙桥而行,十分不便,于是由教会出资在近徐家汇的肇嘉浜上建了一木桥,教会称该桥是Key to dise——开启通向天国之桥,汉语译“天钥桥”,桥南的路就叫做“天钥桥路”。


1910年建成的徐家汇天主大教堂


如今的天钥桥路早已脱离了昔日的宁静,是徐家汇商圈的繁华地带。



部分文字来源:新民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