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寺庙脊步题记 当我们漫步山西,感受寺庙文化的时候,常常看到很多题记,内容涉及朝代、时间、出资人等诸多信息。那么北京地区是否也有类似的呢,答案是肯定的,但同是北京地区,因地域不同,题记也有不同。 下面首先来看看什么叫“脊步”。 清式建筑相邻两檩垂直轴线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步架。步架名称按位置不同,由外向内或由低至高依次分为廊步(或檐步)、金步、脊步等。脊步是建筑大木最高的位置,脊步最高的大木为脊檩。脊檩之下最常见的构件有两种:即襻间斗栱、脊垫板。襻间斗栱或脊垫板之下为脊枋。 无论是在皇宫还是在民间,脊步上梁是及其重要的一件大事。在皇宫中,除了要选择上梁的良辰吉日,还要准备祭祀物品,举行祭祀行礼仪式。在头梁、头柱挂红缎、插金花一对,大臣、太监、馆员等人需头上插花,身披红缎。皇帝还要给大臣、匠人赏银。皇宫内的大部分重要建筑的脊步绘有彩画,民间除了绘制彩画之外,常常题墨书于脊枋底面。 北京市行政区域内的寺庙,脊步题记有一定的地域性差异,主要分为市区题记和郊区题记。其中市区的脊步题记又细分为紫禁城内及紫禁城外两类。 紫禁城内的寺庙 紫禁城内建筑脊枋底面几乎没有任何关于建筑年代、施建人等信息的题记,一般题记多出书写在瓜柱、金柱等部位,题记的内容主要涉及建筑名称、木构件的方向等。 紫禁城外的寺庙 在明代,紫禁城外寺庙的捐建者多为宦官,因此部分脊步的题记具有浓重的宦官色彩。
远郊区县的寺庙 相对于市区而言,远郊区县的题记多且内容丰富。题记的内容主要涉及年代、月份、出资人、匠人等信息。
郊区的题记里面出现“季夏月”、“桃月”等文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古人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又把十二个月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分为孟、仲、季三个月。所以就有了孟春(1月),仲春(2月),季春(3月);孟夏(4月),仲夏(5月),季夏(6月);孟秋(7月),仲秋(8月),季秋(9月);孟冬(10月),仲冬(11月),季冬(12月)的叫法。孟夏农历4月,季夏月农历6月。 也可根据花期对月进行命名,3月桃花开的正红,桃月即指的是农历3月。又如梅月,指的是农历2月。 精神需求 为什么脊步题记的地域性有这样如此大的差异呢,豚豚觉得一定是与施建人的精神需求有直接的关系。 自古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太监没有后代,在有权势的时候利用敕建名义在外建庙,退休后在庙内安度晚年,死后埋于庙后。太监建庙多数是精神层面,做给上天看,因为很多寺庙有天花板遮挡,人是看不到天花之上的脊枋题记的。 商人、村民见庙更多的是感官层面,做给人看的,驿站休憩或祭拜信仰时,抬头可见,千古留名。 故宫为什么没有年款、出钱人,原因是有皇宫有自己的档案记述系统,皇家档案馆,不需要在建筑上重复的歌功颂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