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熹父亲朱松——济世传家的君子儒

 gz天堂鸟 2016-09-07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历史进程中,孔子和朱熹就像在北方的泰山与南方的武夷山一样岿然屹立而相应,伫立成中华文明的不朽丰碑。朱熹的学问可谓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堪称综罗百代的集大成者。正是有了这样的文化巨人,我们的历史文化时空才变得明亮而绚烂。


一个人的思想成就与其童年时代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一个人成年后的思想成就往往与其童年时代从父母教育熏染而来的性格特征有着惊人的相关性。以此审视朱熹,若合符节。


朱熹有诗文写道:“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已经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哲理名言。而如果我们把朱熹后来的思想文化成就比作“清水渠”的话,他的父亲朱松对于他的思想培育可以说是他最切近的“源头活水”。朱松(1097-1143),字乔年,号韦斋。朱松的八十祖为婺源朱瓌曾经富甲一方,
后来逐渐从中等官僚坠落成为小地主,到朱松的父亲朱森时已经家业颓败。朱松家世的起落可谓时代巨变的缩影。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朱家以儒传家,朱松本人就是一位宋代胸怀济世淑民宏愿的儒家士大夫的典型。


朱松一生景仰程颢程颐的理学。理学作为宋代新儒学,是开山于周敦颐、奠基于程颢、程颐兄弟、后来集大成于朱熹的。朱松身边的朋友也多是儒家学者。甚至,他的两位好友萧子庄、罗从彦就是杨时的学生,而杨时就是把程颢、程颐的道学传到福建的重要弟子。朱松在宋宣和年间做过建州政和县尉,后调任尤溪县尉。在靖康之乱中,朱松曾经失官。闲暇之中,朱松秉持儒家信念,无论穷达都不忘世道人心的向善教化,就在寓所教授学生学习儒家经典。朱熹也是在此期间出生在教馆寓所的。朱熹两三岁时,朱松就举着儿子的手指指认物体。
有一次朱松举着儿子的手指向天空,三岁的朱熹竟然目不转睛地问道:“天之上有什么呢?”朱松都感到惊奇。这与朱熹后来十分重视格物致知、向外探索想必不无关联。朱熹五岁时父亲送他入小学,八岁时遵父命跟随老师学习《孝经》和《周易》,十三岁时朱松手把手教他认真学习程颢程颐的《论语说》,朱子后来一生的学问都在继承和发扬二程理学思想上诠释中华古代学术,就不是偶然的了。
绍兴四年,朱松应召试馆职,被授予秘书省正字,后来改为左宣教郎、秘书省校书郎、著作佐郎、尚书度支员外郎兼史馆校堪、吏部员外郎等官职。朱松不满奸臣秦桧和议,使出知饶州,他罢官家居,没有赴任。但卸官的朱松仍然深深挂怀家国天下。朱熹曾经回忆说自己十一的时候,父亲罢官回家,住在建阳。关于古今国家兴败存亡的古书,父亲每天看到很晚才就寝。每当看到讲述国家败亡的分析时,联系起时下宋代的家国困境,难免捶胸顿足、感慨良久。朱熹说那时很多书都是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中耳熟能详的。


后来朱子回忆父亲一生思想发展时认为,朱松一开始的文章风格不事雕饰,天然浑成,秀雅出尘,远近闻名,以至于名声远播道京师。而他自己却不自以为喜,反而岿然感叹说:“文字功底固然有长进,可是我的文章与道还有一段距离啊。”于是又广为阅读经史百书,以求国家兴衰存亡的道理,以及人在这样变幻莫测的社会中如何可以有所作为、济世救民。后来在坎坷困顿之中结识二程弟子杨时的上述两位好友,从此深深服膺程颢程颐创立的理学思想。从此愈加刻苦自励,每天诵读《大学》《中庸》,以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朱子说自己少年时代每天早上读十遍《大学》《中庸》,成年后讲求内圣外王,应该说与父亲的教诲密切相关。


绍兴十三年,朱松逝世,这一年朱熹才刚刚十四岁。临终前,朱松拉着儿子朱熹的手把他们母子托付给自己的好友刘子羽,让他像侍奉父亲一样向刘子羽行礼。刘子羽不负重托,安排好了朱子母子二人,并将朱熹培养成才。朱熹十九岁中进士,二十一岁授同安县主簿,从此开始自己学问的奠基时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