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货 | 如何营造高效的剧本策划会氛围?

 leee68 2016-09-07

来源:功夫查理 


想要释放创意,我们就得放松钳制,接受风险,信任同事并为他们铺平道路,还要注意防备任何可能引发恐惧感的因素。
——  艾德·卡特姆  皮克斯总裁、创始人


众所周知,乔布斯是皮克斯的创始人之一,他一度控股70%,还亲手设计了皮克斯大楼,与艾德·卡特姆、约翰·拉塞特并列皮克斯三巨头。但鲜为人知的是,乔布斯却被皮克斯最重要的“智囊团会议”拒之门外。
 
用艾德的话说,“乔布斯那目空一切的个性一定会让人不敢轻易说实话。”早在1993年,艾德就跟乔布斯达成了这个协议,他对乔布斯说:“智囊团的各位彼此配合得很默契,大家推心置腹,会上热火朝天,欢声笑语、关爱互助,如果你来参加会议的话,他们就不能轻松地做自己了。”
 
乔布斯呢?他放手让他们自主讨论,自己则把主要精力,花在了资本、战略层面对于皮克斯创作氛围的保护上,即便在被迪士尼收购后,依旧拥有极强的独立性。

毫无疑问,这是“明君”之举,也折射了皮克斯对于会议氛围的极度重视,但凡会带来负面影响的因素,一律剔除,就算是‘要革自己的命’,也在所不惜。
 
作为《如何开好策划会》系列的第二弹,今天在这要分享的是隐藏在皮克斯、IDEO这些顶级创意公司背后的一些会议方法论——不仅适合电影策划会,也几乎适合任何领域的创意讨论会、调研会,甚至包括你在街角咖啡厅和朋友的日常交流。是的,它几乎适合所有人。
 
先从破题开始吧——


(一)何为高效的策划会氛围

如果你是资深会议主持,你会发现,理想的策划会倾向于沿着一系列陡峭的“能量”曲线进行(用专业调研会术语说,叫做“爬坡”),在这个过程中,能量的曲线开始上升得很慢,然后会急剧上升——热火朝天,音量会提高,隔墙听起来,甚至误以为在吵架——最后达到高峰的稳定期。

最好的主持者在第一个阶段会营造一个轻松、舒缓的交流氛围,并且清楚地知道要让创意顺利通过能量曲线的陡峭部分。当能量沿着曲线的方向,逐渐进入高峰平稳期时,主持者的目的就达到了。
 
如果你是会议参与者,你会感觉到“畅所欲言”的快乐,你被给予了足够的关注,也一直有主动分享的欲望,像是在跟知心的朋友分享,有一种踏实的安全感,完全不担心自己的观点会招来冷嘲热讽;
同时,你会收获大量的信息,感觉你周围的每个人都贡献了有价值的意见,你学会了用全新的视角看问题,也看到了其他人的闪光点,有一种“大家齐心协力并肩战斗”的感觉;会议结束后,大家的距离仿佛拉近了一点儿,你会很想留个微信,结交一帮新朋友;


如果你是制片方(或者各种甲方),你会发现会议刚好回答/解决了你最困惑的问题,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了深度追问和探讨;

一般能从白板上,看到可以量化的成功,譬如新点子的数量,或者候选的几个解决方案。

 
但往往,理想丰满,现实骨感。你所经历的大部分讨论会,都很难有这种氛围。上周写过《编剧开会的4大通病》,详细阐述了毁掉一场策划会的最常见的问题,这里先花1分钟简单回溯一下前三个最致命的——

(二) 策划会通病回溯

1.   不说真话,专说客套场面话
尤其在有权威在场定调的情况下,大家都默默迎合“话事人”的趣味和标准,不说真话。成为讨论会最致命的硬伤。这将是下文着重探讨的部分。
 
2.   频频跑题、缺乏明确的目标
这个问题的解决,一般仰赖于会议规则和主持人的控场。
 
3.    个人趣味凌驾于剧作原理、制片需求
在某些策划的潜意识里,并不是来帮别人出谋划策的,而是借此机会来展示自己有多牛逼的。往往容易起口舌之争,很难彼此说服,听不进旁人意见。

( 三) 解决之“道”和“术”

策划会是一项集体事务,想要从根本上矫正会议氛围,还得依赖所有与会人员提前达成共识——在“术”的层面,提前明确具体的议事流程和规则,用一些实实在在的方法论,让会议效果在短时间内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不过长远来看,只有从“道”的层面,改变沟通观念,建立信任,做到坦诚、平等,才能提高创作者发生一连串化学反应的概率。

某种程度上,这种内部的讨论文化,已经超越了单次策划会的范畴,是任何一个创意团队激发个体潜能的基本前提,也是我最渴望在这与大家分享的部分。

 1.  提前明确议事规则

把话提前说清楚,是最简单、高效的方法。
 
在会议伊始,强化一些简单却又容易被遗忘的原则和目标,让全体与会人员达成共识,作为讨论基础。最好能明确地写在会议室的显要位置,一旦出现离题,或者违背原则的情况,能快速指出,相互提醒。
如果能由话事人(老板、投资人、导演等),在开场时表明立场,支持这些原则和目标,与会者的心理负担会大大减小。
 
这些“术”包括——

A明确会议目标
本次会议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一定要提前说清楚,让整场会议有方向感。
会议目标的制定,既不能过分宽泛——譬如“咱今天聊一下怎么让电影更好看”,又不能过分设限,譬如“详细讨论男主角如何追女主角的戏,要求能保证降低预算、三天之内拍完”,尽量折中、明确,譬如“今天的目标是梳理一遍全片的情节点,明确每场戏的逻辑和功能”。

B暂缓评论
人们很喜欢在刚听完他人发言时,就立即发表评论,这在有些时候是好的(譬如自由讨论环节),想到什么说什么。
但若在轮流发言环节,或者发言人还没有真正讲完,你就忍不住开始评论,无论是赞同还是反对,都会打断会议节奏。
有什么想说的,不妨先记下来,到适当的时候,有条理地集中陈述。

C先发散,再聚焦
在头脑风暴的时候,很多点子可能尚未完善,但亦有其可取之处。如果某些人刚说完一个点子,就有人跳出来说这这这哪儿不好,很可能会将潜力股扼杀在摇篮里。


建议“暂缓评论”,同时建议设立一些“Only Say Yes”的时段——譬如第一个小时内,不管是谁发言,不管此人提出何种在你看来有潜在问题、甚至千疮百孔的点子,都不妨先试着采纳,思考对方为什么这么想,这个点子的可取之处在哪里,是否可以启发出新的点子……

到一个小时后,白板上也许已经累积了50个点子,再开始挑刺、筛选,慢慢地根据各种标准(可操作性、是否新颖……)来剔除点子,或者合并同类项。

D鼓励异想天开
同上,如果事先强调这一点,同时暂缓评论,在“发散阶段”,与会者会更没有心理包袱地给出自己最大胆的设想,而不用担心自己会被嘲笑,或者立马毙掉。

E一次一人发言
别人话没说完,就无礼打断,会扰乱会议秩序。如果第二个、第三个人又被打断,十之八九会莫名跑题……
把这句原则写在黑板的醒目处,当你被打断时,你可以理直气壮地重申这一点,然后把话说完。

F不要跑题
这一点,谁都知道很重要,但常常集体失控。主要还是在于主持人的控场能力。但写下这条原则,主持人会更理直气壮地把话题拉回来。

G每个人都有发言机会
性格内向一点的、职位低一点的,往往会被严重挤压发言时间,尤其当会上有人喜欢打断别人、展示自己时。
这时候,又考验主持人的控场和观察能力了。建议用直接提问的方式,或者组织轮流发言环节,保证“弱势群体”发言的机会。
要知道,有时候,恰恰是那些默默坐在一角的观察者,会看到那帮热火朝天争论的人所忽视的本质问题。

采用以上几点“术”,在很大程度上能避免跑题、频频打断等会议秩序问题,从而提升会议效率。
 
接下来要聊的两点“道”——两个本质上的沟通观念,则是决定一场策划会是否能得出真知灼见的命门。


 2.  对事不对人

如何听取他人的意见——尤其是批评意见,是一个创作者毕生的修行。
 
创作者往往都是自我的,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创意、作品,当做自己的代言,对于他人的评头论足,极为敏感。这一点可谓所有策划会最大的阻碍,仅仅是为了照顾创作者的“面子”,很多话藏着掖着,或者曲折委婉,最终变成隔靴搔痒;如果面对的是大咖作者,甚至还会阿谀奉承。
 
似乎所有人都忘了至关重要的一点:大家聊的是作品本身,而不是它的创作者。换言之:你本人并不等同于你的创意!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大家能坐到一个会议厅里,不是来打辩论赛的,不是你死我活争夺一个荣誉或者一份奖金。所有人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帮你把故事讲好。如果你不能敞开心扉接纳别人的批评,抑或不具备吸取教训、重新再来的度量,那么即便最资深的团队也爱莫能助。
 
所以,一定要和你的作品/创意拉开适当的距离,当别人提出意见时,不要当做一种冒犯,要尽量就事论事,关注问题本身,而不是人。不要考虑想法是有谁提出的,而专注思考,想法是否有道理。

任何一个成功的信息反馈小组的成员都要切记:要把别人给出的观点看做一种帮助,而不是一种竞争。如果你用竞争的眼光来看问题,你就会拿他人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一较高下,如此一来,原本的讨论就会变成你输我赢的辩论赛了。然而,如果你觉得别人是在为你锦上添花,你就会认为每个观点(即便这个观点并没有实际性作用,只是为讨论增加人气)都是参与者的一份贡献。智囊团之所以如此难能可贵,就是因为它帮与会者开阔了视野,让你——至少能暂时地——透过别人的眼睛来看世界。
——《创新公司:皮克斯的启示》

当评论者和创作者都一致有此认知后,也就没有了“面子”问题,真正聚焦于故事/创意本身的讨论就能真正得以展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3. 信任,是坦诚直言的催化剂

我的业余爱好之一,是做一名即兴喜剧演员。顾名思义,就是在没有剧本的前提下,即兴地上台进行表演。是的,想想都觉得可怕——万一脑袋空白怎么办?万一观众的提议很奇怪怎么办?……
 
这是一种出糗概率极高的表演形式,没有人能预料在现场会出现什么状况,也正因如此,即兴喜剧就极为强调一件事:无条件的接纳和信任。
 
这是一条所有即兴表演赖以存在的铁律:无论何时,无论什么状况,都要接纳队友给出来的点子(SAY YES),同时相信,你的队友也会同样无条件地信任你。
 
磨合过一段时间后,在那个充满变数的舞台上,只要有队友站在身后,你就有一种罕见的安全感。你没有任何后顾之忧,能专注于自己的直觉,把故事带到该去的地方。
 
这种赤诚相待的信任,在策划会中也特别需要,它能让成员毫无顾虑地表达疑义或反对意见,或是培养大家用有效的沟通方式进行点评。而很多策划会的失效,往往是由于“陌生感”和“面子意识”,大家萍水相逢,还不知道坐在会议厅里其他人的性格、背景和审美,就会不自觉地掂量说话的尺度,是否该多表现自己一点?我的观点是不是会惹毛那个人?

直到慢慢熟悉,彼此信任,防备和顾虑才会慢慢放下,达到坦诚直言的最佳氛围。
 
想要建立这种信任,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彼此熟悉各自的长处短处、性格特质、思维方式以及审美趣味,在一次次的交锋或者配合中,滋生默契和信任,无需再在对方面前证明什么,就算下午争吵得面红耳赤,晚上还是可以尽兴地喝酒撸串。
 
这是“道”,而非“术”,各位朋友也许不能直接拿去明天的策划会上使用,但组建并磨合这样几位彼此信任的创作拍档,是每一个影业公司、导演工作室,都应该长期思考的。



版权信息

作者:功夫查理,自由编剧、剧本医生。在公众号kungfucharlie分享原创编剧笔记和影评,推荐关注。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作者更多干货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