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对于很多人来说,“白露”的名字是从《诗经》中翩跹而来的,又流淌在唐诗宋词中,穿越千年,一身诗意。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意象中,不仅有“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地名的渊源。而诗仙李白的一首《玉阶怨》中,全篇无一怨字,然之一句“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让漫天愁思飘然而至,美得幽邃深远。 葭沚就是生长芦苇的洼地
按照“生字读半边,八九不离十”的老经验,“葭”读成“霞”,“沚”读成“止”,也只对了一半。难写,因为在电脑中,常用字库里找不到“沚”字,一般技术不很老到的打字员,遇到“沚”字只能空着,或是用“芷”字代替,或是干脆将“葭沚”打成“加止”。这一无奈之举竟然被地方政府所接受,使其得以“官方化”。于是,历史上就有了“加止镇”、“葭芷镇”、“加止街道”、“葭芷街道”等称谓。难懂,因为当地普通百姓,知道“椒江”因江得名,“海门”因海得名,“温岭”、“黄岩”因山得名,但即使生活在葭沚的老百姓,多数人也不知“葭沚”为何义。人们懂得“葭沚”二字的含义,往往是在查阅词典之后,方知“葭”为水边的芦苇,“沚”为水边的洼地。于是推想,葭沚处于江边,由椒江冲积而成,历史上想必曾经地势较低并长满芦苇,葭沚由此而得名。至今,当地方志对“葭沚”地名的解释也仅止于此。 台州椒江行政区划地图 葭沚街道位于台州市城区西部,椒江区西大门,西与黄岩区毗邻,南与路桥区接壤,北邻椒江,区域面积46.7平方公里,港岸线长6.5公里,下辖39个行政村,3个实业总公司,7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5.9万。 葭沚历史悠久,相传南宋年康王赵构曾于葭沚停留,至今江边尚有遗迹与章安古镇金螯山隔江相望。葭沚地处椒江入海口,交通便捷,早在明清年间就已是商贾云集、人文荟萃、农渔商并兴的浙中沿海名镇,浙江水产学校曾坐落葭沚,送大暑等民间活动极富特色。 按照词典中的解释,“葭沚”,就是生长芦苇的洼地。既为生长芦苇的洼地,就是一处荒凉之所。那么,又有谁为这块荒凉之所起一个既有几分生涩、又有几分斯文的地名呢?在台州各地,“杜下桥”、“洪家场”、“溪口”、“下梁”、“沙埠”、“白水洋”、“横峰”、“石塘”、“冷水坑”等表意十分直白的地名不是星罗棋布吗?这一现象,似乎匪夷所思。 地名出自《诗经》
近日,笔者“行有余力”,重读《诗经》,从《秦风·蒹葭》中,笔者意外发现了“葭沚”地名渊源的蛛丝马迹。《秦风·蒹葭》全文如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中,首句第二字为“葭”,末句最后一字为“沚”。这两个字,会不会就是“葭沚”地名的出处呢?就此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似嫌轻率。但对于“葭沚”地名探源来说,这首诗,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新颖的思维空间。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古代,人们以《诗经》作为教化人的范本,称为“诗教”。《诗经》内容丰富,自古迄今人们多喜欢从《诗经》文本中取名,并用以抒发个人的思想情操。人们取名于《诗经》,一般有三种方式: 一是直接采用诗句中的成词。如:诸葛亮,字孔明。“孔明”,见《小雅·信南山》:“祀事孔明。”孔明,意谓完备周详,这正是诸葛亮为人处事的性格特征的体现。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及其夫人林徽音的名字都取之于《诗经》。思成,见《商颂·那》:“汤孙奏假,绥我思成。”徽音,见《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徽音,美誉也。 二是将诗句中相关字组合而成。如我国近代文学大师王国维,取于《大雅·文王》:“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国维”即为“王国”之“国”与“维周”之“维”的重新组合。而“王国”之“王”,又恰与其姓同。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其名由《周颂·桓》“于以四方,克定厥家”合并而成。 三是保持《诗经》原词之意而稍作改动以成名字。如:老一辈杰出的新闻工作者穆青,其姓其名皆由《大雅·丞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改作而成。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俞振飞先生,其名也是取意于《豳风·七月》:“六月莎鸡振羽。”振羽,即振翅发声。将“羽”改“飞”,更见动感和豪气。
源出《诗经》文字的地名很少,仅偶有发现。如浙江安吉,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建县,由汉灵帝赐名“安吉”,取《诗经》“安且吉兮”之意。辽宁朝阳市,清乾隆时设朝阳县,因境内有朝阳山得名。朝阳山在城东凤凰山下,因山形如青凤昂首展翅对城似鸣状,遂引《诗经》大雅篇“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之句,取“凤鸣朝阳”之意而命名。江苏兴化市林湖乡湖东村避风港,原名水浒港,源出《诗经·大雅·绵》“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溪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水浒港曾为施耐庵创作《水浒传》提供历史依据和现实场景,《水浒传》书名即得名于水浒港名。 “葭沚”地名是否和《诗经》有关,虽然史无可考,但我们既为“葭沚”地名探源,又有了“葭”、“沚”二字源出《诗经》中同一首作品之发现,对于“葭沚”地名与《诗经》的联系,我们不妨“宁可信其有”,以利进一步研究。 按照“宁可信其有”的思路,“葭沚”之地名,乃是仿照用《诗经》文字取名的第二种方式,从《诗经·秦风·蒹葭》中的首句“蒹葭苍苍”和末句“宛在水中沚”中取“葭”、“沚”二字组合而成。“葭沚”之地名产生的时间,当是在“葭沚”这块“生长芦苇的洼地”因人类的繁衍、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得到开发时,或是当它发展到一定水平而需要命名时。命名者当是一位熟读诗书的文人学士。这一推论,虽无史实的确证,因为“葭沚”地名的来历,毕竟史无明载,但是,却有逻辑的依据,因为“葭沚”之为地名,当非乡野村夫之作,而应是文人学士所为。既为文人学士所为,则必然有所依据。若究其依据,则《诗经·秦风·蒹葭》是也。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基本的认识:“葭沚”之为地名,系文人学士所作,典故出于《诗经·秦风·蒹葭》,始于葭沚开发初期。其时人烟稀疏,地势低洼,农田之外,芦苇犹多。如此分析,称其“捕风捉影”、“顺藤摸瓜”均可。因为二者皆为研究技法之一种。这一技法,可以为丰富地名文化提供素材,也可以为“葭沚”地名探源提供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勿让“加止”“葭芷”畅行 最后,也想衷告台州父老乡亲,今天,葭沚已融入台州主城区,且已成为主城区西侧的重要窗口,正确书写和理解“葭沚”二字,对于台州市民来说,殊有必要。不要再让“加止”、“葭芷”畅行于市了。“葭沚”之名,源于《诗经》,何其高雅!鱼目混珠,于心何忍!更可以认为,葭沚地虽咫尺,文化底蕴却有着历史的渊源。这不也是我们的光荣吗? (本文原刊登于《台州晚报》2009年5月22日17版) 来源:台州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