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秋节还要参加高考,也是蛮累的~

 我心飞扬695 2016-09-07


你以为古人只会赏花赏月赏秋香?然而,在中秋佳节,他们得背上行囊,带着干粮和盘缠,开启一段传奇的赶考之旅……



明清时期,乡试定在八月份

  关于曹雪芹,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说是有个行径恶劣的乡绅,他儿子就要准备参加乡试了,想请曹雪芹在扇子上题幅字画,讨个吉利,曹雪芹也挺配合,就在扇面上画了个麻雀站在枯梅枝上,又题了首诗“扇扇有风凉,王子上学堂。八月中秋考,头榜状元郎。”乡绅一看特高兴,拿着扇子到处炫耀去了,后来有人看了发现——这画分明是小麻雀也想攀高枝的意思。至于那首诗,藏头写的是“扇王八头”。乡绅知道后必然是气炸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似乎无法考证,但从这首藏头诗里的“八月中秋考”,可以看出,当年的乡试就在中秋左右。

  

  实际上,在明清时期,乡试的考期就是设在秋季的八月,因此也称“秋闱”。每闱分三场考试,各考三天,分别在八月初九、十二、十五开考。可见,古人在中秋时候,不止是团个圆、赏个月就完事了。作为读书人,可能还得在中秋那天参加“高考”。


坐牢般的考场体验

  自从考试这种东西被发明出来后,考试作弊的手法也在不断地提高,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嘛,那“下有对策”了后怎么办呢?上面再出政策呗,所以为了防止作弊,明清时候对待考试是非常严格的。

  乡试的考试场所叫作贡院(会试也在贡院),贡院里面是一排排的号舍,号舍就是类似于格子间,一个考生一间,因为每场考试需要三天时间,因此秋闱的三场考试下来要九天,也就是说考生要在这一平见方的号舍里待上九天七夜的时间,期间除了上厕所外,考生的答卷、食宿都在这里完成——这很好地防止了考生的作弊行为。但也给考生带来了极大的麻烦,考生考试必须带上文具、干粮、食具甚至被褥等等各种生活用品,进考场时候还得接受各种“安检”,以防作弊。可以想象,在开考那天,莘莘学子们携带各种生活用品进考场的场面,大概跟今天的春运差不多。


当年的考生得在这种格子间里面待上九天七夜




号舍内是有上下砖托和移动木板的,白天做题时将前木板放在上砖托上作为案,夜间移到下砖托上并与后面的木板连接,就可以当床睡了。


食月饼充饥


  吃货们不禁要问了,九天七夜的考试,全都呆在号舍里,那吃饭怎么解决啊?这确实是个问题,中秋前后,天气还是比较热的,一般饭菜放一两天就馊掉了,考生们只能带不易变质的干粮来填饱肚子了。而且,为了防止考生们夹带小抄作弊,考生入场时候,卫兵除了要检查考生的各种“私人用品”外,还会用刀将干粮切成小块,以便检查是否夹带小抄。

  因此考生带的比较多的干粮就是易于切割的饼类了,月饼作为小巧耐腐的点心是比较常见的一种——顺便一提,月饼在宋朝时候就作为一种点心出现了,但宋朝的月饼和中秋是没有半毛钱关系的,南宋吴自牧写的《梦粱录》中就说月饼“四时皆有,任便索唤”,可见即使是南宋,还不是到了中秋才吃月饼。而中秋与月饼的联系在明代时候才开始出现,明朝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馀》一书中就说道“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恰好,将乡试定在中秋期间也正是在明代才有的制度,也不知是不是因为乡试时候考生大量携带月饼,久而久之,月饼就和中秋扯上关系的。

  不过脑补一下八月十五中秋夜考生坐在号舍里一边答卷子一边啃着六七天前出炉还不添加防腐剂的月饼的情景,这酸爽,还真是不敢相信啊。


清代科举现场


考篮——饭盒兼文具盒

  再设想一下,考生们要在考试时候一下子带上备足九天的食物(也许都是被切成渣的月饼),以及各种用具。那么,如何携带这么多的东西成了一个问题。考篮就为此提供了方便,所谓考篮即是提盒的一种,正是因在科举考试中广泛用到的缘故,因而有了“考篮”这一称呼。

  考篮既可以装食物,也可以装笔墨纸砚等文具,考试的时候,大部分考生都把这些东西一同收进考篮中,然后带入考场。在这里,被称作“考篮”的提盒充分表现出了“胸怀天下”的气概——既可以装吃的,也可以装用的。

考篮实际上就是专门用于考试的提盒

祝大家中秋快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