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之义7——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刘勇进 2016-09-07
1、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达人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而行违,居之不疑,在帮必闻,在家必闻。”
子张问:“读书人怎样做才可以称之为‘达’了?”孔子说:“你所谓的‘达’是什么样子呢?”子张回答:“在国家做官一定有名气,在大夫家做家臣也一定有名气。”孔子说:“这是名气,不是‘达’。所谓‘达’,就是质朴正直而好尚信义,谨慎考虑别人的言语,留心观察别人的神态,考虑着谦虚的对待别人。这样的人,在国家做官时必定会‘达’,在大夫家做家臣时也必定会‘达’。至于那些徒有虚名的人,表面上主张仁义道德,实际行动中却违背仁义,而且心安理得不检讨自己的言行。这样的人,在国家做官一定有名气,在大夫家做家臣也一定有名气。”
孔子所说的“达”,是一个人的良好品质德行与他的言行达到一致,并且能够实行做到,才为达。只是说一套做一套,表面上讲仁讲义,而背后不仁不义,这种人一定会“闻”,有名气。
我们举曹操与袁绍为例:
袁绍是东汉帝国两大家族之一的汝南袁氏,这个家族五世六公,就是在高、曾、祖、父到袁绍这一代都要诞生国家领导人,袁绍生来就是未来的国家领导人。
袁绍把自己定位为孝子,守孝三年,这守孝三年完了以后应该起复,重新为国家做贡献,做一个官僚应该做的贡献。结果他没有,他上了表章,奏表还要再守孝三年,他的理由是父亲早早过世了,那时候没有守成孝,请允许现在要为父亲追服孝期,要为自己早早过世的父亲袁成再守孝三年,这一下子就是六年。
这时的曹操成为青年官僚,表现出了刚正不阿的一面。做洛阳北部尉一个治安官,和包拯一样,他把大棒染成了五种颜色,包拯也许后期就学了曹操,这个意思就是要针对不同级别的人施以不同颜色的棒。结果他棒杀了一个人,他杀了一个权贵蹇硕的叔叔,平时皇帝也听蹇硕的话。曹操一出马结果使得洛阳治安好转,可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了。
后来袁绍突然在门上贴了一个告示“非海内名士不得见也”。
玩“高雅”!
这时候曹操正在翻来覆去的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我是沉默寡言,凭借父祖高官和靠着家族恩荫平步青云,再做一个更大的官,还是由着自己的性子除残祛恶走一条正路?他选择了后者

经过谋杀董卓之后,两人都离开了洛阳,各自发展起来,最后成为对手,在官渡,曹操大败袁绍。
曹操曾明确的指出了袁绍的弱点: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
当然,这不能说明曹操就是“达”,但这里可以说袁绍是“闻”而未达。
我们在看看孔子的学生子张。
子张,名字是颛孙师,生于公元前503年,比孔子小48岁。春秋末陈国阳城(今河南登封)人。出身微贱,且犯过罪行,经孔子教育成为“显士”。虽学干禄,未尝从政,以教授终。孔子死后,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子张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
果子张真的犯过罪行,也是少年犯啊!
我们计算,如果子张跟从孔子学习时15岁,孔子63岁,到孔子去世73岁时,也只有十年的时间,好佩服这些先贤的学习能力啊!记载子张曾随孔子周游列国,曾被困于陈、蔡,孔子55岁周游列国,公元前497年,而子张只有7岁,这时子张成没成孔子的学生,值得怀疑。前489年孔子与弟子困于陈蔡,这时子张也才有15岁。
子张好学深思,喜欢与孔子讨论问题。把孔子关于忠、信的教导写在衣服的大带上,以示永远不忘。他提出,士应该看见危险便肯豁出生命。他与人交注宽宏豁达,他喜欢同比自己贤能的人交朋友,主张“尊贤容众”。他在与朋友相处过程中能做到不计较过去的恩怨,就是受到别人的攻击、欺侮也不计较,故被称为“古之善交者”。他又办事勇武。在孔门弟子个是忠信的楷模,后人称有“亚圣之德”。他生活上不拘小节,不讲究外观礼仪,不追求衣冠整洁美观;随和从俗,与墨家相近,在观点上与墨家有相通之处。
子张就是个大列列的不拘小节的人。这在荀子的书上有记载:头上歪戴着帽子,嘴里说些淡薄无味的话,走路还学着禹、舜的样子,子张氏之儒就是如此。   
原因在于,子张的学习方法,是亦步亦趋的学习古圣先贤。子张向孔子请教“善人之道”时,孔子就回答说:“不践迹,亦不入于室”。意思是说,不踩着圣人的脚印走,道德是难以学到家的。大概子张听了孔子的话以后,就模仿禹、舜这些儒家圣人的样子行事。一方面学些表面的走路的样子,另方面更是学他们的品德。在模仿中,可能有些过份。 
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而“子张氏之儒”列在最前面。可见他这一派在后儒中,势力是相当大的。
但是,同样是孔子的学生所传儒学,还是有一定差别的。
有一次,子夏的学生,碰到师叔(子张少子夏四岁),就问师叔什么是交朋友之道,子张就反过来先问,你的老师是怎么告诉你们的呢?子夏的学生说,我们老师教我们,对于可以交的朋友,就和他往来作朋友,不可以交的朋友,就距离远一点。子张就说,那对不住,我当时听到我们的老师孔子所教我们的,和你老师所教你的不一样。(子张也蛮会讲话,他并不说你们的老师讲错了。)我所听到我们老师是说,一个人处社会交朋友要尊贤,有学问有道德的值得尊敬,而对于一般没有道德、没有学问的人要包容他,对于好的有善行的人要鼓励他,对不好的,差的人要同情他。假定我是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学问的人,自己是个君子,那么对哪一个人不可以包容呢?假如我自己是一个混蛋,那么自己不必拒绝人,人家先讨厌我了,何必还要去拒绝别人?
一个教育,一个思想,到了第三代就大变。这是说一个学问的发挥,到了第二代,第三代,范围扩充了,方向就两样,这是第一个观点。第二个观点,就看到子张的见解,比子夏的见解是高明一点,作人的道理是应该如此,对于不及我们的人,不必讨厌他,要同情他,能够帮助的就尽量帮助他,即使不能帮助也要包容人,原谅人家一点,如果自己是对的,当然要助人,自己不对就免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