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向孔子学做人,跟曹操学做事

 天丰农艺 2020-01-09
做事先做人,这是自古不变的道理。

如何做人,又如何做事?这些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也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

一个人不管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做人,人品很差,那么,他的事业将会大受影响。

只有先做人才能做大事,这是古训。

我们的“至圣”孔子,他的思想是中国千年文化底蕴的沉淀,他告诉我们“子欲为事,先为人圣”、“德才兼备,以德为首”。可见,中华民族历来讲究做人做事的道理。

向孔子学做人,到底学习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孔子的学生子夏也曾经问过孔子这个问题。

子夏问孔子说:“颜回的为人怎么样呢?”孔子说:“颜回的仁慈之心比我强。”

子夏又问:“子贡的为人怎么样呢?”孔子说:“端木赐的辩说能力比我强。”

子夏又问:“子路的为人怎么样呢?”孔子说:“仲由的勇敢程度比我强。”

子夏又问:“子张的为人怎么样?”孔子说:“颛孙师的庄重严肃比我强。”

听到这里,子夏忍不住离开座位,恭恭敬敬地问道:“那么这四个人为什么还要做您的学生呢?”


孔子回答说:“坐下!我告诉你。颜回能仁慈却不能狠心,端木赐能辩论却不能沉默,仲由能勇敢却不能怯弱,颛孙师能庄重却不能随和。把四个人的长处结合起来交换我的长处,我也是不干的。这就是他们拜我为师而不会三心二意的原因。”

也就是说孔子既可以仁慈,也可以狠心;既可以善辩,也可以沉默;既可以勇敢,也可以怯弱;既可以威严,也可以随和。

实际是说,孔子总能在恰当时机,把握好生活中的“度”。

现实生活中为人处世也该如此,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孔子把这个“中庸之道”看成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把它看成是做人的最高智慧。


三国里的曹操,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奸诈小人,其实不然。

西晋史学家,《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说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鲁迅评价曹操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的确,历史上的曹操,有他的可爱之处,他奸诈却又赤诚,弑杀却又仁爱,他性格多变,能力强,一直吸引着人们,这或许就是曹操的魅力了吧!


曹操还没有壮大起来的时候,当初与袁绍作战,情势岌岌可危,他的部下没有信心,认为会打败仗,很多人都和袁绍有联络,脚踏两只船,以便万一情势不对时,可以倒过袁绍那边去。

他们往来的书信资料,曹操都派人查到,掌握在手里。

后来仗打下来胜利了,曹操立刻把这些资料全部毁了,看都不看,问也不问。

有人对曹操说:“这些人都是靠不住的,应该追究。”

曹操说:“跟我的人,谁不是为了家庭儿女,想找一点前途出路的?在当时是胜是败,连我自己都没把握,现在又何必追究他们呢? 我自己信念都动摇,怎能要求他们?如果追究下去,牵连太广了,到最后找不到一个忠诚的人,不必去追问了。”


面对困难,曹操沉着冷静,考虑周全,原谅了那些脚踩两只船的士兵,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使那些脚踩两只船的士兵得到了救赎,也保全了自己军队的实力。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习曹操,遇到问题冷静考虑,找到合适的方法,顾全大局,最终获得成功。

 
《左传》记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传之久远,此之谓不朽。”

意思是说,最上等的是确立高尚的品德,次一等的是建功立业,较次一等的是著书立说,如果这些都能够长久地流传下去,就是不朽了,此处所说的“立德”,便是指会做人,拥有好人品;“立功”,就是会做事,拥有好能力。

好人品是人生的桂冠和荣耀,它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产,构成了人的地位和身份,是一个人信誉方面的全部财产。

它比财富、能力更具有威力,它使所有的荣誉都无偏见地得到保障。


而品行不佳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会丧失很多机会。

《三国演义》中的吕布,能征善战,英雄无敌,但品格低下,先认丁原做义父然后杀丁原,后认董卓做义父,然后杀死董卓,最终被曹操抓起来,再也不敢用他,只得把他杀掉。

管理学上有一种“中庸”理论:任何一个想要稳步发展的组织,都要划分出三个档次。首先是德才兼备,其次是德高才中,最后才是德才中等,唯一不可用的是有才无德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极其危险。

人生的道路上,无论是与人相处还是替人办事,都要懂得“做事先做人,拥有好人品”的重要性。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令人敬佩的品行是中庸之道。

要上知天命必须下达人事,内外兼修,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