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腿月饼的前世今生

 颐源书屋 2016-09-08
  中秋临近,月饼销售正如火如荼,各大商场、专业市场、农贸市场、餐厅酒楼以及小区入口、单位食堂几乎都成了月饼的海洋,还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互联网销售,在这两个月中,月饼都是享受大明星级别的待遇,所谓“卖两个月吃一年”就在此时。
  而对于滇式糕点的名片之一云腿月饼,也毫无意外地备受追捧。“好吃啊,吃完了又想吃”、“ 味道不错,离开家12年了,第一次在他乡吃到熟悉的味道,感觉很好……”除了月饼由于长途运输出现碎裂之外,淘宝买家们的评价几乎是一边倒的“好吃”。
  如今,没有花哨外型、长得一副馒头样的火腿月饼,已不再只是云南人的最爱。走出云南的火腿月饼,不但在国内市场上十分畅销,更远销港澳、海外,成为滇式糕点的一张名片。
  关于云腿月饼一直流传这样的历史典故:
  要吃一个云腿月饼,分几步?
  第一步  轻轻剥开包裹着火腿月饼的油纸,露出黄灿灿的香酥饼皮。
  第二步 用刀横竖各切一下。拿开刀的瞬间,随着粘在刀上的饼皮簌簌落下,馒头状的火腿月饼散成一朵四瓣的月饼花。此时,一股浓郁的火腿香合着甜甜的白糖香,猛然扑到你鼻中,顿时垂涎欲滴。
  第三步 以小火隔水蒸火腿月饼,让之前冷却凝固的馅儿融开。时间不用太久,只要闻到被热气激发出的云腿香味即可。之后,配上一杯可解馅料咸甜之腻的清茶,你就可以开始细细品味火腿月饼的美妙滋味了。
  而这“枣红皮儿层层酥,火腿诱人白糖甜”的云腿月饼的故事,还要从300多年前说起。
  时间回到1851年左右,朝廷大员舒兴阿到云南做巡抚,胡善和其子胡增贵随舒兴阿到昆,在巡抚衙门内做起了厨师。
  之后,舒兴阿奉调回京,而胡善父子则留了下来,在巡抚衙门旁一个叫“三转弯”的地方开了昆明第一家专营糕点的店铺“合香楼”,主做满族糕点。
  御厨出身的胡增贵,发现一种叫“云腿包子”的点心深得昆明人的喜欢。于是,他将自己的宫廷技艺与云南人的口味、食材结合起来,对“云腿包子”的配料和加工工艺进行改良。
  经过不断尝试,1872年,他终于成功做出了以宣威火腿为主料,辅以白糖、蜂蜜、猪油、熟面等烘培制成的“火腿四两砣”,也就是云腿月饼的雏形。
  之所以叫“火腿四两砣”,汪曾祺在其书《人间草木》中曾解释过:“过去四个月饼一斤,按老秤说是四两一个,称为'四两砣’。”也就是说,以前人们买“火腿四两砣”,只用纸一包,盖上一张盖有字号大印的四方红纸,细绳一扎,刚好四个,合老秤一市斤,每个月饼四两。
  1884年,尝过“火腿四两砣”的慈禧太后题写《合香楼》墨宝赐给胡善、胡增贵父子,诰封父子俩承袭奉直大夫,成了“合香楼”创业成功的标志。
  陈氏兄弟在兼收并蓄稀式火腿月饼和干式火腿月饼的基础上,他们对“火腿四两砣”进行创新、改良,首创出外一层硬壳、内千层酥皮裹馅,入口酥、松、脆、软、咸甜适宜的硬壳火腿月饼。
  凭着这“酥而不碎,香而不燥,油而不腻,甜而不拗”的硬壳火腿月饼,在当时风头一时无两:买月饼的人挤得水泄不通,八月十五未到,月饼便被抢购一空。民国年间,为保证中秋期间硬壳火腿月饼的供应,时任云南省主席的龙云,更特地派军队保卫月饼店,以维持购买硬壳火腿月饼的秩序。而与云南接壤的越南、缅甸、泰国的富豪人家,专门雇佣马帮,人背马驮,经茶马古道来昆明采购硬壳火腿月饼,供中秋节与家人享用。
  硬壳火腿月饼就这样继承和发展下来。曾任中共云南省委书记周兴到视察工作时,根据硬壳火腿月饼的特点,将之改名为“云腿月饼”,一直沿用至今。
  (作者雷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