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部罗马巨片介绍

 sdtsgxsyl 2016-09-08

——历史的血迹文化的诗(一)


历史的血迹从来都是和政治权利联系在一起的,罗马帝国就是靠战争起家的,无论是亚力山大的梦想,还是凯撒的野心;无论是马克安东尼战绩,还是屋大维凯撒权力欲;无论是马库斯·奥里勒斯对回归共和的期待,还是罗马人好大喜功的虚荣;无论是帝国最终对不列颠管辖的放弃,还是他们对异教徒世界的排斥——这些历史的过程都鲜血淋漓,数不清的生命在这些故事中默默消逝,化为尘土,能够遗留下来的就是那些我们一贯追求的理念。当这些事件抽象成为某种线条,画出一些起点和终点时,人们会忘记血腥飘散时间,因为其中有很多精美的构图令我们产生审美的诗意,它们凝固了众多国家的众多民族的众多历史的经典内涵,成为我们回首历史的意义。

一、梦想与现实

《埃及艳后》是一部描绘公元元年前后罗马的政治寡头们追求梦想的电影。它直接或间接地推介了五位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政治风云人物,第一位是沉睡在石棺中的亚历山大,这位三十二岁就走完了生命历程的大帝曾怀有巨大的梦想,他一直希望立足埃及的物质财富基础,由罗马的军队和政权建立一个全世界统一的的国家,“one world one country”——亚历山大热衷于征战和胜利,但是他的梦想却透露出他潜意识中的厌战情绪,当全世界都成为一个国家的时候,也就永远不会有战争了。可罗马并不为他的理想而感动,他成了阴谋政治的牺牲品,他的遗体静静地躺在埃及的土地上,被埃及人当作英雄纪念。

第二位是在影片开始时未见出场的庞培,由于他与朱里斯凯撒的矛盾战争引发了罗马与埃及的外交危机,凯撒因供给短缺,正好找到入侵埃及的借口,再加上埃及王子托勒密与其姐姐克莉奥佩特拉争夺王权,也为凯撒创造了控制埃及宫廷的良机。一切都如凯撒所愿,当他一登上埃及王宫的台阶,托勒密就向他献上了庞培的头颅,他的政敌就这样轻而易举地退出了政坛。影片用了前两位暗线人物来衬托罗马政治舞台的阴暗,为明线人物的不幸命运做了先行的铺垫。

第三位即是凯撒,这个脚踏实地并具有雄才大略统帅,渴望贯彻自己的意志和升华自身的荣誉,在埃及他与克莉奥佩特拉相互倾慕,利益上的不可分割与事业上的志同道合,使他将女盟友变成了妻子,并为他生下了唯一的继承人。凯撒在埃及女王的影响下,开始图谋在罗马政权中的绝对权力,以便为他的儿子在整个帝国和埃及的统一大业里打造皇帝宝座。凯撒明白的企图显然剥夺了很多罗马权贵的机会和利益,他们惧怕凯撒和埃及,也惧怕未来。这个时候的元老都成了小国寡民思想的主导者,宁肯放弃埃及自食其力,也不给野心家们以机会。凯撒热爱罗马,对其倾注着真诚的责任,但罗马对待英雄们只是给予荣耀,绝不给他们实惠,让那些统帅者们无一例外地走上不归之路。凯撒在争权的较量中失去了一切,包括生命——公元前44年他在广场上火葬的时候,民众们竟然欢呼着焚烧东西——罗马对待自己的恩人在情感上同样是刻薄寡义的。

第四位马克·安东尼和第五位屋大维是同时出场的、并形成鲜明对比的军事将领和政客阴谋家,凯撒的逝世让他们成为分掌罗马帝国的东部和西部两位政权巨头。但是罗马的财权全都掌控在元老院贵族的手中,国家财力小于私人实力,特别是在连年征战的时候就更是捉襟见肘,安东尼作为军事统帅因开不出军饷而只能看着士兵逃跑——据说,凯撒也曾经因为结交权贵而欠下巨额债务——有名无实的权力尴尬逼迫着安东尼找到了克莉奥佩特拉,而女王也一直在为凯撒的继承人、自己的儿子在罗马寻找靠山,这样一拍即合的爱情艳遇便上演于浪漫的尼罗河上。但是安东尼的才干实在不能同凯撒相比,甚至远不如屋大维。拥有扎实基础的他却失去了奋斗的目标,满足于既得的利益和生存空间;而屋大维却一直做着吞并他的准备。一方面为了挑拨安东尼与埃及的外交关系,他将自己的妹妹嫁给安东尼;另一方面通过元老院不断排挤他,淡化他在罗马的政治影响。屋大维的做法果然激怒了克莉奥佩特拉,她逼着安东尼与屋大维决裂,并向罗马宣战。屋大维趁机大肆收买民众之心,迫使元老院出钱来完成他的称霸事业。狡猾的屋大维抓住安东尼缺乏海战经验的弱势,在希腊亚克兴角与对手一决雌雄。如果说一切都是命运,那么在战场上不懂兵法就注定了成败,总有私心为儿子前程作考虑的女王,为保存实力中途撤兵(实为兵家大忌),使得决战功亏一篑。当屋大维率领大军长驱直入闯进埃及时,安东尼和女王选择了自杀。

影片开始就有一个很有意味的镜头,罗马的旗帜上是一只雄鹰抓着两条蛇,而在结尾处克莉奥佩特拉身着纯金的鹰羽装,仿佛疲倦了一般,收敛双翼安详而高贵地躺在棺椁上,则与开头形成了内涵的呼应。真正的雄鹰是女王,她有野心、有见识、聪明干练,确是一位王者的材料,可她难逢其时,抓住的两条蛇——朱利亚凯撒和马克安东尼——都没有实现她的愿望。所以,对于每个人来说,理想和现实看似离的很近,但事实上却很远。 

二、晦暗与光明

《角斗士》是一部讲述了自屋大维将共和制罗马该换成帝制之后,罗马对共和梦的再度追逐的影片。公元180年,罗马将军麦希穆斯统帅全军参加了皇帝马库斯·奥里勒斯发动的对日耳曼人的最后战役,并且赢得了胜利。历史上的罗马皇帝马库斯·奥里勒斯是当时著名的哲学家、斯多葛派哲学的主要撰述人,著有《沉思录》。在影片中他与麦希穆斯有一段关于战争意义的对话,皇帝问他的将军为什么打仗,麦希穆斯认为大家都在为罗马而战,为帝国的荣誉而战。皇帝又问他罗马是什么,麦希穆斯认为罗马代表了进步与光明,他们征战的世界则是野蛮而黑暗的。当皇帝问他期望得到什么样的最高奖赏,麦希穆斯期望是回家过和平的人生。面对这样一位质朴的将军,皇帝马库斯·奥里勒斯也非常感慨,他深知牺牲的代价,并希望为它们找到意义——他想恢复罗马的共和理想,结束独裁,让所有在战争中的牺牲者找到牺牲的目的。为此,他选择了麦希穆斯——这位没有被权力腐化的人来做自己事业的继承人——但他的选择却成为制造麦希穆斯人生悲剧的原因。

康莫德斯是皇帝马库斯·奥里勒斯的儿子,是一个野心大于能力、虚荣心多于事业心、贪婪的欲望超过对生命价值思考的人。惟我独尊的自私使他不能容忍任何损失,在他得知其父要将王位传给麦希穆斯时,便残忍地杀害了马库斯·奥里勒斯,并宣布自己是新皇帝。麦希穆斯和康莫德斯的姐姐露西拉都十分震惊,特别是麦希穆斯更无法向这位狂妄自大的凶手宣誓效忠,康莫德斯打算一绝后患,他安排除掉麦希穆斯和他的一家人,但恰好刽子手中途失手,负伤的麦希穆斯得以逃生,在家乡当他看到自己的妻子和儿子被钉在烧焦的十字架上后,他对罗马和人生都彻底绝望,埋葬了亲人,准备一死了之。可他并未推开死亡之门,因为他的使命还未结束。

麦希穆斯被曾经是角斗士的商人帕西蒙收购,成为一名角斗士,由于他不畏惧死亡,逢赌必胜,帕西蒙为了赚大钱将他带到了罗马。两条线索在这里相遇,康莫德斯与麦希穆斯的命运注定在罗马交错。这个时代的罗马和罗马人是存在于光明与黑暗交织的世界里,长期战争的胜利和拥有最大的版图,让他们滋长出一种狂热的荣誉感,这种荣誉感已经没有责任和伟业的支撑,发展成一种好大喜功的虚荣;再者连年的对外扩张使战场远离国土,罗马和罗马人只享受胜利的成果,而无视战争的苦难,所以他们漠视个体生命已经达到一种极端状态,无论失去凯撒还是失去无名的奴隶,都不能激发起他们的同情与怜悯,他们已经成为一个不能自己产生慈悲的民族。历史记载罗马竞技场修建于弗拉维王朝时代,即公元69年——96年之间,其构造复杂而且先进,可以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杀戮的游戏,角斗士就是其中的一种。麦希穆斯曾经为之战斗的光明的罗马已经蜕化,只剩下像竞技场这样徒有辉煌形式的架子,而在其中演绎的则是屠戮生命的黑暗。这却是康莫德斯在夺位之后送给他的人民新的憧憬,他以连续150天的竞技比赛用来处理他的反对派及其亲属,露西拉和元老院的奎格斯、盖尔斯等人正在安排如何除掉康莫德斯时候,苍天送来了麦希穆斯。

康莫德斯不务正业,沉浸在独裁权力的快乐里,他可以随心所欲地处理任何他不喜欢的人,罗马帝国在他的手里已经失去了方向。他甚至还产生了绞杀民众的欲望,他将库存的粮食偷着卖掉来应付竞技场的巨大开支,以期在两年之后将这些不喜欢他统治的民众饿死。他自己特别喜欢角斗这种凶残的游戏,在影片里这一爱好最终让他与麦希穆斯在竞技场狭路相逢。历史记载中的这个人死于情妇递上的毒酒和被近卫军长官派来的摔跤手掐死,和影片设计的结局形式差不多。身经百战的麦希穆斯终于遇到了复仇的机会,虽然康莫德斯事先在暗中刺伤他——但恐怕在他经历的所有战斗中,只有这一次才是他心甘情愿参与的,只有这一次才是有着明确目的的,也只有这一次他要自己必须赢。曾经他为罗马而战,但罗马并不知恩图报,反而杀害了他的家人,于是他否定了罗马,用石片割掉左臂上“罗马”的字迹;之后他为帕西蒙表演杀人,既不追求自由、也不享受杀人的乐趣——但这一次战斗是他命运和使命的意义所在,所以他全力以赴。当然,他一定会赢。

当然麦希穆斯也倒下了,但这是他的心愿,他急着去和家人团聚相见,带着复仇之后的满足和完成使命的无憾,那扇他推了多次的门终于开了,和煦的微风吹拂着成熟的麦田,他的妻子在向他张望,他的儿子也迫不及待向他跑来……在日耳曼大战前夕做动员的时候,麦希穆斯对将士们说:“当你发现自己一个人落单驰骋在阳光下的草原时,不要害怕,因为你已经在天堂了”。而麦希穆斯到达天堂时并不是一个人。

三、命运与自由

《亚瑟王》讲述了伊朗后裔在不列颠立国为王的故事。公元300年罗马向东部进军,一直打到黑海北部塞西亚草原,遇到了萨尔马提亚骑士顽强的抵抗,骑士们参战的勇气和意志受到罗马人的赞赏,因此为他们留下后裔。在公元425年将当地的萨尔马提亚骑士编入罗马军队,每名骑士的效忠期为十五年。故事开始于效忠期满的最后一天,七位骑士可以获得自由,拿到自由证书和通行证,穿越罗马属地回到自己的家乡——塞西亚草原。但是从罗马来的杰曼纽斯主教却给他们带来一项更危险的任务,深入到撒克逊人的侵入地去解救教皇喜爱的学生及其家人,亚瑟作为骑士们的首领勉强接受了这件本不属于责任内的任务。

亚瑟是不列颠岛上的传奇,每一个人都知道他,每一个知道他的人都把他当作一面胜利的旗帜。但是亚瑟不是不列颠人,他把自己的归宿定位于罗马,他曾经的导师卜拉鸠神父给他讲述了许多罗马的事,讲述了如何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的道理。卜拉鸠教导他要热爱自己的人民超过关注自己的生命,为了大多数总要有人会牺牲个人利益,但是他的人民会永远纪念他,这就是荣誉。在亚瑟心里,罗马是个光明的世界,公正、自由、平等;是产生伟大思想和伟大人物的地方,对之心驰神往。所以亚瑟始终秉持着责任心和荣誉感,将其他的骑士们视为兄弟,每遇战事必冲锋在前,成为大家共同佩服的表率。

历史记载的罗马帝国三世纪时开始东西分化,到公元五世纪西罗马帝国开始解体,日耳曼人大举开进西罗马帝国腹地,使得罗马帝国自顾不暇,已经无意经营不列颠等地的利益,他们开始执行撤离罗马在这些地方的防线,把它们留给当地人。亚瑟王中的故事情节恰是这一段历史的形象复制。历史大格局的转折常以一种意志体现出来,并以一种使命的姿态投射到跟随历史的英雄们身上,构成英雄的命运。

命运是什么?当你的人生向着意想不到的方向转换时,命运的转轮就会发出声响。亚瑟领着骑士们来到北方马里尤斯·荷洛里奥斯家,找到马利尤斯的儿子阿列克托——教皇的教子和喜爱的学生,并说服他们离开此地,而此时撒克逊人进攻的鼓声已经遥遥可闻。马利尤斯对前来解救他们一家的骑士不但没有感恩之心,而且态度很是粗暴和傲慢,特别是对待那些前来做工的不列颠人,则完全把他们当作了奴隶,随便关押、殴打那些手无寸铁的人,这使得亚瑟对罗马人的原有印象大打折扣。当阿列克托说起卜拉鸠已经被教会迫害而死,现在的罗马已完全不同以往,亚瑟陷入了迷惘。多少年来,他一直在为卜拉鸠所说的理想国度而奋斗,并希望带着荣耀回归罗马——那是他生命和精神的全部——现在全部消失了。亚瑟必须重新作出选择,在目睹了撒克逊人的残暴和拿到自由证书和通行证之后,亚瑟决定留下来同沃德人一起抗击撒克逊人的入侵——他选择了为自由而战!

亚瑟并不知道罗马历史正处在大转折的阶段,但是卜拉鸠在他心中点燃的明灯并没有因为罗马的改变而改变,他对信仰的坚守、对正义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对人民的热爱等等,这一切已然驻扎在他的内心,成为生命的组成部分。所以,即使有时势造英雄这样的原理,英雄也还是超越凡人与众不同的人,因此亚瑟才能感召命运的呼唤,做出英明的抉择。所谓胜者为王更是指信仰的胜者。  

   这三部影片都是围绕罗马的世界而展示出的历史风貌,人类的历史就像一条血染的河,汩汩流过的常常是不忍落眼的腥红。而影片则把这些血色的真实转化成审美的形式,为我们制造出文化的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