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Aha社会创新学院微信公众号,蜂窝经授权转载 原标题:还在为刘慈欣的《乡村教师》而感动?那么你并不真的理解教育
最有意思的是那个外星文明。他们判断智能的标准居然是复述知识点。如果这就是智能的标准的话,那么今天这间屋子里最有智能的是我旁边的那台电脑,如果它连着网络,还会更智能一点。 这篇小说写于 2001 年,所以我们也不必苛求太多。但这样的故事能够广为流传并深入人心,反映出的是对教育的一种集体无意识,这才是最需要我们警惕和反思的。 在这趟学习之旅中,我们学会了将信息转化为可以应用的知识,通过解决问题和与他人互动培养了自己的能力;我们扩展了自己的视野,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开始找到独一无二的自我,确定自己身为一个个体的存在价值和意义——这种价值和意义并不依赖于某个第三方用标准化手段所做的武断的评判。 我们不需要一个 “万事通” 的老师,事实上也不可能有,而是需要一个能让我们认识到自己内心对学习的渴望的人。他会督促我们,鼓励我们,创造一个使我们能自觉自愿学习的环境。他是一个知识的 “策展人”,可以围绕我们的兴趣和要解决的问题帮助我们找到合适的资源和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学制也要变化。“先上学,再工作,再养老”,这样的人生阶段划分并不是天然如此,理所应当,而是一种可以被打破的社会建构。 ![]() 这张照片是我在美国一个印第安人博物馆里拍摄的,上面记录了一段印第安人的古老箴言:“学习无处不在,在风中,在河流间,在食物里,在传统仪式上,在家庭和朋友的爱之中。” ![]() ![]() 教育的未来在我们身上已然发生,而我们要做的是让它分布地更加均衡。 ![]() * 不想孩子再局限于教室里的学习了,你可以看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