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人间通向天庭

 木头1018 2016-09-09

精彩内容

中国古人对自然怀有一颗敬畏之心,所以古代先哲提倡“天人合一”,讲究效法自然,推崇“天圆地方”原则。同样,为了表现出对天的敬畏和崇拜,古人也给室内的“天” 给予了特别重视,中国古代建筑中出现了——藻井。藻井的造型上圆下方,正符合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藻井的等级

    古建筑等级制度明确,藻井也在其中。只有在最尊贵的建筑中才能使用藻井,象征着封建社会等级尊卑。


《稽古定制·唐制》规定:“凡王公以下屋舍,不得施重拱、藻井”;《宋·舆服志》规定:“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拱、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明会典·官民第宅之制》规定:“洪武二十六年官员盖造房屋并不许歇山转角,重檐重拱,绘画藻井”,等等。

藻井主要分布在皇家宫殿(故宫)、寺庙、陵寝碑亭。一般位于室内佛像、君主座位的上方,呈伞盖形,由细密的斗拱承托,象征天宇的崇高,藻井上一般都有彩画、浮雕。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建筑为主,防火是头等大事。古人认为井是主水的,在殿堂、楼阁最高处作井,同时装饰荷、菱、莲等水生植物,以此希望能够达到防火的目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藻井上出现了一些具有西域特色或者佛教风格的新纹饰。

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莲花藻井

藻井的源流

    藻井最早可追溯到北魏时期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顶部的石雕莲花。一般认为,藻井来源于古人穴居时,为出入方便和室内采光,在穴顶上开洞。随着社会发展,房屋虽由地下转到地上,但仍保留这种“天窗”形式。

汉代张衡的《西京赋》:“蒂倒茄与藻井,披红葩与狎猎”,这是最早见到“藻井”一词。说明至少从汉代起,建筑中就出现了藻井的装饰形式。

现存最早的木构藻井,是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上的藻井。

汉代至唐初,文献中“藻井”是一种在方井状连续天花,方井中绘有倒悬莲花。发展至宋朝,《营造法式》中明确将天花分为三类:平阁、平基和藻井。明代之后,藻井的发展由简而繁,由实用结构形状演变为装饰的构造。藻井规模增大,顶心周围放置莲瓣,中心绘云龙。后来这中心的云龙愈来愈得到强调。到了清代就成为了一团雕刻生动的蟠龙。

藻井的种类

斗四藻井

    藻井发展初期的主要结构。形式为在方形中再套叠两层方形,方格中心绘花纹。这种基本结构,成为汉代以后各种藻井结构变化的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藻井与汉代藻井结构一脉相承。

敦煌石窟中的斗四藻井
斗八藻井
宋代藻井主要形式之一,《营造法式》对其做了明确规定。藻井分为上中下三段:下段方形、中段八角形、上段圆顶八瓣,称为斗八。

宁波保国寺大殿藻井
小斗八藻井
小斗八藻井多用于室内不重要的地方,分为两段,下段为八角井,上段为斗八。

八角圆井 
 明清时期藻井的主要样式,在宋代的斗八藻井基础上变得更加复杂细致,同样分上中下三层,上层变斗八为圆井。

 故宫太和殿藻井   

藻井的工艺非常复杂,工匠们不用钉子,只利用榫卯、斗拱堆叠而成。遇到强烈地震时,采用榫卯结合的空间结构虽会“松动”却不致“散架”,从而消耗地震传来的能量,使整个房屋的地震荷载大为降低,起了抗震的作用。以故宫太和殿的蟠龙藻井为例,史料记载,自太和殿建成后,据它90公里范围内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7次,多次震动太和殿,蟠龙藻井却不曾遭受破坏。

文章图片来源网络

鸣  鹤  书  苑     专  注  考  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