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初中化学三大难点的突破

 走出尘埃 2016-09-10

浅谈初中化学三大难点的突破在初中化学这门学科中,“化学用语和基本概念”、“溶液相关知识”、“酸碱盐及其相互转化关系”,这三大知识点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材的难点。而初中学生在学习这三大知识点的过程中极容易出现分化。因此,找出学生分化的原因,避免学生出现分化,对初中化学三大难点进行突破,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位化学教师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如何对三大难点进行突破呢?本文结合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大家进行探讨。

1.分散难点,抓住关键,防止学生在化学用语和基本概念上出现分化。

实践证明,初中生学习化学第一次分化是出现在化学用语和基本概念上,究其原因是因为教材中化学用语和基本概念的安排过度集中造成的。初中化学大多数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都集中在了前五章。此外,学生还要记住27种元素符号及其含义;学会书写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式,搞清楚化学式的含义,掌握根据化学式的计算;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和配平化学方程式,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学会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了解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和化合价,学习氧气的性质、用途、制法,学习空气和水等等。这么多的内容差不多在前半年期中考试时都能涉及到,远远超过了初三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分化的现象实难避免。

为了不叫学生在学习化学用语上出现分化,让他们对化学用语达到会读会写会用,在教学中应该分散难点、循序渐进、分组记忆、经常运用、理清含义、重视计算。具体来说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从序言课开始起步,让学生结合在实验中用到的具体物质,结合课后习题中出现的化学反应和物质名称,有意识地记忆一些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反复练习,经常检测,以增强记忆,加深理解。这样,当课程进行到第二章第三节之前,同学们基本上就可以记住碳硫磷铁镁铝铜氢等等元素符号,记住氧化汞、氯酸钾、高锰酸钾、甲烷、酒精等等物质的化学式和十几个化学方程式。

二是从学生开始学习元素符号时,就明确坚决地要求他们书写规范,分组记忆。如第一组: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钡);第二组: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学生学会了第一组后,引导他们学习第二组,这对他们今后学习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规律、化合价,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有很大帮助。该法比背元素符号顺口溜更有实际意义。

三是高度重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意义重视根据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重视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等知识。在教学中做到教师精讲,学生多练。除了讲清他们的宏观和微观含义,讲清计算题的本质,对知识结构进行构建和重组以外,多搞一些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计算方面的大比武等等刺激性竞赛,力争人人过五关斩六将,评出优秀学习小组和个人,对他们大肆表扬,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氛围。

因为初中化学是以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为重要理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编排,所以对于基本概念的教学,必须抓住前五章的实验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这两大关键部分的教学。具体来说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结合实验复习学过的基本概念,建立新的基本概念。比如结合氧气的性质、制取等实验,复习化学变化、化学反应、物理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概念,渗透序言出现的分子原子论、化学反应的实质等基本理论,建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缓慢氧化等新概念。再如,结合电解水这一重要实验,揭示纯净物物质的组成、分子的构成、化学反应的实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阐述宏观和微观之间的关系、能量之间的转化关系,揭示纯净物分类的方法,进而建立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渗透质量守恒和变化的思想从而为以后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做准备。

二是一定要搞好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和离子的形成过程的教学。在教学中注意回过头来解释化学变化、分子、原子、元素、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原子重组或元素重组形成化合物的过程、化学反应的实质等基本概念和原理;揭示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书决定,原子和离子的区别联系等,为以后学习化合价,即再次阐述原子重组构成分子作准备。

三是尽可能讲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成对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构建知识体系即形成“思维导图”等等。此外,一定要把指导学生加强记忆经常交流和讨论,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等等教学手段贯穿在每一节课之中,并且做到堂堂有检测,堂堂有评价,堂堂有表扬,直到每个学生都产生成功的喜悦为止。

通过以上这些手段,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从而防止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次分化,为后继课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2.感悟实验,讲清计算,防止学生在溶液相关知识上出现分化。

学生在学习溶液的时候,即便是中上等生也极易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固体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结晶、溶液稀释时溶液的体积和溶液质量的换算、结合化学方程式求溶液溶质质量分数这几方面感到郁闷,这是学生学习化学第二次出现分化。出现分化的主要原因是,计算没有思路,概念涉及到的条件比较多,加上没有从溶液中得到一定质量的晶体的结晶的实验体会,往往感到很抽象很难懂。

为了防止学生在学习溶液方面出现分化,在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感悟建立基本概念。教学中改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增加升温结晶、降温结晶、蒸发结晶的实验。指导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和小组学习,建立“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蒸发结晶、降温结晶、过滤、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等基本概念。设置一些典型练习,尤其注意以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为载体的选择题和填空题,这类题经常涉及很多概念,加大力度进行训练,可较好巩固溶液部分的相关概念。

二是讲清固体溶解度计算的两个常见公式。尽管目前有的地区对溶解度计算不做任何要求,但考虑到和高中知识的衔接,以及目前中考溶解度曲线选择题的解答经常用到溶解度计算方面的分析,还是要适当指导学生掌握有关溶解度的简单计算。指导学生深刻理解固体溶解度定义中的四要素,饱和溶液的溶剂量、溶质量、溶液量之间的关系。根据溶液的特性,师生共同讨论得出两个公式:

浅谈初中化学三大难点的突破

根据以上关系式去解决和溶解度相关的中考常见选择题和填空题就比较方便。训练时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来掌握好分寸,和学生共同突破这一难关。

三是适当重视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成绩差的学生往往不知道把体积换算成质量,搞不清稀释前后溶剂、溶质的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出现分化。溶液稀释问题只是溶剂的量发生变化,而溶质的量并未改变。无论是哪种稀释问题,关键都是要抓住溶质的总质量不变来解题。弄清楚了溶液稀释前后的溶质的总质量、溶剂的总质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掌握好溶质质量等于溶液体积乘以溶液密度,注意升、毫升、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单位换算,在帮助学生理解以下两个公式:

浅谈初中化学三大难点的突破

其中A为稀释前溶液的质量,a%为稀释前溶液的浓度,b%为稀释后溶液的浓度。

浅谈初中化学三大难点的突破

其中A为混合前浓溶液的质量,B为混合前稀溶液的质量,a%为混合前浓溶液的浓度,b%为混合前稀溶液的浓度,c%为混合后溶液的浓度。

这两个公式,完全是按照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导出的,抓住实质,循序渐进的讲解例题,学生容易接受,有部置有检查,有讲评有检测,难关就容易突破。

四是高度重视化学方程式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对于书写化学方程式,教师可总结出“式、配、条、箭、查” 五个步骤,它们分别是指:式—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配—配平,条—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箭—注上气体或沉淀箭头,查—检查书写是否正确。其中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和配平方法两个步骤必需进行强化指导,加强复习和训练。而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师可结合实际问题总结出“解、纯、设、写、列、解、求、答”八个步骤,它们分别是指:解—首先写一个解字、后边是冒号,纯—根据题意找到或是计算出一种纯净物的质量,设—设所求纯净物的质量为x,写—写出化学方程式和物质之间的两个质量比,列—列出纯净物之间的正比例关系式,解—解正比例,求—求出化学反应后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答—对解决完的问题作答语。之所以作这样的规定,一是因为很多地方中考对此有规定,解设答不全的酌情扣分;二是便于学生按照步骤顺利完成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类似于给杂志社投稿件,采用向导式投稿可减少操作难度,计算也是如此。值得一提的是,对反应后所得溶液质量的求法必须进行讨论和总结,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及生成物特点,总结出:化学反应生成水,所得溶液质量等于原来一切溶于水的物质和反应掉的物质的总质量之和;化学反应生成气体(或沉淀),所得溶液质量等于原来一切溶于水的物质和反应掉的物质的总质量减去生成的气体(或沉淀)的质量。步骤有了,重要细节再加以强调,训练再跟上去,难点就会得到突破。

3.理清规律,反复训练,防止学生在酸碱盐相互反应的规律上出现分化。

酸碱盐是初中化学化合物中的重中之重,通过三者相互反应及其同单质、氧化物的反应,可以使学生掌握元素化合物之间的联系和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从而使学生懂得一切事物本来就是相互联系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一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规律。

这部分内容可以说是对全书重点知识的小结,尽管规律性很强,但是学生掌握的和酸碱盐有关的化学反应还比较少,对物质的分类概念还比较模糊,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理解不深入,酸碱盐的溶溶性尚未完全掌握,无法正确判断复分解反应可否进行,加上对化合价不熟练造成化合物化学式书写不迅速和化学方程式书写方面出现错误,结果导致初中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出现第三次分化。这次分化如果处理不当,基础差的学生就会彻底丧失学好化学的信心和兴趣。因此帮助学生过好酸碱盐这一关,是教师在全书教学过程中最难打的一场硬仗。

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为了防止学生出现分化,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高度重视实验,通过实验获得各类典型物质的性质。在平时就把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落到实处,千万不要嫌费事,等春季理化实验加试时再做实验的做法必须改正。平时通过实验对实物及其化学反应现象的观察,结合日常生活中有关知识的描述,使学生对酸碱盐中的代表性物质的理化性质具有鲜明而又具体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酸碱的通性和盐的化学性质,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抓住各类典型代表物的性质,又可以防止他们把规律性的知识抽象化。

二是归纳成盐的规律,把知识横向纵向联系起来。介绍酸碱盐相互反应及其转化规律时,最好明确两表(金属活动新顺序表、酸碱盐溶解性表)和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在学习中的作用,以生成物有盐为中心,归纳出十大成盐规律:

三是注意物质的分类、溶解性、颜色问题。每一节课都有意识渗透物质的分类的知识,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结合具体的某一个化学反应,准确无误地说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名称和所属类别。帮助学生记清酸碱盐的溶解性。例如,盐的溶解性口诀:钾钠铵硝盐都溶,硫酸钡铅两不溶,盐酸盐不溶银亚汞,碳酸盐只溶钾钠铵;碱的溶解性口诀:溶碱铵钾钠钡钙。帮助学生记住溶液和沉淀的颜色问题,这在推断题中经常用到。例如,溶液颜色:铁黄亚铁绿铜蓝;沉淀颜色:红铁蓝铜白镁锌。意思是说,可溶性亚铁盐是浅绿色的,氢氧化镁是白色沉淀等等。这样学生极易背会酸碱盐溶解性规律,并把溶解性和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联系起来学习酸碱盐。

四是继续强化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在这里出现,学生应该不感到陌生了,初学化学用语时就会背会写了。现在的要求是:弄懂含义、灵活运用。教学时,让学生做实验,仔细观察,得出结论: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非氧化性酸中的氢元素,后面的金属则不能;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强调或结合演示实验指出:这两类置换反应,反应前后溶液质量的变化,钾钙钠三种金属一般不与盐直接发生置换反应。这样,在学生所学范围之内,就可以避免错写化学方程式,加深对盐和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理解。

学生掌握了金属活动性顺序、金属单质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的规律,记住了酸碱盐的溶溶性,记清了酸碱盐中典型物质的化学性质,弄懂了物质的分类及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最后在做一些强化训练,通过推断题、实验探究题、鉴别题、物质转化关系题、离子共存题等常见的经典题型的讲解和训练,巩固各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元素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的解题能力,就能顺利地学好酸碱盐相互反应的规律和相互转化关系。这样就闯过了初中化学学习中的最后一道难关。

教师在突破三大难点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做到与时俱进,尝试以微课为基础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探索,重视章节的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作用。注意讲新带旧,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传授给适合他们特点的学法。对有困难的学生,要格外关心,给他们以热情而有效的帮助,发展他们的智力,提高他们的能力,使每一个初中生顺利地学好化学,从而大面积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更多学习方法深度剖析的细节文章,关注“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或“家长教育方法”公众平台找到对应文章即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