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三岁看老”,真的靠谱吗?

 昵称29600069 2016-09-10

每周二心理访谈,青音和心理专家黄启团,教你如何改变和提升自己——你值得拥有更好的自己。

  青 音

心联网科技创始人、“全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得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国内唯一一位在心理咨询和节目主持两个专业领域跨界传播的知名媒体人,其微信公众号“青音”每晚发送“晚安心灵语音”,百万忠实拥趸使她成为华人广播界自媒体第一品牌。

点击收听语音,探寻更好的自己

以下为文字实录

1

青音:团长,你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三岁看老”这个话题。


第一集时我们就聊过,三岁的时候大家就叫你团长,所以才有了今天这个帅气的、率性的、意气风发的团长,而且职业、事业、家庭等方方面面都非常成功。显然这个名字,好像给你的人生带来了加持,就像是个祝福一样。


那三岁看老,是真的靠谱吗?是不是小孩子真的能从三岁看出来他以后的人生发展轨迹?

 

团长:三岁看老,我觉得既靠谱又不靠谱。为什么呢?因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童年的教养、心理营养对一个人的一生确实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是流动的,只要这个人还没死,我相信一切都有希望。所以我觉得,不靠谱的地方是,人是可以成长的。


以我为例,按照我三岁时的背景来说,我不应该有今天这样的生活。因为我是一个穷孩子,出生在农村。我不具备很多应该有的条件,在那种情况下,我的心理营养是非常匮乏的。我应该有一个很不幸的人生才对。可是,我接触了心理学,我有一个成长的机会,所以,我的人生可以改变。


所以,靠谱的是,因为它有一定的规律。不靠谱的是,人永远有改变的可能性。



2

青音:也就是说,其实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共性。这些共性有一些人性的基础,或者说是家庭带来怎样的影响等等。但是这些共性当中还会有些个性。每个人能够成功是依赖于他的个性。但是我们说,这个个性,大多数还是父母给的。

 

刚才您提到一个词叫“心理营养”。那我们在反观父母的教育时,如何去区分,哪些是父母该给到的营养,而哪些其实是在破坏我们的心灵成长呢?

 

团长:三岁以前,有几个心理营养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作为婴儿,离开母体来到世界,是对整个世界充满了不安全感的。所以第一点是,三岁以前安全感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

 

以我为例,我是一个典型的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我的爷爷奶奶在我出生前就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了,妈妈又是当时村里的主要劳动力,所以我一出生就被交给了村里的一位五保老人来照顾,我的安全感是非常弱的。

 

在这样的成长背景下,印象中我对很多事情是没有安全感的。所以任何事情,我都会考虑最坏的打算,对人也不够信任。我以前跟别人合作,总会往坏处想。在接触心理学之前,我的人际关系是非常糟糕的,没有人能够跟我相处。因为我是自保型的。什么事情都要想着自己的需求,因此在外人眼中,我是一个非常自私的人。


3
 

青音:大家都觉得这人挺难搞的。


团长:对,他们觉得我这种人是非常难搞的。我没有办法去考虑别人,因为我首先要自保。所以,三岁怎么影响人生?就是因为童年的安全感。也就是我刚才说到的第一点。

 

第二个,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无条件的爱。一个人,在童年得不到足够的爱,长大之后就很难或者根本不会去爱人。

 

结婚之后,我婚姻的难题就是,太太经常会抱怨我:“老公,结婚前你说你好爱我,可是我都感觉不到你对我的爱。”我的内心就觉得很冤枉。我说:“我这么爱你,你还觉得不够爱你?”她说:“那你怎么爱我啦?”我说:“我们房子的名字都是你的啦,我的所有私房钱也没有,我所有的东西都是你的,这还不够爱啊?”但是我太太说:“我根本感觉不到你的爱。”

 

后来学了心理学,我才明白,原来我不是不爱太太,而是我爱无能,根本就不懂得什么叫爱。因为一个人根本给不到他自己所没有的东西。我童年时都得不到父母对我的关爱,那我长大之后,又怎么懂得给我的爱人关爱呢?

 

所以,如果不去疗愈自己,我的婚姻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不过我的人生是幸运的,因为在婚姻破裂前能够接触到心理学,在心理学当中去疗愈自己。用我太太的一句话来说:自从我学了心理学,越来越像个人了。

 

可能你听到这句话会觉得很荒唐,但这确实是一段我心酸的爱情历史。如果我不是在心理学中得到成长,我今天的婚姻真是不敢想象。


这些都是三岁定八十,或三岁看人生的一些靠谱的例子。但当然,它不靠谱。不靠谱的地方是我能够改变它。我能够从中去提升和成长自己。当能够改变这些东西的时候,我们的人生其实有很多可能性。

 


4

青音:特别感谢团长拿自己举例子,所做的真诚分享。这样的自我剖析,我相信很多朋友听完都会特别感动,而且也能够感同身受。确实,父母是我们不能选择的,我们每个人小时候,都会或多或少地从父母那里获得一些不安全感,或者不被接纳的感觉。

 

很多时候我会和大家说,我已经非常幸运了。因为我的父母非常开放,且非常相爱,我的家庭氛围很好。我是独生女,所以从小得到的家庭的关爱是很多的。但即便如此,小时候我也遭遇过那种不安全的感受。

 

比如说,我印象很深的一个画面是,大概一岁多的时候。因为我爸爸妈妈都是教师,他们要带学生上晚自习,所以就让我自己在家里睡觉。但是晚自习下课的时间太晚了,他们可能半夜都无法回来,一直在给学生改作业或者做思想工作。


我有一个画面是我从床上掉下来,当时是冬天,掉下来后哭着喊着找爸爸妈妈。但家里漆黑一片,完全没有人,我爬到门口敲门,爸爸妈妈也没有回来。

 

后来,我妈妈跟我说过这个画面,那天晚上他们推开门,发现我蜷着小身子、光着小脚在门边趴着,已经睡着了。其实,父母已经很爱我了,这只是生活中的一个疏忽而已,但这件事情,我到现在都有记忆,说明什么?其实它形成了我的不安全感。

 

所以,我们抱怨“家长没有给我们安全感,没有给我们无条件的爱”其实是于事无补的,我们需要从心理上去修复自己。小的时候,爸妈没有给我们心理营养,我们需要在长大之后,自己给到自己安全感,给到自己无条件的爱。

 

那么团长,除了安全感和无条件的爱之外,还有哪些部分,是我们在孩子三岁之前,应该格外去注意要给到他的呢?


5

团长: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依赖与反依赖。世界上所有的爱,或者说大多数的爱,都是以结合为目标的,唯独对孩子的爱是以分离为目标的。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用分离为目标来爱孩子。这样的话,就避免了孩子终生依赖父母。

 

一旦建立一种依恋的模式,让孩子永远离不开父母,这个孩子就永远都长不大。就像武志红老师经常说的一个词,叫“巨婴”。很多家庭在养孩子的时候,完全用一种操控、包办的方式。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孩子喜欢穿什么样的衣服,完全都没有尊重孩子的意见。“我帮你挑,你这个不好看啊,会很热啊,会很冷啊……”这样的话,就让孩子建立了对父母的深深的依赖。

 

如果我们真的以分离为目标去爱孩子的话,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慢慢发展出“自我”,他的自信和自我价值会越来越高。我看到很多孩子读大学还要父母陪读,在大学旁边租房子,帮着煮饭、洗衣服,以后找不着工作还要啃老。其实这些都是父母在一个教育过程中所造成的。

 

青音:其实像现在这种逼婚的现象,希望孩子赶紧结婚,结完婚再生个孙子给自己带,这也是在变相地操控孩子的人生。

 

团长:我认为,这些完全是父母用另一种方式在爱孩子,而不是以分离为目标。所以我希望各位父母能永远记住,你爱孩子,不是要让孩子永远依赖你,而是要让孩子未来能够独立成人。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生活,他才能获得自己的人生。

 

青音:有句话叫:“你生下了孩子,但是孩子不属于你。”

 

我们再回顾一下刚才团长讲的重要的三点。第一是给到孩子足够的安全感,第二是有没有给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和爱,第三点是不要让孩子过度地依赖你。

 

那么,正在听我们节目的你,也可以借助这三点来反思一下父母对你的教育,以及现在你身上的那些你所认为的问题,它究竟是来自于哪儿。当然,我们在反复强调的是,因为有了心理学,所以一切都有改变的可能。

 

那么,下一集呢,我们来说一说学渣和学霸的话题。这个话题我相信在90后当中还是挺火的。我们会发现学校当中有些人学习一直特别好,颜值也高,但是有的人就一直是学渣的状态。这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难道真的是成绩来决定一切的吗?在下一集中,我们请团长继续帮我们分析。


* 感谢“听听FM”对本节目的大力支持


若你喜欢青音

请点击下面二维码

关注青音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