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学家,就是等待悟空理解的唐僧!

 汐钰文艺范 2016-09-10

文/徐英瑾 复旦哲院教授


“哲学家”这个名号,在我国民众心目中的地位其实蛮尴尬的。其实,我本人也一直困惑于如何向公众解释清楚哲学家是干嘛的,但是一直不得要领——直到最近看了新版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才略有所悟。


电影中有个片段,冯绍峰演的唐僧与郭富城演的胖悟空坐在山顶,讨论关于“看”的哲学问题。悟空宣称自己的火眼金睛能够一眼看透人妖本质,威力超过今日“现实增强”技术,并暗示唐僧凡胎肉眼不辨忠奸。唐僧则表示他并不怀疑悟空的眼力,但是作为更了解世间因缘造化的高僧,他可以用“心眼”看到悟空看不到的东西。




换言之,悟空的世界非黑即白,非人即妖,非现象即本质;而在唐僧的世界中,你悟空看到的本质可能依然是现象,你所看到的妖前身曾经还是人,而你所看到的人来世却可能会变成妖。


总之,唐僧所看到的,要比悟空更深更远。也正因为如此,他才对悟空动辄用武力消灭“妖孽”的行为不以为然,因为他知道,此举只会加深被消灭者的怨念,并在投胎后更加努力为妖。




唐僧与悟空的这番思想碰撞,可视为哲学家与一般公众思想分歧的典型。


哲学家可以不像唐僧那样成为佛教徒,但是和唐僧一样,他们都试图从更长远的观点来看问题,并对某些急功近利的做法所隐藏的风险提前提出预警。


以孔子为例。当孔子参加鲁国实权派人物季孙氏的派对的时候,发现这家伙找来的助兴舞娘的数量达到了“八佾”(八个纵列)的规模,合计约六十四个广场舞小妈。



于是夫子大骂“是可忍孰不可忍”。为何舞娘的数量如此牵动孔子的神经?那是因为“八佾”的规模是天子的排场,在这件小事上若不阻挡住季孙氏的野心,他或许就会在更大的事情上扰乱朝纲。所以,孔子便从舞娘的数量变化中嗅到了政治败坏的气味——此等本领,可曾在悟空的七十二般变化的范围之内呢?


再拿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来说事。苏格拉底之所以被雅典公民大会投票判处死刑,个中原因非常复杂,但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苏格拉底试图用理性对当时雅典民主制所造成的种种短期行为进行纠偏,结果导致了民众与哲人的冲突。




当时的雅典人民像悟空迷信其金箍棒那样迷信其舰队的武力,像贪吃的猪八戒那样贪婪于海外殖民地的利益,像听信铁扇公主的牛魔王那样任凭城邦的意识形态被剧场里的悲剧家与喜剧家所摆布。很少有人能够像苏格拉底那样勇敢地指出所有这些举措背后的非理性根基,因此,也很少有人想苏格拉底那样预见到了雅典民主制的衰败,就像孔子预见到了“八佾舞于庭”现象背后的政治危机一样。


有的读者会说,雅典太远,孔子太古,《西游记》是魔幻小说,你们哲学家尽扯些和现实无关的。但只要你想得再深一点,古代先哲的批判,难道不也是针对时下我们所看到的某些乱相吗?



▲《婚礼终结者 Wedding Crashers》| 含情脉脉 神圣几何


譬如,时下沪上出现的因为规避房产政策而出现的离婚潮,便是孔子与苏格拉底最不屑的那种急功近利行为的集中体现。具体而言,按照孔子的“名分论”,结婚证并非仅仅是一张纸,而是对于事实性婚姻关系的肯定。如若事实性婚姻关系的确依然存在,却取消了名义上的婚姻契约(无论理由为何),那就是“名实不符”,那就得出乱子,因为这在根本上动摇了家庭关系中的诚信基石,也为子女的婚姻观投下了阴影。



▲《离婚律师》|男女角力 啼笑皆非


再从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立场上看:一个人一边对电信诈骗义愤填膺,一边却在婚姻契约问题上欺骗别人,这说明行为人的价值观已经混乱到了何等的地步。而价值观如此混乱,这就说明个体的行为充满当下的投机性而缺乏长期的可预测性——而此类个体行为的大量叠加,则会使得整个社会的未来充满风险。若唐僧也看到了此类现象,则恐怕会双手合十,喃喃自语:因缘果报之间的奥妙,非私智所能领悟。若以身外一产证为人生唯一归旨,怕是会造下孽业而遗祸于后。


对于试图把握当下一切功利的民众,哲学家们的啰嗦的确很“唐僧”,因为即使是打着“功利主义”旗号的英国哲学家边沁,也会号召听众心怀社会大多数成员的最大功利与幸福,而不能将眼光局限于一己之私。



但依在下浅见,目下的中国,少的恐怕就是这种唐僧式的唠叨,以及马龙马式的隐忍负重。尽管唐僧并不缺乏等待悟空理解他苦心的耐心(因为他知道悟空终会领悟“空”字的真义),但世间是否还有足够多的耐得住啰嗦的耳朵,能够听完苏格拉底关于正义之本质的哲学论证呢?


希望读完本文的阁下就有着这样的耳朵!


聆听经典 何处有声

复旦哲学大会 更待八方智者

复旦哲院60周年真情回馈社会系列活动


 ▼


报名参加 2016复旦哲学大会

复旦哲学大会,创新您的洪荒之力


2016复旦哲学大会(课堂版)

时间:9月19日 周一全天

地点: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复旦大学光华楼


《科学哲学启示录之上篇 —— 近代科学的起源》

日期:9月19日 周一上午9:00-12:00

《科学哲学启示录之下篇 —— 百年科技的历史回望及哲学思考》

日期:9月19日 周一下午13:30-16:30


主讲:吴国盛教授、 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哲学系前副主任、北大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科学的历程》一书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