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复旦通识100》每周推荐丨丁耘:城邦与人——柏拉图《理想国》里的真理—正义问题

 大奔h1wmjlcm1r 2023-06-14 发布于江西

为进一步推动复旦大学通识核心课程的提质升级,《复旦通识100》邀请通识核心课程教师以“为什么要学习这门通识核心课程”为主题撰写文章,“以点带面”地为学习者提供思考问题的历史纵深和思维线索,启发学习者的自主学习。

本学期,我们将定期推送一篇《复旦通识100(卷一)》的文章,让我们跟随老师们一起思考他们关注的问题,领略“复旦通识”的风采。

图片

城邦与人:柏拉图《理想国》里的真理-正义问题

作者丁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丨形而上学、现象学以及政治哲学,在哲学史方面关注德国哲学、古希腊哲学、先秦哲学与宋明理学

代表著作丨《道体学引论》《儒家与启蒙:哲学会通视野下的当前中国思想》《中道之国:政治·哲学论集》等

主讲通识核心课程丨《理想国》导读

《理想国》以及一切经典是为全人类而写的,比起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伟大的书能够为读者提供有助于审视人生的基本大问题,因而它能够突破时代限制,无论是当时还是当下都是适用的。什么是正义,这是《理想国》所探讨的核心问题,柏拉图所考察的核心也即是,面对所谓的德福不一致,人应当如何去生活,什么才算得上是灵魂的正义和人的幸福,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值得过的。在他的讨论中,会把城邦政体与人生的“政体”相类比,慢慢引出存在问题、真理问题、求知序列问题、自然知识及其数学化问题、幸福问题、欲望问题、宗教神话问题、诗与爱智的冲突等一系列为西方文明乃至现代文明奠基的重要问题。

20世纪有哲学家说过,全部西方哲学史都可以看作柏拉图对话录的注脚。而《理想国》是柏拉图对话中最重要,也是最出名的一篇。《理想国》之为经典在于它不仅是在哲学方面有相当的深度,它更像是一座广场,为知识体系的各学科打开视野,特别是哲学、科学、文学与史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柏拉图的写作方式(在《理想国》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具有特殊的文学性,通过学习《理想国》,也可以掌握阅读文学经典的方法。至于,为何在西方哲学中求真最为重要?求真有哪些步骤?本来意义上的“科学”是求真阶梯上的必要阶段,但又不是最高阶段……所有这些,都可以在《理想国》中找到最清楚的说明。

现时代以一种人类社会从未经验过的规模带来了极为复杂的形势。对此,没有任何经典可以提供现成的答案,但多少都会有所助益。生活对我们而言总是未经反思的,柏拉图这部书提醒我们要学习长期保持清醒,要审视人生和我们的生活态度。更重要的是他给出了如何去审视的方法,要用理性来看清其中的道理。只要我们以理解而非检查的态度来尝试进入柏拉图的这部书的对话,就能够有所收获。它足够高明、足够完整也足够权威。

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的雅典经历了一个纷乱的时代。在伯里克利的执政下,民主制使雅典逐步成为最强盛的城邦之一,却没能在将近三十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将雅典带向胜利,而战争失败后,雅典社会急剧衰落。为此柏拉图试图构想一种理想的政制,这种政制要好于包括民主制在内的所有现存政制。《理想国》全书围绕“正义是什么”这一典型的苏格拉底式德性问题展开,在结构上则呈现为第一卷的辩驳以及第二到十卷的论证。在个人-城邦类比的论证结构下,对正义的探讨从德性问题扩展为何为正义城邦之“自然”的讨论;而在柏拉图的刻画下,城邦正义的证成则取决于言辞中美好城邦的“建构”。在这一整体思路下,苏格拉底及其对话者展开了对智识、教育、法律、战争、伦理、宗教等关涉人类政治生活方方面面问题的讨论。理解柏拉图对这些人类文明与生活中基本而永恒的疑难的刻画,不仅有助于我们进入希腊与西方文明之堂奥,也有助于我们对当下生活方式的选择和接受保持清醒的思考。可以说,作为一部“大书”,《理想国》用它自己的方式涵摄了全部西方哲学史、科学史和政治史。对此书的理解深一步,对西学整体的体会就深一步,对现代文明与我们当下生活状况的理解就深一步。

在此书中,城邦被类比为大写的人,人的灵魂包括理性、意气和欲望三个部分,城邦的结构与此类似,由统治者、护卫者和生产者三个阶层组成。在一开始,苏格拉底就指出,最好的城邦应当做到“一人一事,各从其性”,即每个人都只从事适合自己天性的工作。为此就需要在民众之间进行选拔,挑选出天性适合的人来担任护卫者,当然,这些人在真正成为护卫者之前还要经历漫长的教育,借助音乐教育陶冶性情,通过体育教育强健体魄。由于护卫者的品性与整个城邦的兴衰关系密切,因而对护卫者的选拔与教育在《理想国》中也就占据了大量的篇幅。在对护卫者进行了选拔和教育之后,还要从他们之中挑选出一批最优秀的人来做统治者。统治者联合护卫者对生产者进行统管与治理,这就是城邦的正义,与之相应,个人的正义就是理性联合意气征服并控制住欲望,也就是说,正义是指城邦或个人中各部分之间和谐的秩序。

在对正义问题的讨论将要结束时,苏格拉底提出了只有哲学家做统治者,才能使正义的城邦得以建立,由此引出了第五、六、七连续三卷的哲学讨论。苏格拉底指出,是否目睹了真理本身是区分哲人与大众的标准,而真理与意见的对象是不同的,前者以永恒不变的存在者为对象,后者以可感事物为对象,而真实性程度最高的是善的理念,哲人王就是摹仿着善的理念造就了善的城邦。为了成为哲人,需要经受更为严格而漫长的教育,苏格拉底通过“洞穴比喻”说明教育的本质根本不在于将知识灌注到灵魂这个容器中,而是灵魂整个地发生倒转,从对眼前这个生灭变化的可见世界的关注,转向对理念世界的凝视,直到目睹到最高的理念,即善的理念。

结束了这段插入进来的话题后,苏格拉底开始讨论起不正义的城邦,他将理想城邦之外的城邦按政体划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荣誉制、寡头制、民主制与僭主制,这几种政体依次堕落。在某种条件下也可以循环往复,因为从最坏的僭主制政体可以过渡为理想城邦,前提是使它的统治者变成哲学家。在全书的最后,苏格拉底以诗人的方式讲述了一个神话,以此来说明决定来世幸福的从来不是偶然的机运或伦常习惯,而是真正的德性。

在我们的教学经验中,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相比于一些中国古代的典籍,《理想国》似乎更容易接近。柏拉图所展现的西方理性传统恰是现在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乃至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现代世界所偏重的。对《理想国》的阅读,一是有助于读者从把握专题问题的分析中暂时脱身,回归到对人之整全性的理解上,从个人、家庭到社会、国家,摆脱浮躁渺小的破碎视角,参与伟大经典为我们开启的人类古今共同的基本思考;二是对于我们身处的时代所赋予我们生活方式的渊源有所了解,柏拉图以逻各斯(理性)来回应当时智者以及整个希腊的时代特性,如今我们同样也面对我们时代特有的分裂;三是基于对西学之理性的理解也是对我们现今所由以塑造的传统之一的思考,我们才能够并且应当更好地返回到我们自己的文明中去,在中西文明之异质与普遍共通中更为具体地把握中国人本己的精神,对未来展望中将得到保留的传统,怀以更为审慎的反思与同情。

进一步阅读书目:

①柏拉图:《理想国》,顾寿观译,吴天岳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

②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何元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

③阿兰·布鲁姆:《人应该如何生活:柏拉图〈王制〉释义》,刘晨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

④伯纳德特:《苏格拉底的再次起航:柏拉图〈王制〉疏证》,黄敏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⑤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主编:《政治哲学史》,李天然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

图片

序言/孙向晨


一、古典传统的汇通
如何认识经典中的传统:阅读“十三经”/邹振环
立象以尽意:《周易》的思维世界/邓志峰
《春秋》三传的历史叙事与意义解读/郭晓东
《论语》:中国文化的原典/傅杰
良知的力量:走入孟子的精神世界/杨泽波
纷乱时世之中的自由逍遥:庄子的精神方向/陈引驰
史学经典的结构与传承:《史记》导读/陈正宏
阅读《三国志》:观察和理解一个时代/戴燕
《资治通鉴》与司马光的思想世界/姜鹏

二、世界文明的奠基
古希腊文明及其现代遗产/黄洋
英雄之生死:《伊利亚特》与《奥德赛》对读/张巍
悲剧与古代希腊人的公民教育/吴晓群
帝国的兴衰:修昔底德的政治世界/任军锋
城邦与人:柏拉图《理想国》里的真理-正义问题/丁耘
印度本土宗教:交汇与包容/刘震
割裂与迷思:古代两河流域考古与艺术/吴欣
“知其不可而为之”:《吉尔伽美什史诗》的启示/欧阳晓莉
《希伯来圣经》:亚伯拉罕三大宗教文明之根/刘平
亦继希腊哲学之余绪:阿拉伯哲学的来龙去脉/王新生

三、现代秩序的逻辑
笛卡尔与《谈谈方法》:如何使用理性来探究真理?/佘碧平
制造“利维坦”:霍布斯与现代国家的诞生/孙向晨
自然与自由: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的旨趣/尹洁
现代自由秩序的逻辑—黑格尔《法哲学原理》/汪行福
危机与革命:马克思、恩格斯论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张双利
如何唯物主义地思考世界?—和恩格斯一起思考/吴猛
从“认识你自己”到“成为你自己”:尼采的哲学启蒙/吴新文
财富背后的文化动力: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研究/郁喆隽

四、社会历史的展开
文艺复兴:社会转型与新文化建构的范式/赵立行
“人权”的彰显—思考欧洲现代文明的特性/李宏图
欧洲殖民帝国如何影响当代世界/朱联璧
政治的由来:人类政治演化史的逻辑/包刚升
法律与社会的法理关系及其实践/潘伟杰
以现代学科为视角理解近代中国/曹南屏
20世纪的中国、美国与东亚现代世界的形成/马建标
以人为本:当代中国的人权与法治/侯健
中国与全球化大变局下的国际法律秩序/梁咏

五、科学探索的视野
人文的物理学/金晓峰
大气科学与人类社会/穆穆
人类进化:人类的起源与迁徙/金力、谭婧泽、李辉
进化思维:洞悉宇宙、生命、社会的关联性和复杂性/杨继
生态学:管理大自然的经济学/赵斌
医资可鉴:历史上的医学、社会与文化/高晞
哲学家为何要对人工智能产生兴趣?/徐英瑾

六、文本创作的背后
从失意中探寻诗意:陶渊明的人生与创作/杨焄
体认词心中的红尘与人情:宋词与我们/赵惠俊
西游故事群落里的中国文化/张怡微
走近文化昆仑,探析古典诗艺:阅读《谈艺录》/侯体健
追问我们所“熟知”的鲁迅/郜元宝
中国文学的现代叙事与现代抒情/段怀清
中国当代小说中的“青春想象”/金理
“是我把黑暗,化作光”:手抄本传统与英国中世纪文学和文化/包慧怡
西方叙事传统:定义、演变和叙事分析/段枫

七、美与艺术的体察
你有一双看得见美的眼睛:对艺术与审美的哲思/孙斌
破墙:杜威的生活美学策略/张宝贵
经纬交织,秘响潜发:对现代艺术教学的一些思考/沈语冰
从体验者的视角审美中国戏曲艺术/赵群
基于实践的审美体验:从达·芬奇笔记到绘画实践/周进
“电影是什么?”:感知、体验与创造/许肖潇

后记

排版 | 孙   梦

审核 | 刘丽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