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安门附近的辽代燕角楼故址纪念标识 北京城源于“蓟”。“蓟”的中心,在今日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一带。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伐纣灭商”,并建立周王朝。为了加强对北方的统治,遂在今北京地区先后分封了“蓟”、“燕”两个方国。武王时,“封黄帝(一说尧帝)之后于蓟”(在今北京西城区广安门一带);成王时,“封召公于北燕”(在今北京房山区董家林村)。 春秋时期,“蓟微燕盛”,蓟被燕所灭。因蓟城处于华北平原的北端,系中原与塞上往来交通的枢纽,其交通地理位置明显优于燕城,遂将都城迁移至蓟城。 “蓟”之得名,源于蓟丘。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记载:“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丘也。”有专家考证,蓟丘之址在今西城区的西南部,即西便门外的白云观附近。而经考古证明,《水经注》中所记“蓟城”之河湖水系,其中心位置确系在今西城区广安门附近。 “蓟城”是北京城市的源头,是北京由小到大、由诸侯方国逐渐演化为国家首都漫长历程的起点。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乃至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1995年,为纪念北京建城三千零四十年,原宣武区人民政府(于2010年6月撤消,与原西城区组建成新的西城区)立“蓟城纪念柱”以为铭记。 ![]() 蓟城纪念柱位于今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桥北侧的滨河公园内,其整体呈磨角长方体,状如汉阙,高8.5米,气势挺拔而凝重。其上隶书“北京城区,肇始斯地,其时惟周,其名曰蓟”。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先生题写的《北京建城记》,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北京建城的历史过程。 作为北京建城的肇始之地,西城区可谓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人杰地灵,自金代至今,始终是国家政治文化中心的重要载体。 建都起始地标志——北京建都纪念阙 2003年,为纪念金中都建都八百五十周年,原宣武区人民政府在今广安门南滨河公园内金代大安殿的遗址上修建了“北京建都纪念阙”。 ![]() 纪念阙占地七百六十平方米。地面以花岗岩石材铺装,其上镶嵌有铜质的金中都城平面图。阙高十二米,整体造型由一个斗拱和四根青铜立柱构成;四根立柱上分别雕有四条青铜坐龙。阙的南面镌刻有“金宫殿遗址”五个金色的大字;东面则是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先生撰写的《北京建都记》。 公元十二世纪初,兴起于东北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正式建国称帝,国号金,建都于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金天德五年(1153年),海陵王正式迁都燕京,并改名为中都。 金中都以辽南京城为基础,扩展东、南、西三面,而北面依旧,城池略呈方形。经实地测量,东城墙长四千五百一十米,西城墙长四千五百三十米,南城墙长四千七百五十米,北城墙长四千九百米。东、西、南三面城墙各开三门,北城墙开四门,共十三座城门。据史籍记载,城内设置六十二坊,前朝后市,街如棋盘。 金代的皇城略居全城的中心,四面各开一门。宫城位居皇城偏东,分三路建筑,结构严谨。中路殿宇九重,前有大安殿、仁政殿,为常朝之所;后宫为帝、后所居。宫殿规模宏伟而壮丽,史书称其“上彻霄汉,虽秦阿房、汉建章不过如是”。 金中都的建立,开启了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历史,揭开了北京成为全国首都的序幕,并历金、元、明、清各朝而延续至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