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是国学君在喜马拉雅上解读《论语》系列语音内容的第四篇,下文是文字稿的内容。由于是讲稿,并非专门的文章,所以会显得有点跳跃,建议主要听语音~当然,如果你想一次性收听所有,可以点击右下角的“阅读原文”,并订阅,这样就可以看到所有内容,且第一时间听到最新内容啦~ 哪些不是“悦”?我是国学君——青洋 最近我们这几期的内容,都是在围绕《论语》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展开的,上上期内容讲了什么是“学”,也就是明明德之学。上一期节目,我们讲了“悦”究竟是怎样一种感受,也讲了这个很普遍的“悦”背后那非凡的意义,它是我们进一步认识这个世界,乃至看透世界本质、悟道、参透生死的入手处。它很牛逼。
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喜悦,都是孔老夫子说的这种“悦”呢?聪明的听众应该能够猜到,不是的。有两种很普遍的喜悦,不是这种学而时习的悦。 第一种,就是生理的快感,很热的地方变凉爽了,吃了甜食什么的,仅仅是一个粗糙的刺激,还不带你的品位在里头的那种。 另外一种,更普遍的,是因为你的内心有一个“我”的概念。很多人把这个叫做我执,或者说我相。最常见的情况,就是一种自我肯定。它很容易伴随着那个真正的、学而时习的悦出现,并加强这个喜悦,让它变得更加剧烈。
这里我举一个亲身的例子: 我在一家创业公司,不是做国学的啊,弄国学的东西是纯业余搞得, 工作中呢,我平时也爱琢磨事情 两三个月前,站在老板的位置 思考了整个业务的发展 发现了存在的几个问题 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然后就和老板说了,老板听了之后,很震惊也很高兴,立马采纳了
然后呢,我当然是很开心了,爽的不要不要的 国学君这个人呢,平时其实也是比较自信,或者说比较自恋的人啦。这么一弄,就更是自信了,飘飘然起来。 然后有一天晚上,我回到家,突然间就问了自己一个问题,我怎么就这么高兴?感觉有点过头,到了自负的情况。 于是,我就开始了真诚的自我剖析。 一开始,我琢磨公司的业务,发现了问题所在,并且也找到了解决方案。这个其实是搞明白了一些事情,认知增加了,会喜悦很正常。 但是,几乎就在这个喜悦产生的同时,心中的那个“我”就开始了自我强化,当时心中就想,卧槽我真是牛逼啊!我居然能够发现这背后的问题,还能有办法解决。这要给老板,估计他得惊讶。 尤其是向老板汇报完受到肯定之后,这个“我”又更强大了。 我心想,对吧,我果然是牛逼。而且我还这么年轻就这么牛,将来得成啥样,真是前途不可限量……
现在回头看,还觉得挺搞笑的。不过这真的就是我当时真正的想法,我觉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拿出来给大家分享。 不知道大家从我的这个案例当中有没有看到,我一开始是有那种真正的,学而时习的“悦”的,就是我单纯的弄明白问题的那一刹那。但是马上,心中的那个“我相”就出现了,出来肯定和强化自己。然后这个原来相对温和的喜悦,就被剧烈放大,变得很强烈。 其实,当别人夸奖我们,或者我们达到了自己期待的那个样子的时候,我们都会产生这种强烈的喜悦。但是,请记住,这种因为“我相”而生成的喜悦,绝大多数都不是那种学而时习的悦,这是歪路。为什么呢?
无我的含义 说到这里,就必须要和大家讲另外一个难懂但在国学里面非常非常重要的话题,就是关于什么是“无我”。第一个很重要且难懂的话题,是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在上一期内容中和大家讲了,这次来讲讲第二个,什么是无我。
无我这个概念,估计很多学国学的人都听过,但是真正理解的估计寥寥无几。我这个话题,其实儒释道三家都涉及,尤其是佛家,对此研究的最为透彻。 论语中,子罕篇,有一句话,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孔子杜绝四种观念,不主观臆测,不坚定相信某事的必然,不固执,不认为有我。
可是,一个好端端的我就在这里,还在听着国学君叨逼叨,你却说没有“我”,这不扯淡了么?这到底啥意思? 其实,要解开这个谜团,借用某人的一句话,本来想找出处来着,是我在看佛教十三经的时候,一个学者在注解里头说的。但是我忘了是十三经中具体哪部经的哪个位置……所以只能用某人这两个字来代替,冒犯了哈。 他说,佛家,其实是肯定一切存在的存在,否定一切存在的自性。自己的自,性格的性。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这个具体的形象、各种色声香味触法的组合,确确实实存在在这里,此时此刻。但是,你并没有自性。 自性是啥呢?这下要挺好了,仔细品味不要错过,这个点你真的理解了,你就可以参透生死啦。自性,就是我们隐隐约约的感觉种,好像有那么一个独特的、固定不变的、只属于它自己的、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东西。我再重复一遍,自性是……
好,现在我们回头看看自己,我们是不是这么看待自己的?我是独特的,我有一些我自己的品质品德(比如聪明、善良、正直之类的),所谓这是我的品格,我是这样的人,潜台词就是说这些品德是随着我的,是不会变的。然后我们具有自由意志,我们都是自己为自己做出选择的,具有自由意志的。对不对?我们都是这样认为自己的。但是,儒释道三家的圣人们,都在告诉我们,这只是一个错觉。 首先,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固定不变的我。无论是身体还是思想,我们都在不停的变化。身体在变,原子在交换。思维在变,以前愤青幼稚,现在成熟稳重,上一刻恨合作伙伴恨得牙痒痒,下一课对别人充满爱心。当然,即使是这样,还是有很多很多的人还是会觉得,我还是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在的,有的人可能会把它称之为灵魂。但你要问他到底是什么,他们都是支支吾吾说不清楚,只是一个模模糊糊的感觉,这其实就是一个粗糙的错觉。根本经不起仔细的推敲。佛陀说众生用心太粗,就是指这样。 其次,我们其实根本没有自由意志,这也只是一个错觉。扑克牌魔术、心理操纵、可预测的非理性。你过往的经历、当时具体的信息情况,就决定了你会那么选择。其实是这个大环境决定了你的行为,根本就不是你所谓的自由意志。 人啊,就好像是一支笔。整个大世界,或者叫道,是那个真正执笔的人。他用无形的手,拿着你这只笔在写字。写着写着,这个笔就误认为,是它自己要那么写的。要停下是因为他想停下,要划横线是因为他想划横线。这其实就是我们真实的状态。
无我在生活中的应用 以上信息,请大家一定细细品味,不要轻易放过,这很重要。 真懂得这个观念,真的看破了“我相”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有很大帮助的。还是我刚才的例子。我不是找到了业务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然后觉得自己很牛逼,前途不可限量嘛。 反省到上面我们说的信息之后,我接着反省 我对自己说,确实,这半年,不仅仅是这次找到问题提出建议,你的产出其实很多,也很多人都表示认可甚至惊讶。 但是,请问,你又不是这半年才到公司的,都来了三年多快四年了。你要是这么牛逼,你早干嘛去了…… 当时就把自己问傻了…… 然后我就想,对哦,为毛呢?然后我就仔仔细细琢磨了各种可能的原因,因素有很多。这里不全说,就大致举几个例子。 首先,自己有爱琢磨事的习惯,认知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了。当然,这里又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会有这种爱琢磨的习惯,有的人就没有? 其次,换了一个老板,自己老板的信任,给了更多空间,让我少了很多的内耗纠结,让我有精力做一些重要不紧急的事情。 第三,运气好。几个紧急的任务,让我积累了相关的认知和信息。 第四,下属帮我分担了很多事情,让我不用被琐事缠身。 等等…… 所以,你发现没有,这其实并不真的只是因为我牛逼,是有太多的因素和机缘酝酿到位了,然后通过我这个形象表现出来而已。 其实,到了这一步,当我真正看到了更大的局面,有了更大的视野,看到了更真实的情况,我就产生了真正的谦卑。这种谦卑它不是一个道德教条说我应该谦卑,然后心里其实还是有优越感,就好像过年长辈给你红包,嘴上说不要,口袋很诚实那样……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打破了“我相”,不再那么狂喜,但是,我也收获了更多的认知,有了对组织、对人性更深层的理解,认知扩展了,学而时习了,其实又有了那个真正的“悦”。这种喜悦,是平和温暖而持久的。和那种因为“我相”而产生的剧烈的喜悦,很不同。
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也是这两天发生的事情。 一个朋友向我吐槽,说他的一个好点子好想法,被另一个同事拿去向领导邀功了,她很不爽。 我先说这个确实不爽,尤其对方还是自己不太喜欢的人。这种事情其实职场里头挺常见的,我也经历过,然后从中走出来了,你想听听吗? 首先,把想法落实成具体可以执行的方案,想法太虚太轻,容易被借用。方案重了,大家心里会更不好意思 其次,不知道你在职场中,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想法的相似性…… 其实,很多时候,你能有一个点子,并不仅仅是因为你聪明,而是你所处的环境,信息富集到一定程度了。这说明,你会有,别人也很可能会有这样的点子。只不过没说出来,或者用别的语言说过,你当时没懂或者没听到,或者他也就是差这么一小点就出来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心中的格局再大一点,心里的不平衡感就好多啦。
以上两个例子,其实都是想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无我”这个概念。无我,其实是肯定我这个形象的存在,但不认为它具有自性。也就是隐隐约约的那个独特的、固定不变的、只属于它自己的、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东西。当然,这个东西实在是不好理解,估计很多人还无法接受,觉得不可理喻。但是没关系,我们都不用着急下定论,慢慢往下走,我相信,将来你心中会自己有答案。
好了,我用了两期节目来讲一个“悦”字,因为这个字真的实在太重要。下一期节目,会带着这个学字和这个悦字的真实含义,整体性地讲解论语的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好,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