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开篇三句的真正内涵,你读懂了吗?

 wya838 2020-04-02

广老师篇首提示:读好《论语》的两种方法:第一要“咬文嚼字”。 第二是要搞明白孔子讲话时的场景大概是怎么样的?是在什么情况下、和什么人?

《论语》开篇三句的真正内涵,你读懂了吗?

下面我们开始进入正题,今天首先讲的是《论语》最最经典的开篇第一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句是整篇《论语》的开宗明义之句,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妇孺皆知,但是真正明白其内涵的人却寥寥无几,或许我这样讲,有很多人不服气,那么请看我详细道来。

此章节的三句话,都是孔子一生的事实,也就是说,是他所代表的儒家修身的行为准则。不是经常有人问:“我该如何修身养性呢?”答案就在这三句话里。

此外,这三句话,还与《论语》最后一篇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相呼应,都是讲如何做“君子”、如何“立人”、如何“知人”,可以说这也是首尾呼应的一种循环不息的内涵所在。

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这三句话:

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说”通“悦”是人所共知的,我不多讲,以下都以“悦”说写。

什么是“学”?什么又是“习”?

这两个基本问题,我在上一篇中已经有所交待(“学”与“习”),简而言之:学,为读书、学道、效仿;习,为练习、行动。“时习”,的意思就是在读书的时候,要经常思考、琢磨,并运用于实际的人生生活当中去。

悦,为喜悦。此种喜悦是由内而外的散发,是心的感受。学,而后又时时“习”,则所学的内容就能熟记于心,此时就有喜悦之情产生。

讲到这里,我们当能明白,怎么才能愉快的学习呢?只要你能做到“时习而学”,就可以了。

如果有读过王阳明《大学或问》的同学,应该会看到阳明先生的观点,他说:“学,兼知行言。”我们都知道阳明先生主张“知行合一”,不知则不行,不行亦等于不知,知行不分开。这一观点,另当单独讨论。我们此处先讲儒家修身之道。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首先,我们要订正一处错误,此句中的“有”,本来应该是“友”,这个观点在唐代就有了,因为那时他们能见到更古老的《论语》版本。《白虎通 辟雍篇》里就引用“朋友自远方来”这句。

朋友,在如今的我们看来,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个词,但大家可曾想过,“朋”和“友”有什么区别呢?古人对这些字所表达的范围区分的很清楚,他们说:“同门曰朋,同志为友。”

《白虎通 辟雍篇》里讲:“朋,谓弟子。”

什么意思啊?就是一个班级的同学称“朋”,从字型上来看,是两个比肩而立的人。“友”是什么人呢?就是有共同志趣的人,这样的人可以不是同学,可以不分年龄大小。这就是“朋和友”的区别。

而原文里的“有朋”和正确的“友朋”,从人物类别上就少了一类,相当于一下子就把人群减少了一半,这减的有点多啊!

第一句中讲“悦”,这一句讲“乐”,这又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不都用“悦”,或者都用“乐”呢?那是因为“悦”和“乐”的性质不同。古人讲:“在内曰悦,在外曰乐。”喜悦,是因为自已学习的原因,是自身的;而快乐是因为有朋友自远方而来,是外部因素产生的。这就是“悦”与“乐”的区别所在。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是指含有怒意。如果别人不能理解,君子亦当不怒。学问在自已,知不知在别人,何怒之有呢?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不会因为别人的不理解而迁怒别人。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讲,就是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已。

这才是真正的君子所为。

儒家,之所以会被现代人诟病,就是因为有很多字句被曲解,我辈当用“切磋琢磨”的工夫去“学而时习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这样就会“友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啦!!!

欢迎大家关注“广老师讲国学” 头条号,广老师会不断的带给大家真真实实的“国学”干货。

希望大家支持国学,多点赞、转发,让更多的国学爱好者阅读到正统的国学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