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初中数学问题设计

 轻风拂吾面 2016-09-11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两者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是什么?正是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而这个过程通常是以教师设计与优化的一个又一个问题驱动的。如果问题设计的恰当,不仅能让学生有效的、快速的消化知识、掌握重点、难点,纠正易错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求知欲,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快乐,感受成功。相反,如果问题设计的不恰当,比如说问题提大了、提难了;太空了、太抽象了等等,久而久之,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怎么会不望而生畏?

一、目前课堂提问的误区

目前,由于教师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策略,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效果,提问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课堂提问目的不明确,随心所欲,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有的教师盲目追求活跃的课堂氛围,对教材和学生研究不深,使提问停留在浅层次的交流上,最典型的莫过于那种满堂脱口而出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学生也只是简单回答“是”,“不是”,“对”,“对不对”等,课堂貌似热闹,其实华而不实。如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先画出图形(1)

    

师: ABC AB=AC吗?生:是;师:你怎么知道?生:这是已知条件;师:AB=AC,那么B=C吗?生:相等;师:要证明B=C,作A的平分线行吗?生:行。由于问题的结果已明示,与“注入”没有质的区别,虽从表面上看热闹活跃,实则流于形式,肤浅,学生“活而不究”华而不实,无益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2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提问偏题遥远,脱离学生的“思维发展区”,启而不发。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启而不发。

3提问表达不明,零碎不系统,缺乏层次。提问时叙述过或者使用冗长而凌乱的措词,使学生不明其意,例如,讲一元二次函数性质时,教师提问:“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有什么特点?如何根据这些特点求最大值、最小值?”这样的提问措词不清,学生不易理解和思考,也不好表达。

除此之外,还存在提问后没有停顿或先点名后提问,学生无时间思考;提问只面向少数尖子生,多数学生作陪衬等等。

二课堂提问的艺术

课堂提问时要注意:问题必须与讲解的内容相符合,值得学生思考;学生经过分析思考能够基本解答出来,这犹如摘桃子“跳一跳,够得着”既能让学生得到,又不能轻取,这样才能起到启发学生动脑锻炼思维能力的作用。:教师不仅对自己提什么问题要明确,而且知道学生该回答什么。千万不要犯这样的错误:10斤萝卜加5斤苹果等于几斤蔬菜;教师提问要做到因材施教,贴近学生实际情况;教师提问先思考后回答;先讨论后结论;先学生后教师:学生回答教师不能轻易打断,学生发言应该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先激励后更正;教师提问根据心理学原理,观察学生一节课的注意力只能集中2535分钟左右。所以应该把一节课中最需要提问的精心设计成两、三个问题,并设置一定的情景加以提问,教师提问的次数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课堂提问还应遵循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原则。

三课堂提问的考虑和设计

作为教师应该多了解学生,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问题。实际教学中设计问题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和设计:

(1) 激趣性提问:即设计有一定趣味或悬念的问题,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这在导入新课或引入新概念、新公式时比较常用。

(2) 变式性提问: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某个知识点来改变问题的条件、结论,引伸、推广说唱开从正、反等不同角度设问,让学生开拓思路,理解思考问题的本质。

(3) 铺垫性提问:学习抽象程度较高、难度较大的问题时,可设计若干“台阶”,形成思维蹁合理的“问题链”,为学生架设从已知通向未知的阶梯。

(4) 设疑性提问:孔子说:“学贵有疑”,“思源于疑”,设疑性提问就是在学生似懂非懂以及思维的盲点处提出问题,让学生辨析、探究,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5) 反馈性提问:在学习新课后或复习时,针对相关内容设计的诊断问题,这类问题要概念性强、典型,讲究变式,有利于学生存在的暴露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矫正训练,从而深化学生的认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