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文化遗迹,凝固千年繁华(一)

 灵石水华 2016-09-11
《天堂流过一条河》 上篇·一条大河入梦来
第二章·历史文化遗迹,凝固千年繁华
借助专家资源,运用社会力量花大力气,拱墅区对文化遗址点进行了充分挖掘和论证,为第二批历史文化遗址的确定,发挥了应有作用,引起业界瞩目,受到市民和游客的欢迎。作为京杭运河南端和杭州市历史文化遗存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拱墅区还通过公共文化服务联盟这一有效方式,深挖细掘,左右逢源,使运河遗韵得以重现悠扬。
740年前,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了元时的杭州,被这座河网密布、湖泊清澈的美丽城市深深吸引。他由衷地赞叹杭州是一座“水上天堂之城”。当然,更让他赞不绝口的是河道上的座座桥梁。“(杭州)城中有大小桥梁一万二千座,然建于大渠而正对大道之桥拱甚高,船舶航行其下,可以不必下桅,而车马仍可径行桥上,盖其坡度适宜也。就事实言,如果桥梁不多,势难往来各处。”这番描述似有夸大数目之嫌,估计是他已被这座城市摄去了灵魂,以至于只能以浪漫纵情的文字来表达他的内心。
老德胜桥
是的,在这座多水的城市里,一面西湖、一条运河是她最大的亮点,而一座座桥梁同样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厚重内涵,记录着一则则感天动地的传奇。“城市街长十里遥,河港横卧十四桥。”现代杭州城内的各式桥梁数量尽管没有马可·波罗所描述的那样巨大,但作为江南水乡的都城,桥梁之繁多却是事实。
老江涨桥
现在的江涨桥
如今京杭运河杭州市区段有桥梁20多座,拱墅段犹为集中。值得一提的是,京杭运河拱墅段的桥梁都有着悠久历史,每一座桥梁都大有来头,如桥名见于宋代的就有11座:德胜桥、江涨桥、大关桥、康家桥、卖鱼桥、西洋桥、沈塘桥、外万物桥、里万物桥、左家桥、黑桥,清代出现迄今仍存的桥名也有不少:登云桥、西登云桥、和睦桥、严家桥、杨家桥、河水木桥、瓦窑头桥……当然,在运河南端拱墅段,最著名的古桥莫过于拱宸桥了。
“漕艘之所出入,百货商贾民船之所来往,风起冲击,势至险也。术家又言,省会地气,向东南而趋西北,直泻不留,不可不有以锁镇之相。厥地形为扼要处所,则拱宸桥以宜亟建也。”这是清初杭州文人章藻功在其文《拱宸桥记》中留下的文字,它扼要地阐明了当年建造拱宸桥的意义。不过,除了通航、津渡、锁镇等用途,民间还有另一种说法。据说元末张士诚割据杭州,开凿京杭运河新河道后,发现江涨桥以北这段运河水流湍急,遂在此修建桥梁以平缓水流。
老大关桥
现在的大关桥
事实上,拱宸桥还是古代官民迎接帝王的地方,从它的桥名中可知这一点。据清代李卫在雍正年间(1723—1735年)所作《重建拱宸桥碑记》中引《武林志》所载,该桥桥名始见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拱宸”有四方归向之意,更寓有另一番含义:“拱”取拱手相迎之意,“宸”借指皇帝之居所,高大的拱形石桥象征对帝王的欢迎和敬意。想必古时皇上南巡至杭州时在此处上岸,本地官员在此桥接驾,拱宸桥因此也就名副其实。
老卖鱼桥
据清代《康熙杭州府志》记载,拱宸桥由明末商人夏木江提议修建,但清代杭州府学训导陈锦藻的《北关杂记》及清代郑澐修的《杭州府志》又记载,此桥为明末举人祝华封首倡:“明崇祯四年(1631年),当时有举人祝华封者,以该处适居要冲,观天象、审地理,认为有建桥之必要,始募资动工建造此桥。”清顺治八年(1651年),此桥曾一度坍塌。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由浙江布政使段志熙倡议、僧慧辂募款重修,康熙五十六年十二月(1718年)竣工,没想到不久后桥体竟出现裂缝,渐渐坍塌。雍正四年(1726年),右副都御史李卫率属下捐俸重修,把桥体分别加厚加宽2尺(约66厘米),并作《重建拱宸桥碑记》。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攻占杭州后,在桥上筑堡垒,驻扎在这里的太平军兵士达数千人,桥身显然受到巨大摧残。同治二年(1863年)秋,左宗棠率兵攻打太平军,激烈战事后,桥体濒临倒塌,已成危桥,至光绪年间(1875—1908年),桥身完全坍毁。
老拱宸桥
光绪十一年(1885年),浙抚令邑人丁丙主持重修,即为现存之拱宸桥。此次重修竣工之际,时人王麟书曾作《重建拱宸桥记》一文,详细记录了此桥桥貌:“桥长二十一丈四尺,广一丈三尺,桥下三洞,中洞广四丈六尺,左右洞广二丈六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按照所谓的《中日马关条约》,拱宸桥地区沦为日本租界,拱宸桥桥头由日军设关,号为“洋关”。为方便汽车和人力车通行,在桥面中间铺筑了2.5米宽的混凝土斜面。桥两侧用长约3米、宽0.5米的素面石栏加以围护。
拱宸桥为三孔薄墩连拱驼峰桥,是中国江南地区三孔薄墩连拱桥的典型之作。要知道薄墩桥在欧洲直至18世纪方才出现,因此拱宸桥在世界桥梁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一百多年来,拱宸桥岿然屹立,为一代又一代人提供着交通之便,并给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以久远的怀想。如今它东连丽水路,西接桥弄街,仍为杭城古桥中最高、最大的石拱桥。从运河文化广场前往桥西历史保护街区,必定要从它身上经过,而运河上南来北往的船只进出杭州,必定从桥下穿行而过。它是古运河起讫点的标志,具有重要的地理坐标作用,又是京杭大运河以及杭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
现在的拱宸桥
1986年1月,杭州市人民政府将拱宸桥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杭州市政府对拱宸桥进行全面修缮。修缮以修旧如旧为原则,保留并强化了拱宸桥粗放雄伟、古朴沧桑的史迹景观。同时去掉原桥面上2米多宽的混凝土桥坡,改设为1米宽的石板桥坡。由于光绪年间重建拱宸桥时所采用的是凝灰石材质的石板,根据文物保护优先采用同质石材的要求,修缮单位在建德和淳安找到了一些其他老桥用过的凝灰石材,以替换严重残缺和近年更换的石板。修缮后的拱宸桥拱券为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筑,桥面两侧作石质美人靠,桥两侧残缺不全的桥栏望柱,也根据当年原样修复,柱头重置仰莲、俯莲等雕饰,并在拱壁顶部重塑双龙戏珠浮雕。拱板上原刻有题记,因年代久远已经风化而无法辨认,但其历史感仍然极为浓郁。
现拱宸桥桥长共98米,高16米,桥面中段略窄,为5.9米,两端桥堍处宽12.2米,外形敦厚朴实,气势雄伟。四个防撞墩上,用龙之九子之一的趴蝮石雕进行装饰,因趴蝮为好水者,民间常把它饰于石桥栏杆顶端,而拱宸桥把趴蝮饰于防撞墩,使其“活起来”。如今,拱宸桥桥身还装饰有暖色灯光,每临夜晚,夜色中整座拱宸桥线条温柔,韵味尽显。
清代丁丙在《北郭诗帐》中曾有诗云:“卅丈环桥首拱宸,追怀摸石动酸呻。叮咛去楫来桡客,慎守金缄效吉人。”此诗把拱宸桥的风姿,以及它所蕴含的别样的文化意味,都已作了精到而文学的展示。

信息来源:天堂流过一条河(书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