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形容中医药的成语

 龙行天下之龙一 2016-09-11

形容中医药的成语

2016-04-26 15:23:21 教案 来源:http://www. 浏览:562

导读: 形容中医药的成语(共5篇)从成语中揭示中医脏腑知识“沁人心脾”的中医脏腑辨治伍浪明,王 雨(长沙医学院,湖南 长沙 410219)摘 要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成语与中医关系密切,从成语中研究中医能更准确的学习中医知识及掌握中医理论。本文结合自身中医临床教学及生活体会从心脾的藏象理论入手解析“...

形容中医药的成语 篇一:《从成语中揭示中医脏腑知识

“沁人心脾”的中医脏腑辨治

伍浪明,王 雨

(长沙医学院,湖南 长沙 410219)

摘 要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成语与中医关系密切,从成语中研究中医能更准确的学习中医知识及掌握中医理论。本文结合自身中医临床教学及生活体会从心脾的藏象理论入手解析“沁人心脾”这个常用成语,真正意义上使读者思考文化中的中医。

关键字:沁人心脾 脏腑 中医

中医学的发生发展与古代传统文化关系密切,中国传统成语文化不仅能准确生动地表达语言信息,还述说着根植于其中的深刻的中医内涵,如“沁人心脾”、“沁人肺腑”、“肝胆相照”等。了解我国传统成语文化对更好地掌握中医理论,学好中医有重要意义。 [1]

1.“沁人心脾”的文化底蕴

“泌人心脾”其最早来源自宋·林洪《冷泉亭》诗:“一泓清可沁诗脾。”现代用以表达吸入芳香气味、新鲜空气感到舒适和愉快,亦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如 后世清·赵翼《瓯北诗话·摘句》:“今摘取古来佳句沁人心脾者,随所得笔之。”王国维《人间词话》五六:“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鲁迅《呐喊·社戏》:“然而夜气很清爽,真所谓‘沁人心脾’。”均表达了此意。为什么形容让人感到舒适舒服时会说入“心脾“呢? [2]

2. “心脾”的藏象[3]

2.1心脾二藏神志上生理联系

在中医传统理论中心主宰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藏神。简而言之,心的生理功能就是维持人体血脉通畅和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动,正所谓“神明由心主宰”。脾为太阴湿土,主运化,主统血。脾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消化吸收转输食物与水液,虽与情志活动没有直接关系,但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是维持神志的物质基础,正所谓“脾气不升,神志不明”。

2.2心脾二藏神志上病理联系

心脾在精神情志方面不仅功能上联系紧密,病理上亦息息相关。主要表现为心主神明,心神容易被病邪所蒙蔽,如痰蒙心神,出现神志不明,神昏谵语等,而脾喜燥恶湿,脾气虚弱或外湿入侵,困遏脾气,运化水谷精微无力,最易产生痰饮水湿,停聚体内,蒙蔽心神。

3. “沁人心脾”机理

人们在生活实践中为什么吸入芳香气味、新鲜空气感到舒适和愉快的时候会说“沁入心脾”呢?那是因为中药中有一类药物为芳香药,其味芳香其性散达,能入心脾使神志畅达。具体而言,芳香药不仅善入脾胃经,能疏通气机,宣化湿浊,扶脾健运,有化湿运脾之功。芳香药还可以芳香辟秽,开窍启闭,苏醒神志,可以治疗邪蒙心窍,神志昏迷的病证。另外,芳香药还能行散走窍,疏散气机透达经络,行气活血,通经开窍,治疗邪气痹阻血脉证。总而言之,芳香药物能治疗心脾疾病而使人神志清明,舒畅愉悦,故言“沁人心脾”。

4.“沁人心脾”临床经验

4.1温病芳香论

芳香药物能治疗心脾疾病而使人神志清明,这点本人从临床及教授《温病学》的经验中甚能体会。 在温病学派中湿热温病辩证论治中,芳香药物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以石菖蒲为例浅析。石菖蒲辛温芳香,为开窍要药,因 石菖蒲芳香涤痰开窍功效的卓越,被温病学家广泛用于急性热病及杂病之痰蒙清窍症。急性热病之神昏,多系热邪内陷所致,邪热鸱张,极易熏灼滓液,炼而为痰,痰热蒙蔽心窍,则谵妄神昏作矣!雷丰《时病论》的“祛热宣窍法”即为此而设,“治温热、湿温、冬温之邪,窜人心包,神昏谵语或不语、舌苔焦黑,或笑或痉”等,方中既用犀角、连翘配牛黄至宝丹以清心泻火,又特别指出:“凡邪入心包者,非特一火,且有痰随火升,蒙其清窍”,故复以川贝母化痰,鲜石菖蒲开窍,以“救急扶危于俄顷”。。

4.2杂病芳香论

芳香药物不仅治温病神昏亦在杂病中广泛运用,仍以石菖蒲为例,石菖蒲常用于治疗健忘、惊悸、神昏、癫狂、惊痫等神志方面的疾患,因主要作用在于入心涤痰,痰浊去,气血通而神明自复。石菖蒲治疗杂病,常用的有《千金方》之孔圣枕中丹,此方可用于治疗健忘,因健忘多由思虑伤及心脾,而生痰浊蒙蔽脑络,故安神益志、宁心化痰并重。此外,《千金方》定志小丸、开心散等方中皆用石菖蒲。诚王秉衡《重庆堂随笔》云:“石菖蒲舒心气,畅心脉,怡心情,益心志,妙药也”,认为其功乃在于“祛痰秽之浊而卫宫城”,“宣心思之结而通神明”,这可谓一语破的芳香“沁人心脾”。例如朱老对心肌炎或冠心病而见心律不齐、心悸怔忡,胸闷短气,精神抑郁,多寐健忘,夹有痰浊、苔白腻者,恒以石菖蒲、炙远志各3克,泡汤送服“刺五加片”,每服4片,1日3次,颇收佳效。盖取菖蒲、远志宁心化痰,调畅心气;刺五加增强机体抵抗力,调节心脏功能,三者合用,相得益彰,宜其效著[4](形容中医药的成语)

也。又梅核气一病,多由情怀抑郁、痰气交阻所致。石菖蒲既长于治痰,又兼有理气之功,故用之甚为合拍。临床上常在半夏厚朴汤等方剂中加用此药,可以提高疗效。常见慢性气管炎患者服石菖蒲后,可使痰量锐减,其专于治痰之功,疗效甚佳。

4.3“沁人心脾”个人典型病案

患者刘某某,女,20岁,本人大三学生,自述失眠,健忘2年,从大一开始出现失眠,后开始健忘,大三开学以来,感学习压力大,健忘更加严重,时常出现神是昏蒙,上课走神,混混沌沌,不知老师所云。口淡粘腻,饮食欠佳,喜饮热饮,辛辣之物,右脉细滑无力,左脉弦滑,舌苔浊厚腻,舌中部尤为明显。此为脾胃气虚,运化无力痰浊蒙蔽清窍脑络,脑络被痰浊阻滞而失眠健忘。故选用温病学派菖蒲郁金汤合苏合香丸加减7剂好转。祝患者佩戴香囊以助眠,继服芳香化湿浊补脾开窍之剂14剂愈。此案例正是“沁人心脾”的临床运用,而本人在临床杂病中常常使用温病学派中的芳香药物于痰浊蒙蔽心包,神识呆钝,表情淡漠,时明时昧,喉间痰呜,舌苔白而厚腻等神志病上疗效均可。

1.5讨论

祖国医学在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哺育下生长。它被传统文化烙上了深深的印记。离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就不可能有祖国医学这栋至今显示着勃勃生机的参天大树。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从传统文化中学习中医,是一件不可或缺的事情。而从传统文化中亦可见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博大精深,不论在临床上还是教学上我们都应该积极深入学习,从文化中感受中医学的魅力。“沁入心脾”的中医辩治于兹可见矣!

参考文献:

[1] 曲黎敏.中医与传统文化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5.

[2] 成语大辞典编委会. 成语大辞典 [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330.

[3] 孙广仁. 中医基础理论 [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104—150.

[4] 朱良春. 朱良春用药经验集 [M]. 北京: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31—132.

(形容中医药的成语)

作者:伍浪明,中医学硕士,长沙医学院《温病学》教师,主攻:温病证治与中医内科肺系疾病证治。电话:13548653957

形容中医药的成语 篇二:《与中医知识有关的中国成语---喜怒哀乐》

与中医知识有关的中国成语---喜怒哀乐(形容中医药的成语)

中国的成语喜怒哀乐,出自《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汉代王充《论衡·本性》:“情有好恶喜怒哀乐,故作乐以通其敬。”喜怒哀乐意即喜欢,恼怒,悲哀,快乐,泛指人的各种感情。喜怒哀乐也是中医常见的内伤致病因索,它与“悲、恐、惊”合称为中医“七情”。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七情与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合称为五志。七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活动范围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作为病因,七情是指过于强烈、持久或突然的情志变化,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的情志活动。因-b'N而病称为因郁致病。此外,由于某些慢性疾病,体内脏腑功能长期失调,引起人的精神情志异常,称为因病致郁。七情不仅可以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对疾病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它可促进病情的好转与恶化。由于七情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

七情损伤,可使脏腑气机紊乱,血行失常,阴阳失调。不同的情志变化,其气机逆乱的表现也不尽相同,一般表现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怒则气上:气上,气机上逆之意。怒为肝之志。凡遇事愤懑或事不遂意而产生一时性的激怒,一般不会致病。但如暴怒,则反伤肝,使肝气疏泄太过而上逆为病。肝气上逆,血随气升,可见头晕头痛、面赤耳吗,甚者呕血或昏厥。肝气横逆,亦可犯脾血致腹胀、飧泄。飧泄又名水谷利,大便呈完谷不化样。若克胃则可出现呃逆、呕吐

寺。由于肝肾同源,怒不仅伤肝,还能伤肾。肾伤精衰,则现恐惧、健忘、腰脊酸软等症。肝为五脏之贼,故肝气疏泄失常可影响各脏腑的生理功能而导致多种病变。 喜则气缓:气缓,心气弛缓之意。喜为心之志,包括缓和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紧张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表现为健康的状态。但是喜乐无极,超过正常限度,就可导致心的病变。暴喜伤心,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乏力、懈怠、注意力不集中,乃全心悸、失神,甚至狂乱等。

悲则气消:气消,肺气消耗之意。悲忧为肺之志。悲,是伤感而哀痛的一种情志表现。悲哀太过,往往通过耗伤肺气而涉及到心、肝、脾等多脏的病变。如耗伤肺气,使气弱消减、意志消沉。可见气短胸闷、精神萎靡不振和懒惰等。

悲忧伤肝,肝伤则精神错乱,甚至筋脉挛急、胁肋不舒等。悲哀过度,还可使心气内伤,而致心悸、精神恍惚等。悲忧伤脾则三焦气机滞塞,运化无权,可现脘腹胀满、四肢痿弱等。

(形容中医药的成语)

思则气结:气结,脾气郁结之意。思为脾之志,思考本是人正常的心理活动,若思虑太过,则可导致气结于中,脾气郁结,中焦气滞,水谷不化,而见胃纳呆滞、脘腹痞塞、腹胀便溏,甚至肌肉消瘦等。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思虑太过,不但伤脾,也可伤心血,使心血虚弱,神失所养,而致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多梦等。

恐则气下:气下,精气下陷之意。恐为肾之志。恐,是一种胆怯、惧怕的心理活动。长期恐惧或突然意外惊恐,皆能导致肾气受损,所谓恐伤肾。过于恐怖,则肾气不固,气陷于下,可见二便失禁、精遗骨痿等症。恐惧伤肾,精气不能上奉,则心肺失其濡养,水火升降不交,可见胸满腹胀、心神不安、夜不能寐等症。

惊则气乱:气乱是指心气紊乱。心主血,藏神,大惊则心气紊乱,气血失调,出现心悸、失眠、心烦、气短,甚则精神错乱等症状。

惊与恐不同,自知者为恐,不知者为惊。惊能动心,亦可损伤肝胆,使心胆乱,而致神志昏乱,或影响胎儿,造成先天性癫痫。

形容中医药的成语 篇三:《与中医知识有关的中国成语---君臣佐使》

与中医知识有关的中国成语---君臣佐使

中国的成语“君臣佐使”,出自《神农本草经》:“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治病;用药须合君臣佐使。”

君臣佐使,原指古代的君主,臣僚即文武官员,僚佐即辅助别人的人,使者即奉命办事的人。这四种人,他们在一国之内,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后来也用来比喻中医处方中各味药的不同性质和作用。 从中医组方来说,中医在开中药处方时,都要注重安排好各味药的君臣佐使关系。 “君臣佐使”是中医的组方原则。这种组方原则最早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药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元代李杲在《脾胃论》中再次申明:“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

清代吴仪洛进一步解释说:“主病者,对症之要药也,故谓之君。君者味数少而分量重,赖之以为主也。佐君以为臣,味数稍多,分量稍轻,所以匡君之不迨也。应臣者谓之使,数可出入,而分量更轻,所以备通行向导之使也。此则君臣佐使之义也。”

从中医的方剂学术语来说,君臣佐使也是是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二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组成方剂的药物可按其在方剂中所起的作用分为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称之为君、臣、佐、使。君指方剂中针对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指辅助君药治疗主证,或主要治疗兼证的药物。佐指配合君臣药治疗兼证,或抑制君臣药的毒性,或起反佐作用的药物。使指引导诸药直达病变部位,或调和诸药的药物。以治疗伤寒表证的麻黄汤为例,麻黄发汗解表(形容中医药的成语)(形容中医药的成语)

为君药,桂枝助麻黄发汗解表为臣药,杏仁助麻黄平喘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一方之中,君药必不可缺,而臣、佐、使三药则可酌情配置或删除。

(形容中医药的成语)

所谓“君臣佐使”,是从多元用药的角度,分析论证各药在方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它高度概括了中医遣药组方的原则,是七情配伍的进一步发展,对学习研究中药成方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君药就是主药,即在处方中对处方的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它体现了处方的主攻方向,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组方中不可缺少的药物。

臣药就是辅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证的药物。

佐药的意义,一是为佐助药,用于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二是为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药、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三是为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使药的意义,一是引经药,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调和诸药的作用,使其合力祛邪,如牛膝、甘草就经常作为使药入方。

这种组方原则是科学的,有良好的实践效果。总的原则是主药和辅药的关系。具体的药方如何配伍,应该由医生根据每个病人具体的病情来定。

有人提出,“君臣佐使”的名称,是以封建皇帝、大臣、将佐、差使等概念命名的,在21世纪的今天看来,似乎有不妥之处。我认为,这只不过是用它来形象地比喻中医处方中各味药的不同性质和作用而已,有助于清楚地说明问题,是古为今用的好例子之一。

形容中医药的成语 篇四:《形容声音的成语》

    1、洋洋盈耳:洋洋:众多;盈:充满。指宏亮而优美的声音充满双耳。形容讲话、读书的声音悦耳动听。

    2、警愦觉聋:发出很大的声音,使昏聩的人觉醒,耳聋的人感知。形容声音的成语。比喻用语言文字等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3、杳不可闻:再也听不到。形容声音断绝。

    4、金鼓喧阗:金鼓:金钲和鼓。喧阗:声音大。形容音乐演奏的声音嘈杂热闹。亦形容军威壮盛或战况激烈。形容声音的成语

    5、声如洪钟:洪:大。形容说话或歌唱的声音洪亮,如同敲击大钟似的。

    6、龙鸣狮吼:比喻沉郁雄壮的声音。

    7、锣鼓喧天:喧:声音大。锣鼓震天响。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多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

    8、瓦釜雷鸣:瓦釜:沙锅,比喻庸才。声音低沉的沙锅发出雷鸣般的响声。比喻无德无才的人占据高位,威风一时。

    9、鬼哭神号:①形容哭叫悲惨凄厉。②形容声音大而杂乱,令人惊恐。

    10、解弦更张:更:改换;张:给乐器上弦。改换、调整乐器上的弦,使声音和谐。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计划。

    11、燕语莺声:莺:黄鹂。燕子的话语,黄鹂的歌声。原形容大好春光。后多形容年轻女子说笑的声音。

    12、咄嗟叱咤:咄嗟、叱咤:发怒时大声呵叱、吆喝。形容发怒时大声喊叫的声音。

    13、怨声载道:载:充满;道:道路。怨恨的声音充满道路。形容人民群众普遍强烈不满和怨恨。

    14、轻吞慢吐:形容歌唱时声音轻柔,吐词缓慢。

    15、阒然无声:形容寂寞得一点声音也没有。

    16、袅袅余音:袅袅:宛转悠扬。余音:不绝之音。形容音乐结束后悠扬悦耳的声音仍然绵延不绝,回响在耳边。同[余音袅袅"。

    17、鹤鸣九皋:九皋:深泽。鹤鸣于湖泽的深处,它的声音很远都能听见。比喻贤士身隐名着。

    18、鼓乐喧天:鼓:弹奏。喧天:声音大而嘈杂。弹奏着各种乐器,声响大得直冲云天。

    19、铿镪顿挫:铿镪: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形容音律和谐有力、动听。

    20、寂然无声:寂静没有声音。

    21、天震地骇:震:震动。震动了天地。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有时形容事件、场面令人惊骇。

    22、唉声叹气:因伤感郁闷或悲痛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23、泣不成声:哭得噎住了,出不来声音。形容非常伤心。

    24、朗朗上口:谓诵读诗文时的声音响亮而顺口。

    25、人声鼎沸:鼎:古代煮食器;沸:沸腾。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

    26、穿云裂石:穿破云天,27、不露声色:声:说话的声音;色:脸上的表情。心里的打算不在说话和脸色上显露出来。

    28、口沸目赤:形容人情绪激动,声音脸色都很严厉的样子。

    29、鼓吹喧阗:形容音乐演奏的声音嘈杂热闹。

    30、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31、咳声叹气:因忧伤、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32、鼻息如雷:鼻息:鼾声。打呼噜的声音就象打雷一样响。形容熟睡时鼾声大作。

    33、如泣如诉:好象在哭泣,又象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

    34、散伤丑害:形容不和谐的声音。

    35、有气无力:形容说话声音微弱,作事精神不振。也形容体弱无力。

    36、鸦默雀静: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没有一点声息。

    37、

形容中医药的成语 篇五:《形容感激的成语》

感恩戴德 
拼音: gǎn ēn dài dé 简拼: gedd 
近义词: 感激涕零、感恩图报 反义词: 恩将仇报、忘恩负义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解释: 戴:尊奉,推崇。感激别人的恩惠和好处。 
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骆统传>:[今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 
例子: 偶有一个狡滑的民贼出来,略用些小恩小惠来抚弄他,他便欢天喜地-。形容感激的成语。(清?岭南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第三回) 
感同身受 
拼音: gǎn tóng shēn shòu 简拼: gtss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法:  
解释: 感:感激;身:亲身。心里很感激,就象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 
出处:  
例子: 再者北山在京,万事求二兄代为照顾,-。(<晚清文学丛钞?轰天雷>第二回) 
 
感恩图报 
拼音: gǎn ēn tú bào 简拼: getb 
近义词: 感恩戴德、感激涕零 反义词: 忘恩负义、恩将仇报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用于人 
解释: 感激别人的恩情而想办法回报。 
出处: 宋?曾巩<上欧阳舍人书>:[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例子: 如果能培植他出镇方面,则-,声气相应,岂不是平添了一条臂膀。(高阳<清宫外史>上册) 
 
感遇忘身 
拼音: gǎn yù wàng shēn 简拼: gyws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法:  
解释: 感遇:感激恩遇;忘身:愿舍身相报。形容感激的成语。旧时士大夫向皇帝谢恩,表示忠心的套话。 
 
感激涕零 
拼音: gǎn jī tì líng 简拼: gjtl 
近义词: 感恩图报、感激不尽 反义词: 忘恩负义、恩将仇报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形容极度感激 
解释: 涕:眼泪;零:落。因感激而流泪。形容极度感激。 
出处: 宋?黄庭坚<谢黔州安置表>:[罪深责薄,感激涕零。" 
例子: 贾政听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