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炙甘草汤及医案

 关东老圃 2016-09-12

炙甘草汤及医案(转载)
               


       

           


               
                发表者:赵东奇
                1671人已访问
       

               

           


        
       

       

           

【异名】复脉汤(《伤寒论》)。   

【分类】 补益剂-气血双补   

【组成】 炙甘草(12克) 生姜(9克) 桂枝(9克) 人参(6克)生地黄(50克) 阿胶(6克) 麦门冬(10克)麻仁(10克) 大枣(10枚)   

【功用】 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主治】

1.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

2.虚劳肺症。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本方常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而有心悸气短、脉结代等属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者。)

用法

  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阿胶烊化,冲服)。

炙甘草汤歌诀

  (仲景)参姜桂,麦冬生地大麻仁。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甘草(炙)、人参、生姜、桂枝各三两,阿胶、蛤粉各二两,生地一斤,麦冬、麻仁(研)各半升,枣十 二枚,水、酒各半煎。仲景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及肺痿唾多。《千金翼》用治虚劳,《宝鉴》用治呃逆,《外台》用治肺痿。参、草、麦冬益气复脉,阿胶、生地补血养阴,枣、麻润滑以缓脾胃,姜、桂辛温以散余邪。)

方解

  本方是《伤寒论》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名方。其证是由伤寒汗、吐、下或失血后,或杂病阴血不足,阳气不振所致。阴血不足,血脉无以充盈,加之阳气不振,无力鼓动血脉,脉气不相接续,故脉结代;阴血不足,心体失养,或心阳虚弱,不能温养心脉,故心动悸。治宜滋心阴,养心血,益心气,温心阳,以复脉定悸。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为君,《名医别录》谓地黄“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配伍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阿胶、麦冬、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共为臣药。佐以桂枝、生姜辛行温通,温心阳,通血脉,诸厚味滋腻之品得姜、桂则滋而不腻。用法中加清酒煎服,以清酒辛热,可温通血脉,以行药力,是为使药。诸药合用,滋而不腻,温而不燥,使气血充足,阴阳调和,则心动悸、脉结代,皆得其平。   虚劳肺痿属气阴两伤者,使用本方,是用其益气滋阴而补肺,但对阴伤肺燥较甚者,方中姜、桂、酒减少用量或不用,因为温药毕竟有耗伤阴液之弊,故应慎用。   本方与生脉散均有补肺气,养肺阴之功,可治疗肺之气阴两虚,久咳不已。但本方益气养阴作用较强,敛肺止咳之力不足,重在治本,且偏于温补,阴虚肺燥较著或兼内热者不宜;而生脉散益气养阴之力虽不及本方,因配伍了收敛的五味子,标本兼顾,故止咳之功甚于炙甘草汤,且偏于清补,临证之时可斟酌选用。

方论

  方中重用炙甘草甘温益气,通经脉,利血气,缓急养心为君;人参、大枣益气补脾养心,生地、麦冬、麻仁、阿胶,滋阴养血为臣;桂枝,生姜、清酒温阳通脉为佐。诸药合用,温而不燥,滋而不腻,共奏益气养血,滋阴复脉之功。

化裁

  方中可加酸枣仁、柏子仁以增强养心安神定悸之力,或加龙齿、磁石重镇安神;偏于心气不足者,重用炙甘草、人参;偏于阴血虚者重用生地、麦门冬;心阳偏虚者,易桂枝为肉桂,加附子以增强温心阳之力;阴虚而内热较盛者,易人参为南沙参,并减去桂、姜、枣、酒,酌加知母、黄柏,则滋阴液降虚火之力更强。

各家论述

  1.《医方考》:心动悸者,动而不自安也,亦由真气内虚所致。补虚可以去弱,故用人参、甘草、大枣;温可以生阳,故用生姜、桂技;润可以滋阴,故用阿胶、麻仁;而生地、麦冬者,又所以清心而宁悸也。   2.《医方集解》:此手足太阴药也。人参、麦冬、甘草、大枣益中气而复脉;生地、阿胶助营血而宁心;麻仁润滑以缓脾胃;姜、桂辛温以散余邪;加清酒以助药力也。   3.《古方选注》:人参、麻仁之甘以润脾津;生地、阿胶之咸苦,以滋肝液;重用地、冬浊味,恐其不能上升,故君以炙甘草之气厚、桂枝之轻扬,载引地、冬上承肺燥,佐以清酒芳香入血,引领地、冬归心复脉;仍使以姜、枣和营卫,则津液悉上供于心肺矣。脉络之病,取重心经,故又名复脉。   4.《血证论》:此方为补血之大剂。姜、枣、参、草中焦取汁,桂枝入心化气,变化而赤;然桂性辛烈能伤血,故重使生地、麦冬、芝麻以清润之,使桂枝雄烈之气变为柔和,生血而不伤血;又得阿胶潜伏血脉,使输于血海,下藏于肝。合观此方,生血之源,导血之流,真补血之第一方,未可轻议加减也。⑤《成方便读》:方中生地、阿胶、麦冬补心之阴;人参、甘草益心之阳;桂枝、生姜、清酒以散外来寒邪;麻仁、大枣以润内腑之枯槁。   【附方】 加减复脉汤(《温病条辨》)   【附注】本方为阴阳气血并补之剂。临床应用以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色淡少苦为辨证要点。   【文献】 方论 罗美《古今名医方论》卷1录柯琴:“仲景于脉弱者,用芍药以滋阴,桂枝以通血,甚则加人参以生脉;未有地黄、麦冬者,岂以伤寒之法,义重护阳乎?抑阴无骤补之法与?此以心虚脉代结,用生地为君,麦冬为臣,峻补真阴,开后学滋阴之路。地黄、麦冬味虽甘而气大寒,非发陈蕃莠之品,必得人参、桂枝以通脉,生姜、大枣以和营,阿胶补血,酸枣安神,甘草之缓不使速下,清酒之猛捷于上行,内外调和,悸可宁而脉可复矣。酒七升,水八升,只取三升者,久煎之则气不峻,此虚家用酒之法,且知地黄、麦冬得酒良。”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方歌](清)汪昂《汤头歌诀》:“炙甘草汤参姜桂,麦冬生地大麻仁,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

  趣味记忆:阿桂人麦麻草,枣生地姜(想象:阿贵人买麻草,早生地姜)

一、心动悸

   罗谦甫医案;一人年五十余,中气本弱。至元庚辰,六月中病伤寒八九日。医见其热甚,以凉剂下之,又食梨三四枚,痛伤脾胃,四肢冷,时昏债。罗诊之,其脉动而中止,有时自还,乃结脉也。心亦悸动,吃噫不绝,色变青黄,精神减少,目不欲开,独卧恶人语,以炙甘草汤治之。成无己云;补可去弱,人参大枣之甘,以补不足之气;桂枝生姜之辛,以益正气;五脏痿弱,荣卫涸流,湿剂所以润之,故用麻仁、阿胶、麦门冬、地黄之甘,润经养血,复脉通心是也。加桂枝、人参急扶正气,生地黄减半,恐伤阳气。服之,不效。罗再思脉病对,莫非药陈腐而不效乎?再于市铺选尝气味厚者,再煎服之,其病减半,再服而愈。(《名医类案1957:146)

   按语:第以中气素亏,又误用泻剂,“痛伤脾胃”,后天乏源,无阳以宣其气,更无阴以养其心,此脉结代,心动悸所由来也。方用人参、大枣之甘,以补不足之气;桂枝、生姜之辛,以行不及之阳;麻、胶、麦、地之润,已养己亏之阴‘尤重在炙草一味,主持胃气以资心脉之本源。方得补土生火,滋阴复脉之功,切中本案,力宏效卓。

   二、脉结代

   谢映庐医案:吴某某,20岁。咳嗽多痰.微有寒热,缠绵数月,形体日赢,举动气促、似疟非疟,似损非损。温凉补散杂投,渐至潮热,时忽畏寒,咳嗽食少,卧难熟睡。因见形神衰夺,知为内损,脉得缓中一止,直以结代之脉而取法焉。此阳衰阴凝之象,营卫虚弱之证。谛思结代之脉,仲景原有复脉汤法,方中地黄、阿胶、麦冬正滋肾之阴以保全;人参、桂枝、大枣、生姜、清酒,正益心之阳以复脉。用以治之,数月沉疴,一月而愈。(《谢映庐医案》1962:57)

   按语:久病痰嗽,耗气伤阴;又温凉杂投,夺气衰形。痛疾不去.又加新恙,渐成虚劳。潮热、畏寒、少寐、痰嗽、脉象结代,诸症迭现,此心之阴阳两虚之候。惟宜炙甘草汤滋阴和阳,以复脉气。世人惟知仲景为治伤寒之祖,抑知更为治虚劳之祖乎?

   三、胸痹

   雷样发医案:韩某某,男,46岁,农民,1983年4月8日就诊。主诉:胸前区闷痛、气短乏力已3月余。症见面色不华,精神疲乏,胸闷作痛,虚烦多汗,心悸失眠,舌淡红,脉结代(期前收缩)。据证分析:患者致富心切,除务农外,又兼养鱼、酿酒等业,操劳过度,气血虚损而致胸痹,治宜益气通阳,补血养阴,方用炙甘草汤。

   处方:党参30g,大枣15g,炙甘草10g,生地黄g、麦冬g、阿胶各20g、生姜、桂枝各5g,火麻仁6g,3剂,日1剂。取38度白酒40m1与水同煎,阿胶样化。

   6日后复诊,精神尚好,心胸舒展,脉无结代,拟红参30g,分3次用冰糖与水炖服,随访末复发。(新中医19932(5>;45)

   按语:脉证合参,本案为气血两虚之胸痹,治用炙甘草汤益气养血而通脉。方中以炙甘草、党参、麦冬、大枣为君,生地、阿胶为臣。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是取炙甘草汤复脉之功矣。

   四、视惑(青光限、中心视网膜炎)

   姚芳蔚医案;张某某,女,57岁,1953年9月9日初诊。早岁右眼病青盲失明,近年左眼亦感昏蒙,视物如在云雾,眼前茧星满目,时而白光发如电闪,红光发如火焰,红白相衬,飞舞眩惑,因致头目眩晕.睛痛眉骨酸楚,心烦不安。病名神光自现,阳光越散,亦青盲之象也。脉象沉细,舌中光绎,责之阴精亏损,虚阳上浮,心神不宁,孤阳飞越,故而光发乱散,不得内敛。治宜补阴益血,宁神潜阳。处炙甘草汤加龙骨、牡蛎。数服之,病情大见好转,红、白二光几乎消失。但云雾尚见,当再予补益收功,服原方。(广东中医U63;<6);28)

   按语:《灵枢·大惑论》云:“目者,心之使也”,言目睛得心血灌注以养。故心血不足,心气亏耗,目失所滋,而病视惑,以炙甘草汤补益心之气血,目得濡灌而愈。

   五、失明

   姚芳蔚医案:沈某某,女,47岁,1957年lo月22日初诊。左眼突然失明,一月于兹。当初先见黑丝垂下,以后逐渐加多,最近一片漆黑,卒物不清,眼酸痛干涩,头亦晕眩,证类目衄,舌淡脉细。良由血淤睛中,光华无法发越。治宜滋阴养血,佐以固涩。方用炙甘草汤去桂姜加黄芩、地榆。仅服5剂,疼痛缓解,目视亦见。改用杞菊地黄九加黄芩、阿胶、地榆治之,视物渐清晰,后以一甲复脉汤巩固之。(广东中医1963;(6>:29)

   按语:本案失明由目之血络不固,血溢络外,被于睛中所致。盖目之血络,由心所主,心阴不足,虚火上炎,扰于血络,可致目衄。当以温养心之阴血为主,佐以固涩。用炙甘草场去桂、姜之温,则专事滋补;加黄芩、地榆,以增清热凉血化淤之功。

   六、目干(干燥综合征)

   刘莹医案:李某,女,55岁,家属。素有眼干、口干、阴部干燥,畏光等症状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双手关节变形,西医诊断“干燥综合征”。对此病尚无有效疗法。此患者眼睑结膜充血,睑缘红肿。泪液分泌试验;零。角膜荧光素染色:角膜上皮点状剥脱。病人有心悸、失眠,十分痛苦,频频滴用人工泪液,服用各种汤药及中成药疗效不佳。病人舌淡红少苔,脉细弱,始以养阴清热方治疗无效,偶得启示用炙甘草汤,眼部症状及粘膜干燥减轻,心悸、失眠减轻,现继续服药,观察疗效,以便进一步研究。(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2;(4):33)

   按语: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心之精气不足,同样会致目疾。炙甘草汤用于眼科的指征是:(1)证状:外障见红肿痛,羞明流泪,病势缓,病程长;内障见视物模糊,酸楚疼痛,不能久视。伴头晕目眩、乏力、心悸、畏寒、失眠多梦;(2)舌象:舌淡苔白而润,或淡红少苔,或光绛无苔;(3)脉象:沉细、沉迟、细弱或结代。

   七、大汗

   蒋序学医案:陈某,女55岁。平日身体素虚,外出后夜里忽大汗不止,面苍,手足不温,心跳气短,精神萎靡,小便清长,夜难入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脉症台参,此乃阳气虚极,,不能温养心阳,致汗出、心跳不安;阳损及阴,心失所儒,故夜难入寐、给予温阳固卫、滋阴益气为治.

   处方:炙甘草20g,桂枝log,制附子l0g,麦冬12g,阿胶l0g,火麻仁12g,生地黄15g,党参10g,大枣5枚,生姜3片,3剂。

   药后,汗出止,手足转温,但仍心悸不安。上方进退,继服5剂之后,心悸减轻,但体质较弱。嘱其常服补中益气丸及归脾九,气血双补而愈。 (福建中医药1992;<6>;42)

   按语:汗出于心,心阳不足,可致汗出。汗为心之液,大汗不止,复伤心阴,形成心之阴阳两虚之证,符合炙甘草汤证之病机,用之果效。

内蒙古中医药 中图分类 号:R765.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6—0979(2006)05—0046—01

炙 甘 草 汤 治 疗 鼻 鼽 1例

  王某,女,25岁,2002年 7月 2日就诊。一个月来鼻痒,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头痛、嗅觉尚好,饮食可,大便略干,小便正常,时有心慌心跳。曾用滴鼻 I1号加地塞米松或苯海拉明滴鼻,并口服霍胆丸、千柏鼻炎片、杞菊地黄丸、维生素 C及维生素 B1等药,服药后症状无好转,每日仍喷嚏频频,清涕不止。局部所见:双下鼻甲轻度水肿,左侧鼻腔黏膜苍白,双鼻底有清水样分泌物。舌质正(注:原资料上为‘正’),苔薄白,脉细。脉症合参,诊为鼻鼽。证系心之气血不足,以致营卫不和。治宜益气养血、调和营卫之法。处方:炙甘草 10g、党参 10g、生姜 3片、桂枝3g、麦冬 10g、牛地 10g、麻仁 10g、阿胶 10g(捣碎冲服)、大枣 3枚、服 6剂。局部用 0.5%的麻黄素滴鼻,每日3

次,治疗 1周后,症状完全消失,鼻已通气,头已不痛,双侧鼻黏膜正常。未再用药,已告临床治愈。

按:鼻鼽又称鼽鼻、鼽水等。本病与西医所称的过敏性鼻炎颇相近似。其病因多认为是由于肺气虚,卫表不固,营卫不调,卫外功能下降而引起;或因脾气虚影响肺气亦虚;也 有因肾气虚所引起肺气不足的。在治疗上多以调和营卫、补气固表之法。桂枝汤加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加玉屏风散等都是治疗本病的常用方剂。但本例虽经服用调和营卫、补气固表之方,仍不能奏效,究其因,一般症状都属肺气虚,惟有心慌心跳不同其它 ,脉见于细,细脉乃为气血虚弱之象,故考虑为心气不足,心血虚弱而致肺气虚。因心血与肺气相互依存,若心血不足,则肺气的功能也受其影响;心气不足,血脉运行不畅,也会使肺的宣降功能失调。两者皆可导致卫不和,卫表不固,故心之气血虚弱,也是引起营卫不和的原因之一。炙甘草汤出 自《伤寒论》。方中炙甘草、党参、大枣补益心气;生地、麦门冬、麻仁、阿胶滋阴补血;桂枝、生姜通阳而和营卫。放本方共奏益气补血,滋阴温阳之功。鼻鼽虽属营卫不和而引起,但造成营卫不和的原因较多,因此,对本病须辨证施治。方能收到满意效果。

炙甘草汤治疗老年性疾病的举隅  陕西 中医 2003年第 24卷第 4期

1  老 年 性 皮 肤 瘙痒 证

  刘 某 ,女 ,62岁 。 2002年 1月 25日初诊 。患者主诉全身皮肤瘙痒 2年 。患者每晚脱衣时全身搔痒 ,待卧床 2h左右症状缓解 ,方可入睡 。近半年来 ,上述症状逐渐加重 , 曾经注射葡萄糖酸钙、地塞米松及内服各种西药无效,现皮肤搔痒夜晚尤甚,难 以入睡。睡前必用热毛巾擦浴后症状稍见缓解 。股内侧、胸背皮肤粗

涩脱屑欠光泽 ,伴有形瘦气短 ,口干虚烦 ,潮热便干等症状 ,舌质红、少津无苔 ,脉虚数 ,辨证属气阴两亏 ,津液不足,皮肤失养,风邪内侵 ,治疗以滋 阴益气治其本,少佐风药治其标 ,方选炙甘草汤加减 。炙甘草 、党参 、桂枝 、阿胶 、麦 门冬、麻仁 、防风各 lOg,生地 30g.大枣 5枚 ,蝉衣 6g。4剂 ,每 日 1剂 ,水煎服 ,早晚各 1次 。2月 2日二诊,自述服药2d后夜能入睡 ,搔痒感明显减轻 ,唯觉身上似蚁行样 ,仍予前方 5剂 ,症状消失,后给予六味地黄丸及补中益气丸间服善后,4个月后追访无复发。

  按 :本病是老年人常见病 ,多数病人症状较轻 ,皮肤搔痒以夜晚为甚 ,皮肤干燥 ,粗涩脱屑,无明显斑丘疹,这于其他疾病引起皮肤瘙痒不同。本病是内因气阴两虚为主 ,外因风邪入侵为次,固治拟滋阴益气为主,选用炙甘草汤疗效显著。


2 更年期综合征

  郝 某 ,女性 ,55岁 ,干部 。 于 2001年 12月 30日初 诊 ,患者主诉 烦躁潮热 ,

头晕心悸 ,多汗乏力半年余 。近半年患者无 明显诱因而出现易怒 ,乍寒乍热 ,时而汗 出、头晕健忘 ,症状逐渐加重 。近期感睡眠欠佳,面颈轰然火升 ,伴气短 ,乏力 ,腰酸 心悸 ,便干等症 状 ,舌质淡红、少津 ,脉细弱而数 ,证属气阴两虚 ,虚阳浮动 ,治以滋阴彻热 ,益气为主 ,方用炙甘草汤加减 。生地、熟地各 20g,阿胶、麦冬 、党参、麻仁、炙 甘草各 lOg,浮小麦、枣仁各 30g,黄连 8g。上方服 6剂后症状明

显缓解 ,后 以炙甘草汤为 主,随症加减 ,调理半 月后症状消失 。

  按 :更年期综合征是 指生理上一个特定转变时期出现 的症侯群 ,以妇女多见 。症状多见于闭经前后 ,是 因天癸将竭 ,冲任亏虚,精血衰少所致 。初以阴虚火 旺为主 ,久则气 阴俱伤 ,本例患者是气阴两虚症状均见 而选 用炙甘草汤调理 ,症状明显改善。


3 老年性阴道瘙痒症

   王某 ,女 ,60岁 。于2001年 10月 20日初诊 。患者主诉阴道瘙痒 3月余 。患者 3月来无明显诱因而出现阴道及外阴瘙痒 ,小腹及 阴道有灼热感 ,白带量极少 ,同房时阴道疼痛剧烈 ,现以不能同房 。伴有口舌干燥 ,心烦易怒,心悸失眠,气短乏力 ,腰膝酸软 ,大便偏 干, 曾用 洁尔 阴外洗并用双唑泰泡腾片治疗 ,疗效欠佳 ,舌质红、苔少乏 津 ,脉细数,证属阴虚津伤为主,兼有气虚,而致阴道失其润养。治拟滋阴润燥,

益气生津法 ,方选炙甘草汤加减 。炙甘草、生地、阿胶、麻仁 各 lOg,熟 地、麦冬 、地 骨皮 各 20g,党参15g,大枣 5枚。6剂 ,每 日 1剂 ,水煎服 ,早晚各 1次 。服后症状缓解 ,再服 lOd后症状消失 。

  按:本例患者阴虚津乏,阴道失其润养,而引起阴道瘙痒 ,这于青中年妇女因外来因素 ,如细菌、滴虫、霉菌 、淋菌而致生殖器炎症有别。治之以滋阴润燥、益气生 津为主,笔者采用炙甘草汤治疗 ,而达到药证合拍 ,遂获良效之目的。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  2006年第 21卷第 8期


眩晕 胸痹心痛(高血压病并冠心病心绞痛)

  患者某 ,女,74岁,2004年 3月 30日初诊。 自诉高血压病 1O年余,冠心病心绞痛数年。多年服降压药。近几年阵发性心前区憋痛(持续2-3h),连及后背,头晕时甚,少寐,大便 日 1次,稍稀,舌紫,脉弦而按之少力。彩超示 :冠 心病 。 BP:24/13.3kPa(180/100mmHg)。拟炙甘草汤加减 : 炙甘草 12g,党参 15g,桂枝 10g,麦冬 30g。生地黄40g,炒枣仁 20g,桑寄生 30g,丹参 10g,川芎5g,瓜蒌 15g,生姜 15g,大枣 6枚 ,黄酒 100m1入煎。1O剂,水煎服。笔者 2005年4月 1日回乡时 , 患者诊 :诉服上方 1O剂后 ,诸症明显减轻,一年来 一 直 未 复 发。复查 BP:18.7/10.7kPa(140/80mmHg)。近日时感心前区隐隐作痛,时发时止。 脉弦虚,舌暗苔薄白腻 ,上方加薤白 10g,服 7剂。一周后电话随访病情缓解。

  按:年高久病者 ,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此例患者病程较 长,就诊以阵发性心前区闷痛为主,即 “汗出而闷”之症 ;虚阳上亢,故头晕时甚;心阴不足 ,心神失养,故少寐;心阳虚无力推动血行故舌紫 ;脉弦而按之少力提示以本虚为主。所以辨证为心阴阳两虚兼夹瘀血阻滞,以炙甘草汤加减治之。于原方去火麻仁 ,加瓜蒌以宽胸散结 ,炒枣仁以养血安神,丹参、川芎以养血活血。由于方证相对, 加减得法,故不但心病显效,而且血压亦下降至正常水平。



虚劳病(冠心病心绞痛)   患者某 ,男 ,8O岁,2005年 4月 5日初诊。冠心病 10余年。半个月前因家务事心情不畅,心病复发,胸骨后憋闷紧缩感,并短气不足以息,甚至有濒死感,每次持续 10rain左右,多在后半夜发作 ,纳呆食少。经乡村医生输液治疗后,病情无缓解。舌质偏暗红.苔薄黄腻,脉弦时结,两尺较弱。拟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 15g,党参 20g,桂枝 10g,生地黄 4Og,麦冬 30g,桑 寄生 30g,瓜 蒌 30g,薤 白10g,丹参 15g,甘松10g,生姜 10g,黄酒 100nd入煎。5剂,水煎服。4月 10日患者家属电话告知,服药 5剂后,仅白天发作一次,但很轻微。嘱守方继服 5剂。

  4月 15日电话告知,凌晨 5~6点时有发作 ,心胸发紧感,但较前明显减轻,口含速效救心丸很快缓解,纳可。改为桂枝甘草汤合生脉散:党参 30g,麦冬 30g,五味子 10g,桂枝 3Og,炙甘草15g,4剂 ,水煎服。4月 21日早 8时 电话随访 ,患者 自诉服上方 5剂后病情稳定,今晨发作 1次,但较轻微,口含急救药后很快缓解 。但服上方后 ,时感胃脘痞 闷,守上方合橘枳姜汤。5月 10日患者电话致谢,告知诸症悉除,惟觉少力。嘱其饮食调养,精神内守。

  按 :此例患者年事已高,病程较长,久成虚劳, 故为“虚劳不足”。其发病特点为典型的心绞痛发作。阴血虚不能敛阳故脉弦,不能充盈血脉故时结 ,两尺偏弱是肾虚的表现;阴血虚兼夹瘀血 、痰浊则舌质偏暗红,苔薄黄腻。方用炙甘草汤加减,去阿胶、麻仁,加瓜萎宽胸开结化 痰,薤白通阳散结,丹参养血活血,甘松既善治脉结又能健胃。诸药合用共奏养心阴,温心阳,活血化痰之功,故初诊服药后即取得疗效但因为患者年老,病程较长,故其病情缓解较慢,或时有反复,则在所难免。经随证(症)变法处方,坚持服药,终归病情稳定。



心悸(高血压病 室性早搏)   患者某,女 ,63岁,2005年 4月 17日初诊。自诉 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于某医院心电图 检查示 :室性早搏 ,心肌缺血。高血压病史多年。当即住院,并给予慢心律、依那普利、丹参滴丸等药口服,硝酸甘油静脉滴注治疗。3日后,因出现背部及颈部疼痛而停用硝酸甘油。以后一直服用慢心律,间断服用降压药。近因停服慢心律而心悸突发,于某医院住院 12日,一个月前出院。住院期间,血 压 24~26.7/10.7~12kPa(180~200/80~90nunHg)。现一直服用慢心律及降压药各每日3 次,上午血压可,下午及夜间血压高 ,并频发室性早搏,伴有头晕,心前区闷痛等,大便溏,日3~ 4次。舌质紫暗,苔中尖部薄白而根部薄黄腻,脉弦滑时结 ,按之少力。拟炙 甘草 汤加减 :炙甘草 15g,桂枝 10g,党参 20g,生姜 10g,生地黄 30g, 麦冬 30g,大 枣 1O枚 ,火 麻 仁 10g,桑 寄 生 30g, 赤白芍各 10g,滑石 15g,黄酒 100ml入 煎。7剂 , 水煎服 。

  二诊 :2005年 4月 24日上午。 自诉服 4月17 日方过程中,降压药减半,慢心律由4片/次减为2片/次。心悸、心前区闷痛明显缓解 ,头晕亦明显减轻。舌质偏暗,苔前部薄腻根部薄黄腻,脉结已减。血压 16/10kPa(120/75mmHg)(今晨未服降压药,每日中午服降压药 1次)。上方继服 7剂。嘱停服降压药。

  三诊:2005年 4月 30日。服 4月 24日方过程 中,心脏症状未作 ,西药全部停用,血压17.3/10.7kPa(130/80mmHg)。再 服 上 方 7剂。

  四诊 :2005年 5月 8日。服 4月 30日方4剂 ,由于亲人团聚而休息欠佳,出现夜间、餐后心悸 ,频发早搏 ,15次/分,服用慢心律无效 。 自测血压 21.3 ~22.7/10.7kPa(160~170/80mmHg),余 3剂未服。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偏弦偶有问歇。刻下血压 18.7/10.7kPa(140/80mmHg)。上方加黄连5g再服3剂。五诊:2005年 5月 12日。服 5月 8日方所剩 3剂后,夜间与餐后心悸、胸闷很少发作,大便已正常,日 1~2次。守方间 日一剂,巩固治疗。

  按 :此例患者表现为“闷”与“脉结 、心悸”,病机为心阴不足,心阳偏亢而兼夹瘀血与下焦湿热。 治以炙甘草汤去阿胶之滋腻,减少生地黄用量 ,增加大枣用量 ,是从便溏着眼,加赤芍以活血凉血 ,白芍柔肝敛阴和营,滑石利下焦之湿热。四诊少加黄连清心火(现代研究证实黄连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如此标本兼治,诸症基本缓解。

<中国临床医生>2006年 第34卷 第8期 ·名 老 中 医 临 床 荟萃 · 汤一新主任医师运用炙甘草汤临床经验 


验案 1:李某某,女,70岁,反复心悸、心跳间歇5年,多次因病重住院,西药治疗当初有效,但疗效日减,半年来很难见效。患者心悸不安,焦虑甚重, 于 2003年 4月 6日来诊。症见:心悸心慌,胸闷,头昏,气短乏力,腿膝酸软,睡眠不佳,舌暗红苔薄白,脉结沉细数。西医诊断:冠心病,频繁性早搏二联律。证属心阴阳两虚,心失所养,治以益气养血,滋阴复脉。方用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25g,生地45g,大枣45g,红参10g,桂枝6g,阿胶 10g(烊化), 麦冬 15g,麻仁 10g,丹参 15g,生姜 3片,醪糟酒为引。水煎温服。药进 5剂,诸症悉减,脉转微数,继以上方加减治疗月余而愈,随访2年来未见复发,身体健康。

  按语:患者反复心悸5年并日趋加重,以心悸动不安和脉结代并见为症状特点,心阳不振,心血不足为其主要病机.证属阴阳两虚,心失所养,故以炙甘草汤益气养血,滋阴复脉治之。病久多瘀,又舌见暗红,乃加丹参促进活血之力。药证相合,疗效显捷。



验案2:张某,女,8O岁,2003年5月初诊。高血压病史 15年,常交替服用若干降压药。近期血压时有升高,波动于 180~150/105~85mmHg之间,伴见心悸心慌,面色少华,耳鸣力乏,头晕腰酸。服西药后症状改善不明显。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结而细数,一息五至。心电图诊断:室性早搏。西医诊断:高血压、心律失常。中医辨证:阴阳两虚,正气亏损,心失所养。治以养心复脉。方用炙甘草汤加龙骨30 g,莲子芯 10 g,五味子6 g。每 日1剂,水煎温服。5剂后症状缓解减,继服 5剂,精神好转,结脉消失,后继续守方调治而安。其后较少发病。2005年以82岁高龄只身境外旅游亦安然无恙。

  按语:本例虽血压甚高,但“心动悸,脉结代”伴一派虚象。虚则补之,获效满意。可知坚持辨证论治,参考而不囿于西医病名之羁绊,乃是提高中医临床治疗永恒的课题。

江淑安 北京聚医杰医药科学研究院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方出自《伤寒论》,主治心阴心阳两虚所致的“脉结代,心动悸”。临床上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心房颤动,传导阻滞等引起的“脉结代,心动悸”证有较好疗效,笔者常用之。但亦闻及反映本方运用效果不好者,分析起来,在运用时除辨证要准确外,方剂的用量、煎服法、配伍等正确与否,对于保证疗效关系甚大。

处方药量要大

处方药物完全相同,由于各味药物用量大小不同,临床收效亦不同。炙甘草汤亦然。

现在临床使用炙甘草汤的剂量和方剂学介绍的用量多是:炙甘草12克,生姜6克,人参(或党参)6克,生地30克,桂枝10克,阿胶10克,麦冬10克,火麻仁10克,大枣10枚。这些用量多偏小,临床往往难以奏效,或奏效缓慢难现。究竟用多大剂量合适,笔者认为必须遵照《伤寒论》的用量使用。

《伤寒论》的原剂量是炙甘草四两,生姜三两,人参二两,生地一斤,桂枝三两,麦冬半斤,阿胶二两,麻仁半升,大枣30枚。合现在的剂量应是多少呢?湖北中医药大学学者认为《伤寒论》中汉代的一两折今为8克,一升折今为60~80毫克或18~30克;中国中医科学院学者认为《伤寒论》中汉代的一两折今为13.92克,一升折今为198毫克;上海中医药大学柯雪帆等对前述几种折合法进行讨论分析后,根据对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东汉“光和大司农铜权”和现藏南京博物馆东汉“永平大司农铜合”等衡器、量器的考证,得出《伤寒论》中汉代的一两折今为15.625克,一升折今为200毫升。这些折合法谁是谁非,暂未定论,以笔者临床运用炙甘草汤处方用量大而效果好和柯雪帆折合法折算《伤寒论》中炙甘草汤的药物用量与自己处方用量相近的情况,认为目前运用《伤寒论》中的方剂用量应以柯雪帆的折合法为妥。

笔者用炙甘草汤的用量是:炙甘草60克,生姜45克,党参30克,生地60克,桂枝30克,阿胶30克,麦冬45克,火麻仁30克,大枣30枚。柯雪帆折合算法炙甘草汤的用量应是:炙甘草62克,生姜47克,人参31克,生地250克,桂枝47克,阿胶31克,麦冬125克,火麻仁60克,大枣30枚。二者用量比较接近。

两年前笔者曾治一陈姓“心动悸,脉结代”的病人,四诊后符合炙甘草汤证,遂按现行方剂学介绍的用量使用之。服20余剂却疗效不显著,细思之,辨证无误,用药无更,为何无效呢?百思不解之际,遍览期刊杂志以求启发,然偶在一篇治验启发之下,觉得用量过小,难以取胜于久病。遂增大用量(即上述介绍的笔者的用量),药下6剂,诸证皆平。后遇是炙甘草汤证服炙甘草汤效差者,每增大用量,显然效佳。增大用量的原因,一是可能存在剂量换算问题,过去的换算方法致使用量过小,须质疑;二是炙甘草汤证的病人多病程长久,气血虚弱,阴阳两亏,且多治疗服药较久,非轻剂所能中病。

甘润须与辛燥并用

仲景方剂的特点是配伍精专,每一味药物都有其用场,随便更易都会影响疗效。炙甘草汤中以炙甘草为主药,用以养脾胃补中气,益气血生化之源;以人参、生地、阿胶、麦冬、火麻仁滋阴补血;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以桂枝通心阳;清酒通络利脉。药物是甘润、辛燥并用,使滋阴而不致腻滞,通阳而不致伤阴,此其配伍之妙。

笔者体会方中如缺阿胶一味,则桂枝之辛燥难制,病人每易药后胸烦,必须减桂枝之量;或改用薤白以通阳;或以他药代阿胶,当推太子参为好。太子参性平柔润,能益气养阴,又能制桂枝之辛燥。曾治一男性病人,年五十,形体肥胖,血压正常。症见:心动悸,脉结代,甚时胸闭胸痛,伴自汗出,口干欲饮,头昏,四肢发凉,面色少华,睡眠多梦。处以炙甘草汤,因药房缺阿胶,遂减桂枝之量,并加用太子参30克,药后诸证减轻。后笔者出差,他医代诊,仍用炙甘草汤,但见其四肢发凉,遂加大了桂枝之用量,并未加用太子参和其他养阴之品,药后患者反映心胸烦躁较甚,口干亦增。待笔者差返重新接治后,仍改用前方(减桂枝量,加太子参),胸烦消失,诸证平息后出院。

不可忽视煎服法

炙甘草汤的煎服法,《伤寒论》中记载是:“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正确的煎服法对于保证疗效亦是十分重要的。笔者发现近人使用炙甘草汤多不讲究煎服法,恐是影响疗效的原因之一。

笔者用炙甘草汤的煎服法是:取水1500毫升,文火慢煎,至诸药快要煎好时,加入白酒20~40毫升或丹参酒20毫升,再共煎30分钟后取汁600毫升,分2~3次温服。酒如加入过早会随蒸汽全部挥发,达不到所需要求,故这一点必须注意。在病房曾接治一“心动悸,脉结代”病人,查阅前医所用炙甘草汤的辨证及处方均正确无误,就是效果不佳。在煎药室察访时,发现未依法煎剂,亦未加入白酒。遂示其依法煎剂,每剂药加入丹参酒20毫升,仍是前医处方,后效果显然不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