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财管:第14

 拾叁亿人 2016-09-13

第十四章产品成本计算


全部成本计算制度将生产制造过程的全部成本都计入产品成本

标准成本计算制度是计算产品的标准成本,并将其纳入财务会计的主要账簿体系的成本计算制度

变动成本计算制度是只将生产制造过程的变动成本计入产品成本,而将固定制造成本列为期间费用的成本计算制度;变动成本计算制度可以在需要时提供产品的全部制造成本,以便编制对外发布的财务报告

为了正确计算产品成本,要分清以下费用界限:(1)正确划分应记入产品成本和不应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界限,其中,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本分为正常的成本和非正常的成本,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成本分为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2)正确划分各会计期间成本的界限;(3)正确划分不同成本对象的费用界限;(4)正确划分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的界限。

传统的成本计算制度,以产量作为分配间接费用的基础,例如产品数量,或者与产品数量有密切关系的人工成本、人工工时等。这种成本计算制度往往会夸大高产量产品的成本,而缩小低产品产品的成本,并导致决策错误。

可计入存货的成本,是指在发生时先记为存货,在其出售时转为费用的成本。可计入存货的成本是按照因果关系原则确认为费用的;资本化成本是指先记录为资产,然后逐步分期转为费用的成本,是按照合理地和系统地分配原则确认为费用的;费用化成本是指在成本发生的当期就转为费用的成本,费用化成本在发生时立即确认为费用。

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在成本计算工作中是一个重要而又比较复杂的问题。企业应当根据在产品数量的多少、各月在产品数量变化的大小、各项费用比重的大小,以及定额管理基础的好坏等具体条件,选择既合理又简便的分配方法。

分批法的成本计算对象是产品的批别,分步法的成本计算对象是各种产品的生产步骤;

分批法又称为订单法的成本计算期与产品生产周期基本一致,产品成本的计算是与生产任务通知单的签发和生产任务的完成紧密配合的,因此产品成本计算是不定期的,而与核算报告期不一致,分步法的成本计算期一般是定期的;

无论是分批法,还是分步法,如果月末需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费用分配,采用的方法是相同的。

逐步结转分步法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费用,是指各步骤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该方法能提供各个生产步骤的半成品成本资料,为各步骤在产品的实物管理和资金管理提供资料,能够全面地反映各生产步骤的生产耗费水平,更好地满足各生产步骤成本管理的要求。

采用逐步分项结转分步法时,将各步骤所耗用的上一步骤半成品成本,按照成本项目分项转入各该步骤产品成本明细账的各个成本项目中。由此可知,采用分项结转法逐步结转半成品成本,可以直接、正确地提供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产品成本资料,因此,不需要进行成本还原。

逐步结转分步法优点:能提供各个生产步骤的半成品资料;为各生产步骤的在产品实物管理及资金管理提供资料;能够全面反映各生产步骤的生产耗费水平,更好地满足各生产步骤成本管理的要求。其缺点:成本结转工作量较大,各生产步骤的半成品成本如果采用逐步综合结转方法,还要进行成本还原,增加了核算的工作量。

逐步结转分步法与平行结转分步法相比,缺点有:成本结转工作量较大、成本计算不及时、有时还要进行成本还原,增加核算的工作量

采用平行结转分步法时,每一生产步骤的生产费用也要在其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由于在平行结转分步法下,不计算半成品成本,各步骤可以同时计算产品成本

平行结转分步法,能够直接提供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产成品成本资料,不必进行成本还原,因而能够简化和加速成本计算工作。但是不能全面地反映各个步骤的生产耗费水平(第一步骤除外)。

直接分配法的优点:各辅助生产费用只对外分配,计算工作简便。
直接分配法的缺点:当辅助生产车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量差异较大时,分配结果往往与实际不符。
交互分配法的优点:由于进行了辅助生产内部的交互分配,提高了分配结果的正确性。
交互分配法的缺点:由于各辅助生产费用要计算两个单位成本(费用分配率),进行了两次分配,因而增加了计算工作量。

(四)、某企业采用逐步结转分步法分三个步骤计算产品成本,三个步骤成本计算的资料经整理如下:


第一步骤半成品成本

第二步骤半成品成本

第三步骤半成品成本

半成品


70000 

77760

直接材料

40000



直接人工

16000

8000 

4000

制造费用

4000

3000

12000

成本合计

60000

81000

93760

1、要求:根据上述资料进行成本还原。

正确答案:成本还原计算表1

项         目

产量

还原分配率

半成品

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

制造费用

成本合计

还原前产成品成本



77760


4000

12000

93760

本月所产半成品成本



70000


8000

3000

81000

产成品成本中半成品还原


0.96

67200


7680

2880

77760

还原后产成品总成本

100


67200


11680

14880

93760

还原后产成品单位成本



672


116.80

148.8

937.60

成本还原计算表2

项         目

产量

还原分配率

半成品

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

制造费用

成本合计

还原前产成品成本



67200


11680

14880

93760

本月所产半成品成本




40000

16000

4000

60000

产成品成本中半成品还原


1.12


44800

17920

4480

67200

还原后产成品总成本

100



44800

29600

19360

93760

还原后产成品单位成本








(一)、某企业生产乙种产品,分三道工序连续加工,原材料于生产前一次投料,成本计算有关资料如下:
4月份完工乙产品800件,月末在产品210件,各工序在产品及有关定额:

所在工序

在产品数量(件)

原材料费用定额

工时定额

1

50

95

14

2

70

95

10

3

90

95

8

有关计划小时费用率为:燃料及动力每时0.50元,直接人工费用每时0.6元,制造费用每时0.70元。
已知月初在产品费用和本月生产费用资料为(合计):
原材料:143925元;燃料及动力:11920元;直接人工费用:8940元;制造费用:17880元。

1、计算月末在产品定额成本(按成本项目计算);


正确答案:原材料费用分配率=143925/(800×95+210×95)=143925/(76000+19950)=1.5
(1)月末在产品原材料定额成本=210×95=19950(元)
燃料及动力定额成本=4200×0.5=2100(元)
直接人工费用定额成本=4200×0.6=2520(元)
制造费用定额成本=4200×0.7=2940(元)
月末在产品定额成本=27510(元)

2、试按定额比例法分配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

燃料及动力分配率=11920/(800×32+4200)=11920/(25600+4200)=0.4(元/小时)
直接人工费用分配率=8940/(25600+4200)=0.3(元/小时)
制造费用分配率=17880/(25600+4200)=0.6(元/小时)
完工产品成本:
原材料成本=1.5×800×95=114000(元)
燃料及动力=0.4×800×32=10240(元)
直接人工费用=0.3×800×32=7680(元)
制造费用=0.6×800×32=15360(元)
合计:147280(元)
单位成本:184.1(元/件)
月末在产品:
原材料成本=1.5×19950=29925(元)
燃料及动力=0.4×4200=1680(元)
直接人工费用=0.3×4200=1260(元)
制造费用=0.6×4200=2520(元)
合计:35385元


第十五章  标准成本计算



现行标准成本指根据其适用期间应该发生的价格、效率和生产经营能力利用程度等预计的标准成本;现行标准成本可以成为评价实际成本的依据,也可以用来对成本计价

理想标准成本是指在最优的生产条件下,利用现有的规模和设备能够达到的最低成本;理想标准成本提出的要求太高,不宜作为考核的依据

正常标准成本是指在效率良好的条件下,根据下期一般应该发生的生产要素消耗量、预计价格和预计生产经营能力利用程度制定出来的标准成本;正常标准成本是要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一种标准,因而可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在制定正常标准成本时,把生产经营活动中一般难以避免的损耗和低效率等情况也计算在内,使之切合下期的实际情况,成为切实可行的控制标准。要达到这种标准不是没有困难,但它们是可能达到的。从具体数量上看,它应大于理想标准成本,但又小于历史平均水平,实施以后实际成本更大的可能是逆差而不是顺差,是要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一种标准。

基本标准成本是指一经制定,只要生产的基本条件无重大变化,就不予变动的一种标准成本。所谓生产的基本条件的重大变化是指产品的物理结构变化、重要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变化、生产技术和工艺的根本变化等。

由于市场供求变化导致的售价变化和生产经营能力利用程度的变化,由于工作方法改变而引起的效率变化等,不属于生产的基本条件变化,对此不需要修订基本标准成本。

由于基本标准成本不按各期实际修订,不宜用来直接评价工作效率和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采购部门未能按照标准价格进货的原因由许多,如供应厂家价格变动、未按经济采购批量进货、未能及时订货造成的紧急订货、采购时舍近求远使运费和途耗增加、不必要的快速运输方式、违反合同被罚款,承接紧急订货造成额外采购等;材料数量差异形成的具体原因有许多,如操作疏忽造成废品和废料增加、工人用料不精心、操作技术改进而节省材料、新工人上岗造成多用料、机器或工具不适用造成用料增加等,有时多用料并非生产部门的责任,如购入材料质量低劣等。

直接材料的价格标准,是预计下一年度实际需要支付的进料单位成本,包括发票价格、运费、检验和正常损耗等;

在成本差异分析中,数量差异的大小是由用量脱离标准的程度以及标准价格高低所决定;

固定制造费用的用量标准与变动制造费用相同,包括直接人工工时、机器工时、其他用量标准等,并且两者要保持一致,以便进行差异分析。

固定制造费用的价格标准是其每小时的标准分配率,它根据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总额和直接人工总工时来计算求得;

固定制造费用的能量差异,可以进一步分为闲置能量差异和效率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闲置能量差异是根据生产能量实际工时之差,乘以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计算求得的。

变动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是根据变动制造费用预算和直接人工总工时计算求得

变动制造费用的价格差异是指变动制造费用的实际小时分配率脱离标准,按实际工时计算的金额,反映耗费水平的高低,它是部门经理的责任,也就是由生产部门负责

变动制造费用的数量标准通常采用单位产品直接人工工时标准,有的企业采用机器工时或其他用量标准,;在变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不计入产品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制定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但是如果采用完全成本计算,固定制造费用要计入产品成本,还需要确定其标准成本。

(一)、A公司去年12月产量及部分制造费用资料如下:本月实际发生制造费用10000元,其中:固定制造费用4000元,变动制造费用6000元。实际生产工时为4200小时,本月生产能量为4000小时。制造费用预算为11000元,其中:固定制造费用4400元,变动制造费用6600元。
月初在产品60件,平均完工程度为40%,本月投产440件,月末在产品100件,平均完工程度为60%。本月完工400件。单件产品标准工时为8小时。
要求:

1、计算本月加工产品的约当产量;

正确答案:本月完成的约当产量:=100×60%+400-60×40%=436(件)

2、计算分析变动制造费用差异;

正确答案:变动制造费用的差异分析:
标准额=436×8×6600/4000=5755.2(元)
实际额=4200×6000/4200=6000(元)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4200-436×8)×6600/4000=1174.8(元)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4200×(6000/4200-6600/4000)=-930(元)

3、计算分析固定制造费用差异(三因素法)。

正确答案:固定制造费用的差异分析:
标准额=436×8×4400/4000=3836.8(元)
实际额=4200×4000/4200=4000(元)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4000-4400=-400(元)
固定制造费用闲置能量差异=(4000-4200)×4400/4000=-220(元)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4200-436×8)×4400/4000=783.2(元)

四、计算分析题2

(一)、A公司生产甲产品,本月实际产量600件,实际发生固定制造费用2500元,实际工时为1250小时;企业生产能量为650件(1300小时);每件产品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为4元/件,每件产品标准工时为2小时。
要求:

1、按照二因素分析法和三因素分析法分别计算固定制造费用的各项差异。

正确答案:根据题意可知,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4/2=2(元/小时)
(1)二因素分析法的计算结果为: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2500-1300×2=-100(元)
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1300×2-600×2×2=2600-2400=200(元)
(2)三因素分析法的计算结果为: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2500-1300×2=-100(元)
固定制造费用闲置能量差异=(1300-1250)×2=50×2=100(元)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1250-600×2)×2=50×2=100(元)



第十六章作业成本计算


使用追溯方式最能真实反映产品成本

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存在两个重要缺点:一是将固定成本分摊给不同产品,二是产量误导决策的成本信息。变动成本法是针对第一个缺点提出来的,作业成本法是针对第二个缺点提出来的

通过作业成本法对产品的盈利能力、客户的获利能力、企业经营中的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等进行分析,发挥更强大的管理作用。

(一)、(1)甲、乙两种产品去年1月份的有关成本资料如下表所示:单位:元

产品名称

产量(件)

直接材料单位产品成本

直接人工单位产品成本

100

50

40

200

80

30

(2)月初甲产品在产品制造费用(作业成本)为3600元,乙产品在产品制造费用(作业成本)为4600元;月末在产品数量,甲为40件,乙为60件,总体完工率均为50%;按照约当产量法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制造费用(作业成本),本月发生的制造费用(作业成本)总额为50000元,相关的作业有4个,有关资料如下表所示:

作业名称

成本动因

作业成本(元)

甲耗用作业量

乙耗用作业量

质量检验

检验次数

4000

5

15

订单处理

生产订单份数

4000

30

10

机器运行

机器小时数

40000

200

800

设备调整准备

调整准备次数

2000

6

4

要求:

1、用作业成本法计算甲、乙两种产品的单位成本;

您未做该题
正确答案:质量检验的成本动因分配率=4000/(5+15)=200(元/次)
订单处理的成本动因分配率=4000/(10+30)=100(元/份)
机器运行的成本动因分配率=40000/(200+800)=40(元/小时)
设备调整准备的成本动因分配率=2000/(6+4)=200(元/次)
甲产品分配的本月发生作业成本: 200×5+100×30+40×200+200×6=13200(元)
单位作业成本:(13200+3600)/(100+40×50%)=140(元/件)
单位成本:50+40+140=230(元/件)
乙产品分配的本月发生作业成本: 200×15+100×10+40×800+200×4=36800(元)
单位作业成本:(36800+4600)/(200+60×50%)=180(元/件)
单位成本:80+30+180=290(元/件)

2、以机器小时作为制造费用的分配标准,采用传统成本计算法计算甲、乙两种产品的单位成本;

正确答案:本月发生的制造费用分配率:50000/(200+800)=50(元/小时)
甲产品分配本月发生的制造费用:50×200=10000(元)
甲产品单位制造费用:(10000+3600)/(100+40×50%)=113.33(元/件)
甲产品单位成本:50+40+113.33=203.33(元/件)
乙产品分配本月发生的制造费用:50×800=40000(元)
乙产品单位制造费用:(40000+4600)/(200+60×50%)=193.91(元/件)
单位成本:80+30+193.91=303.91(元/件)

3、假设决策者计划让单位售价高于单位成本10元,根据第(2)问的结果确定甲和乙的销售单价,试分析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正确答案: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相比,作业成本法能够提供更加真实、准确的成本信息。因此,本题中甲产品的真实单位成本应该是230元,而决策者制定的单位售价为203.33+10=213.33(元),如果与传统的单位成本(203.33元)比较,好像是有利可图,结果实际上是在畅销的同时,每销售一件产品,就要亏损230-213.33=16.67(元),如果按照作业成本法计算,则会避免这个决策失误;对于乙产品而言,真实单位成本应该是290元,显然303.91+10=313.91(元)的定价偏高,会对销量产生负面影响,给企业造成损失。而如果按照作业成本法计算,把单位售价降低一些,则会避免这个损失的发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