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抄书、藏书 到著书

 老刘tdrhg 2016-09-13

从抄书、藏书 到著书

清初著名学者、文学家、藏书家朱彝尊,于康熙8年(1667年)秋,回嘉兴,葬生父朱茂曙及母唐氏于娄家桥。买宅于邻,宅西有竹,因以“竹垞”自号。康熙17年清廷首开博学鸿词科,征举名士。隔年三月,朱氏参加会试,与严绳孙、潘耒、李因笃四人以布衣入选。录取后,四人均授翰林院检讨,入史馆纂修《明史》。

从抄书、藏书 到著书

康熙23年元月,朱彝尊因入禁中抄录四方所进图书,为掌院院士牛钮所核,被降一级,谪官。朱氏没后悔,他在《曝书亭集·鹊华山人诗序》云:“予中年好抄书,通籍以后,见史馆所储、京师学士大夫所藏弃,必借录之。有小史能识四体书,日课其传写,坐是为院长所弹,去官而私心不悔也。”晚年辞官返家,还在所写《书椟铭》云:“夺侬七品官,写我万卷书。或默或语,孰智孰愚。”铭前有序:“予入史馆,以楷书手王纶自随,录四方经进书。纶善小辞,宜兴陈其年见而击节。供事翰苑,忌者潜请牛钮形之白简,遂罢予官。归田之后,家无恒产。聚书三十椟,老矣不能偏读也。”他嗜好藏书,至死不渝。勤于抄书,比透过金钱储书,更加难能可贵。

从抄书、藏书 到著书

康熙29年朱彝尊复职,补原官。两年后元月罢官,时年64岁,3月17日携眷出京。其间清初名画家王石谷,为得王士祯一诗为赠,特作长幅及册子八幅相遗。朱氏曾为题组诗,后收入《石渠宝笈三编》,题作《王翬江乡草堂图》,末有小注:“予将营小阁于竹垞之南,六峰者东西硖石、大小横山及殳、皮也,秀水朱彝尊。”萌生告老返乡之意。在家筑新屋落成,刻了朱文长方印云:“别业在小长庐之南、殳叟山之东,东西硖石、大小横山之北。”颇有情趣。

康熙35年夏,结曝书亭于竹垞、荷花池南,为游憩之所。有茭池、芋陂、桐堦、同心、兰砌、青桂、巖槐、鸭滩、落帆诸景。朱氏有《曝书亭偶然作》十首传世,今录其中三首,前两首以见其景,最末首以言其志:

垞南宜得翠筠看,上番移来近百竿。昨夜疾风吹拔木,老夫差喜竹平安。

蒲萄煎浓注酒瓶,酒阑荷叶香满汀。新凉枕箪不妨设,时有北风吹我亭。

缩版诛茅事偶然,修门见说此亭偏。须知庾信园虽小,诗赋江关独易传。

罢官返乡后,蒙康熙38、42、44、46年,康熙帝四次南巡,朱氏均往无锡迎驾,并于第三次,进《经义考》“易”、“书”两类,康熙帝称许“朱彝尊此书甚好,留在南书房,可速刻完进呈。”特赐“研经博物”匾额。第四次迎驾前,撰写《著书砚铭》(背锓写照):“北垞南,南垞北。中有曝书亭,空明无四壁。八万卷,家所储。鼠衔姜,獭祭鱼,壮而不学老著书。一泓端州石,晨夕心相予。审厥象,受子孙。千秋名,身后事。”以铭其心。盖读书、抄书、藏书、著书,乃其平生志业。

只是岁月不饶人,朱彝尊于康熙46年另有七律《曝书亭得孙学士致弥都下札》,知其垂垂老矣:

杖藜还藉短童扶,暇觅筠牀雀粪洿。典籍曝余翻散乱,田园归后转荒芜。病蔬几见连筒灌,薄酒生憎入市沽。差喜故人遥记忆,八行书肯报潜夫。

乙未秋,余得朱氏“木讷老人”款紫檀书镇,另一面刻“竹垞题于曝书亭北”。一般称为镇纸,日本称之为“文镇”,在挥洒书画时,用于压纸的工具。它分为两大类:

镇纸:挥毫时,用于压纸、帛。

书镇:在读书(包括卷轴)时,用于压翻开的书页。

根据需要,镇纸可以加长;与镇纸相比,书镇较短,但它们之间也没有严格的划分。此物成长方形,形似书柜平放,重量较轻。其上微凸,有两半圆形条状,适合老年人抓取,因此我归类为书镇。

书镇上所刻八分书,据故宫博物院藏朱氏《隶书临〈曹全碑〉》,末有跋云:“余九龄学八分书,先舍人授以《石台孝经》,几案墙壁涂写殆遍。及壮,睹汉隶,始大悔之,然不能变而古矣。康熙壬午,西陂先生出佳纸,索临《曹全碑》。老眼生花,旬日乃就,此犹桓宣武拟刘太尉,似处皆恨,矧并其形失之乎?先生慎毋示客,知能护故人之短也。”活到老,知不足,学到老。

抚摸书镇底部和周边磕碰的痕迹,欣喜朱氏勤于著书的精神,余藉此以自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