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食物养生,最广为流传的一点就是:要吃热食,不要吃冷食。 不能喝凉白开,要喝温开水; 刚从冰箱拿出来的酸奶太凉,等等再吃; 就连冬天吃水果,都要加热之后再吃。 很多人有困惑:这真的有科学道理么?一样的食物,仅仅凉热温度不同,就会对健康有那么大的影响?难不成是忽悠啊…… 堂主请来范老师,这次就来把冷吃热吃的问题说清楚。 没有耐心的小伙伴,可以直接看文末堂主给大家的 4 个建议。 - 1 - 冷饭不好消化, 但这不一定是坏事 食物温度对健康有没有影响,还得来看看科学研究怎么说。 2004 年发表在《Nutrition Research》的一项研究,征集了 9 个年轻健康男性志愿者,让他们每天吃同样多的马铃薯。 唯一的区别是: 一部分日子,吃的是热乎乎的马铃薯(中心温度 84 ℃) 另一部分日子,吃的是凉的马铃薯(中心温度 26 ℃) 测试的结果,却让人大吃一惊—— 吃热马铃薯后,餐后血糖上升速度显著高于吃凉马铃薯;而餐后血脂水平更让令人惊讶: 热马铃薯带来了显著上升,而凉马铃薯不仅未引起上升,甚至还有非常显著的下降! 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这是因为,淀粉类食物(比如米饭、土豆)的消化难度,与淀粉的糊化程度及老化程度有关,而这又受食物温度的影响很大。 温度不够,淀粉不能充分糊化,也就是「不熟」。而吃冷饭——熟了的饭一旦降温,淀粉分子就会重新聚拢,粘度下降、硬度上升,这就是所谓的「老化回生」。 淀粉回生之后,会产生更多的「抗性淀粉」,也就是不容易被人消化吸收的淀粉分子,它们和膳食纤维有点像,只有进了大肠才能被大肠微生物所发酵。 冷粽子不好消化,大家都懂 ▼ 已经有非常多的研究表明: 相比热米饭,经过冷藏的凉米饭消化速度较慢。 而且,除了淀粉类的食物,肉和蔬菜的消化也类似: 肉:牛羊肉的脂肪含饱和脂肪酸较多,放凉后再吃,脂肪呈现固态,消化速度也会降低。 蔬菜:生的蔬菜细胞壁未被破坏,消化吸收率较低。烹调加热之后,细胞壁软化,类胡萝卜素利用率明显上升。 这样来看,冷饭冷食真的不好消化,但堂主想要说的是,这并非一定是件坏事。 对于消化太好,身体又肥胖,还有三高的人,吃一些放凉的食物和消化较慢的生蔬菜,可以帮助延缓餐后血糖和血脂的上升,还能改善肠道菌群,有益健康。 日本的肥胖率较低, 可能和他们常吃冷饭团、寿司有关 ▼ - 2 - 这些人,真的不要吃冷食 但是,还有一个事实不容忽视: 温热的食物有利于促进胃部的血液循环,而冰冷的食物,则会暂时性地使胃部血管收缩,影响消化液的分泌和胃肠蠕动。 对于那些消化能力差、身体瘦弱的人来说,本身消化液的分泌就不足,再用冰冷的食物来冰镇自己的胃,可就是雪上加霜了。 所以,这些人就不要贪凉吃冷食了。 - 3 - 古人的经验, 不一定适用于现代 堂主,古人说「忌吃生冷」流传了几千年,怎么有些人吃冷食还会有益健康呢? 我们一定要理解,古人的各种养生提示,几乎都是在古代营养不良、体力劳累、环境温度变化大的情况下,总结出来的。 古代没有空调,也没有暖气,绝大多数老百姓过的是冬天瑟瑟发抖,夏天暴晒流汗的生活。一旦愿意花钱让医生看病,往往都是身体非常虚弱的重病状态,自然要注意食物温度对消化吸收的影响。 而且,古代没有冰箱,也没有食品卫生的检验。食物刚做好的时候,卫生程度最可靠,而一旦在室温下放久了,微生物繁殖,就有食物中毒的风险。 所以,在古代,提倡食物趁热吃,也是一个保证食品安全的好建议。 - 4 - 冷吃还是热吃? 这里有 4 个建议 1. 如果身体健康,消化功能良好,则无需过分在意食物的温度,只要不冰牙就好。 三高患者不妨吃点生蔬菜,糖尿病患者可以把主食凉到室温再吃,对提升饱腹感,降低餐后的血糖血脂反应,可能有帮助。 偶尔吃点冰淇淋之类的冷饮,也没问题 ▼ 2. 如果消化不好、有胃肠疾病,或是身体虚弱、术后疾病恢复期的人,建议吃温热的食物。 消化功能减弱的老年人,也需要注意食物的温度。 3. 别把食物在室温下放太久。 即使在秋天,白天的气温仍不低,微生物繁殖速度快,食物很容易变质。 如果在室温下把食物放凉,到两三个小时之后再吃,很可能细菌已经超标。放在冰箱里的剩饭剩菜,吃之前也要再次热透,不要因为懒和贪凉直接吃。 4. 任何人都不建议吃滚烫的食物。 热腾腾的可口饭菜,也要等到不烫嘴的时候再吃。 否则,我们嘴里、食道和胃的黏膜,可就像那些烤肉一样,会被烫熟变性,还有致癌风险。这可不是吓唬你,最近 WHO 提示,温度过高(超过 65 ℃)的热饮会增加食道癌的风险。靠吃冷饭减肥,毕竟受罪。 想要吃得舒服,健康减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