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沪者也】拜月、过桥、香斗……老底子上海人这样过中秋

 天童老僧 2016-09-14

中秋临近,据说目前沪上要买热门品牌的鲜肉月饼已经动辄要排队四小时以上了。实惠过生活的上海人,在满足口福上不遗余力,这历史文化也源远流长。据1924年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的《上海轶事大观》,那时上海人过中秋,“今则已不拘何物,第相尚以奢,甚或投赠十余品,所值千百金,而点缀节序之物则一无所有。送礼仆役之负挟于途中着,除威士忌、白兰地、板鸭、火腿而外,月饼、果品殆不见其百一焉。”

中秋节要吃月饼, “中秋赏月竞开筵,月饼堆盘月样圆。”(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上海五方杂处,本地糕点业是各地帮式多、名店特色多和花色品种多,市场上三个帮派三足鼎立:广式、苏式、上海高桥

广式月饼体积大、卖相好、馅芯重、品种多;合乎上海人讲实惠的做派。广式月饼中,头牌是杏花楼、新雅、冠生圆和利男居。苏式月饼里,称雄的有老大房、西区老大房及王仁和。至于上海土生土长的高桥月饼,现做现卖的鲜肉月饼是最受欢迎的;而清朝嘉庆年间出版的《淞南乐府》中,提到有这么一款高桥月饼:“月饼饱装桃肉馅”。看来,这个素月饼是失传了。

上海码头大,还有宁式、京式和西式月饼,我在香港有一个亲戚,就爱源诚的潮式月饼。到了中秋,就要买点源诚的老公饼和老婆饼捎过去。我看潮式与苏式差不多,就是更油乎乎些。可京剧泰斗梅兰芳给店题词“茶食泰斗”,看来是大师懂得它的好。

小时侯,吃月饼不认牌子只看内容。比较喜欢吃广式的豆沙月饼,后来又加了莲蓉;而不爱吃百果、火腿、椒盐一类。换种讲法是吃软不吃硬,因为豆沙类属软心月饼,百果一族则划入硬性月饼。喜欢的理由很简单,它馅单一,味纯正;另一个因素,就是见到百果类月饼里,总有几小坨亮晃晃的猪油,叫人捺能吃得下去。我不是素食主义者,怕的是血脂高。

小时候住茂名南路时,到淮海中路瑞金二路口的高桥食品厂不远。走过去,排着队,看师傅边做边卖,鲜肉月饼像做生煎一般新鲜出炉。感觉和味道一样好。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广东月饼入上海。一铁盒装四只,共约750克,价格是沪产十赔以上;当时在食品二店,两天的销售额就达4万。它受上海人青睐的原因:一是质量好,用粉用料用油都很讲究,且保质期长。二是工艺好,皮薄馅细,光亮可人。三是包装好,用上海少有的铁盒,里面还有塑料小盒;月饼装在真空塑料袋里,配以塑料刀叉。

接着,香港月饼也进入内陆;月饼都是广式。不但进商店,另有境外开单、境内提货。香港亲戚寄来月饼提货单,可到东方商厦等处领取香港的美心、荣华等月饼。港产月饼的味道,比广东的还要好。

这些年,农历八月里去福州路;从东来的只要过了山东路,从西来的只要一迈浙江路;就碰到三三两两的“黄牛”,向您兜售杏花楼的月饼票。听老法师讲,建于1856年的杏花楼,本来只做粤菜不做月饼的。到了1929年的中秋节才推出月饼,卖了三年就后来居上,领先于老牌的锦芳和冠生圆。成功的秘诀有两条:一是虚心听取意见,产品投放前请老顾客们试吃。二是重材质,精益求精;如,储存两年的玫瑰花做金腿月饼比一年的好,那就不用一年的。

上海人过中秋节的吃食,也离不开鸭子也芋艿。有文记载:“食熟藕(藕孔塞糯米,煮熟)、菱、毛豆荚、芋艿、圆子、塌饼……食苏式月饼”。对其中的吃芋艿毛豆是有说法的,“农历八月十五,俗称‘八月半’,又为芋艿生日、毛豆生日。”(《上海县志:第三十篇 社会·习俗》)叫人奇怪的是,为它庆生居然是要吃了它?还另有释义,说中秋节的主题是团圆;一个毛豆荚里,有几粒豆共住是表现团结;芋艿是子芋围绕母芋,象征团圆。

毛豆和芋艿,本地有种植。据清同治年间的《上海县志》记载:“黄豆早者有南京黄、六月黄;晚者有随汉黄、水白豆、白香圆等品种。嫩时连荚作蔬,俗名毛豆”。到上世纪70年代,市郊还种有三月黄、落霜青和慈菇青等。真是“紫香绿玉豆多名,壳黑皮青满贮罂。六月黄兼牛踏扁,最宜嫩荚作蔬烹。”(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其中,豆大紫扁的“牛踏扁”最适宜煮了吃。至于芋艿,则以“红梗芋艿”为好。中秋时,往往是把毛豆和芋艿同锅共煮。

“芋魁大豆瓣香烧,玩月相邀夜漏分。走过三桥风露重,凉痕怕涴藉丝裙。”(周兆鱼:《潜溪杂咏》)时至今日,竹枝词里描述上海人过中秋的风俗画,除“芋魁大豆瓣香烧”,其他都已消失。如词里提到的“玩月”和“过三桥”,还有没提到的“拜月”、“香斗”等。

先说香斗,香斗即斗香。由纸扎店制作,形四方且上大下小如斗,大的边长约二尺多。据《上海县志》:“彩纸、金箔糊制成斗状,饰以纸扎龙门魁星、彩旗,称‘香斗’。”《清嘉录》说,“香肆,以线香作斗,纳香作斗,纳香屑于中,僧俗咸买之,焚于月下,谓之烧斗香。尤崧镇斗诗香诗:拈将香线匀兼细,长短编成斗样同;祇合灵檀和木屑,岂宜旨酒荐琼宫,佳人撤帐腰频折,处士占星柄自空,吴俗中秋传韵事,满庭馥杜桂正临风。”(《卷八·烧斗香》)

它是中秋时节,上海和江南一个最热闹的活动。烧香斗场面壮观,“中秋香斗烛三天”(杨光辅:《淞南乐府》),“礼斗香还烧大斗,南园向最盛香烟。”(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上海县城内外许多桥堍,设有大型香斗。

至于由来,一说是祈祷和庆祝丰收,清人吴曼云的《江乡节物词》写道:“心字烧残寸寸灰,灵香上请月轮开。斗量毕竟人间少,桂粟新收万斛来。”另一说是祭拜,斗指北斗七星中的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星形成斗状,也称“斗魁”;其他玉衡、开阳、瑶光三星如“斗杓”。

而“拜月”、“玩月”和“过三桥”,这三者之间是有联系的,并与中秋的主题——月亮紧扣。拜月即祭月,设案供月饼瓜果,其中也有毛豆芋艿。因日为阳、月属阴,中秋又是一年里月亮最大最圆之日;因而拜月先女后男,也有男的不拜。

祭拜后就走出家门,开始“玩月”,即“踏月”,也叫“走月亮”;参加者都是女性。“妇女盛装出游,互相往还,或随喜尼庵,鸡升喔喔,犹婆娑月下,谓之‘走月亮’。”(《清嘉录:卷八·走月亮》),它历史悠久,宋朝诗人朱之纯在《三山亭》诗注就有:“华亭每中秋夜,有仙鹤下,妇女夜行,谓之‘踏月’。”那时竟有仙鹤月下同行,真是如诗如画如仙境。

月亮走,我也走,要走就要“过三桥”,与元宵夜一样。想来是中秋的月亮比元宵大,同样走在月夜,过的是同样的小东门外的陆家石桥、长生桥和如意桥这三桥;可中秋之走偏进了《沪渎八景》,叫“石梁夜月”。词曰:“桂尊环饼答秋光,处处氤氲朝斗香。结伴良宵出城去,陆家桥上月如霜。”(李行南:《申江竹枝词》)

上海竹枝词作者张春华在他的《沪城岁时衢歌》有一注:“八月十五,竟日夜未辍也。然夜间踪迹易淆,良莠不辨,苟有门户者,往往以此为妇女戒。道光十六年,黄邑侯冕禁止夜游,数年来,此风稍息矣。”

清道光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838年。从此,上海女人过中秋是月亮走,我不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