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我去君武森林公园玩耍,发现在公园门口附近,有一片大大的鱼塘,我就讲,如果来这里钓鱼应该是蛮“爽神”的了,这么大一个塘,里头应该有不少鱼吧。不过怎么没有见有人在那钓呢?我旁边的一个朋友就讲了,这片水域才不是什么鱼塘,这是我们广西最早的水利工程,叫做古丹水塘,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修建的,算起来时间蛮久了,那当年为什么要在这里修建这个水塘,这个水塘又是哪个要求修建的呢?这里头的古仔听我摆啦。 [《摆古》顾问 沈培光:当时不叫古丹村,叫做孤单村。为什么叫做孤单村呢?因为这个村在那个山林里面,离这个沙塘这边好远的。很少有人来往,就几家人在那边住,很孤单,所以就叫做孤单村。后来的话,因为这个名字不太好听吧,不太适用,所以呢,喊来喊去就把它改成古丹村。] 古丹村位于沙塘北部,约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村子周围人烟稀少,史称“孤单村”。后来陆续有外地人迁来,村子才日渐兴旺,改做“古丹村”。民国时期,农村的稻田全都是“望天田”,靠天吃饭,每逢天旱,农作物绝收或者减产,发生饥荒,饿死人的现象时有发生。1925年,新桂系主政广西之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农业,振兴经济,其中一项新政就是兴修水利,力图改变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模式。 [《摆古》顾问专家 沈培光:原来是做过广西省代主席的伍廷飏,他后来在战后,就到日本去考察农业,学习人家日本是怎样发展农业的,这样的话,也到了中国的北方,看看北方是怎样发展农业经济的。所以这样的话,取得这些经验以后,他就向省政府提出,在沙塘搞一个广西垦殖水利示范区,来通过开荒、垦殖、建设水利来保证农业生产的发展。] 当时的省政府就拨了钱给伍廷飏,让他到沙塘来办这个垦殖水利示范区。1932年示范区就正式成立了。 [《摆古》顾问专家 沈培光:成立的时候先是开荒,这个垦民从融县啊,北流啊,岑溪啊,各个县来的垦民就在这里开荒,开了几万亩的荒地,这个荒地开好了,没有水来供应田地,那庄稼就没有办法种得下去。] 于是伍廷飏又请来广西地形测量队总队长盘珠衡,对试办区内的无忧、沙塘、石碑坪三个垦区进行水利工程实地勘测。 [《摆古》顾问专家 沈培光:当时扛着标杆拿着卷尺,一步一步的在山林里,不管是有蛇也好有蜈蚣也好,茅草多深也好都顾不上。天热流汗,天冷起风,都扛着标杆到实地,到古丹村这里实地测绘,去设计。当年这些设计员想象起来应该是很辛苦的] 他们不仅写出调查报告,还科学地提出在何处可以修建水塘,经精密设计的水塘建成后,可蓄水多少立方米,能灌溉多大面积的农田,连同修建哪一座水塘需要多少人工、资金等,都做出了详细的报告。 [《摆古》顾问专家 沈培光:周昊旦在沙塘住的,他当时就参与了测量。这个测量的话,那么首选的最佳位置,最好开辟的,就是沙塘有个村,叫做古丹村。] 经过几个月的辛苦测绘,他们最先拿出沙塘垦区古丹水塘的设计报告。因为这一带山岭起伏,溪流繁多,很适宜修建水库。申请很快通过,这里就开始修建了当时垦殖水利示范区的第一个水塘。 [《摆古》顾问专家 沈培光:当时叫做古丹水塘,不叫做水库。因为那个时候对这个水利建设的名词,不是像现在起得那么标准。所以我们现在听起来,这个水塘好像是好小的,像个鱼塘一样,其实不是,是个大水库。古丹水塘,它是我们整个广西最早的农业水利的水库。] 修建完成的古丹水塘位于古丹村东北,总面积约160余亩,容水量150万立方米,可灌溉田地3000到5000亩。1934年3月,共动用人工11037工,古丹水塘初步建成,但因灌溉沟工程尚未修好,未能提高水位灌溉,只有简易的水道出水,灌溉村边附近的水田。到了1936年7月,水塘架好300多尺水槽,开通1400多尺灌溉水沟后,潺潺流水终于可以引到远处农场背一带田地,蓄水灌溉面积达到500亩,并且一直沿用到今天。 修好了这个水库,它周边的农民也好,垦区的田地也好,都大大受益:有雨的时候,引那个水流进水塘来,保存着先;天旱的时候,就可以打开闸,放水拿去灌溉周边的田地。当时水库的设计还是非常科学和先进的。 [《摆古》顾问沈培光:如果是暴雨,水很大的时候,它有泄洪的,那是很科学的。十年前我去看的时候,泄洪闸还在。它就可以打开那个闸口,自动打开那个闸口,那个水就泄出去了,就不会造成洪灾,山洪,影响下面的田地。] 在沙塘,凡是有五六十岁以上的人都懂得,流传一句话是说:沙塘有三宝,一宝是原始馆,第二宝是森林,第三宝是沙塘的水塘。 [现场同期 蓝生葵:这是农科所的一水塘,这边的二水塘是并排的,隔着一个小小的山坡,翻到那边就是二水塘。等下可以到实地去拍。这里是郭村三水塘。三宝就是:这里是森林,沙塘的三宝,一直现在都在流传。] 他讲,加上古丹水塘,沙塘共有五个水塘,都是当时伍廷飏亲自策划建设的。 [蓝生葵:其中一水塘、二水塘是在林校附近,二水塘三水塘是在郭村,有些叫做三水塘其实分为两个塘。第五个塘是在林校的对面的里面,叫做旺塘,当时名称怎么定的我们也不是很清楚,就叫做旺塘。这几个水塘在沙塘来讲是个最大的贡献。] 现在古丹水塘仍然还在发挥它的作用,塘里的水还一直灌溉着附近方圆百里之内的农田,今年已经87岁的古丹村村民莫如英讲,这片水塘就是他们农民吃饱饭的保证啊。 [古丹村村民 莫如英(87岁):(以前)天下雨就有得吃,不下雨就没有得吃的。后来做好的这个水塘,我们就叫做“保水田”。上面有“闷水”啊,所以说以前有水是有水,让它这样流,没有东西挡着,关不了水,底下的水要“望天”下才有得吃,天不下雨就没有。] 她讲,修水塘那展,自己还是一个小娃仔,大人去做工好辛苦的,他们小小年纪也去帮搬点石头。大家是齐心协力共同修水利。 [古丹村村民 莫如英:拿锄头去挖拿簸箕去挑泥,他放到拖拉机拉石头来,那时有拖拉机啊,我那个姨爹在生产队的,姓梁的,我那个姨爹,开拖拉机去大岭拉石头来。从大岭那边拉石头来做塘基,那些石头都是很大块的,塘基里面外面都放石头。] 这项功在当代、造福子孙的水利工程得到了垦民们的大力支持。每天,黑压压一大片的垦工,打着赤脚,光着膀子,不管是烈日还是严寒,不停地用锄头挖土方,用肩膀挑箩筐,把泥土一担一担地挑上堤坝,堆高夯实,筑成大坝,开沟修渠 [古丹村村民 莫如英:有这个水塘好,没有这个水塘我们的田,没有保障。我们这里的田都是用那里的水。] 因为做了这么多的好事,所以那里的村民至今对伍廷飏还是交口称赞,他们非常感激这位农都的奠基人给大家带来的好处,每到清明时节,很多垦民都会自发来到伍廷飏的墓前扫墓。 [古丹村村民 莫如英:那时我们还编山歌来讲:唱歌不过黄三弟,开垦不过伍廷飏。开垦都不过伍廷飏,伍廷飏开垦很厉害的。] 古丹水塘让附近农田和农民大大受益,古丹水塘竣工灌溉农田之后,沙塘周边的古木、杨柳、旺塘、福立、古丹二水塘及郭村的二、三水塘相继建成投入灌溉。而古丹水塘作为民国时期,最早的水利工程,起了示范作用,推动广西各地的水利发展。至今八十多年过去了,古丹水塘储存的水还在造福周边农民,它的修建者也至今活在人民的心中。如果每一个主政者都能以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那么我们人民的生活一定是越来越好的。好了,今天摆到这里! 摆古公众微信号:Lzbaigu 热线:18977268585/15877278585 首播:柳州科教频道 时间:18:30 重播:柳州科教频道 时间:21:5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