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英国人嗜甜如命?| 壹起读书

 汕头能率 2016-09-14

图片来自网络

文 | 小鱼大酱

马卡龙,甜甜圈,果酱面包,英式下午茶经典甜点。

嗯,就连喝的茶也都是加了糖的。

印象中,英国人除了fish&chips,对于吃,还有另外一个追求,就是好甜这一口儿。甜味虽然看起来确实异常广泛地为人们喜爱,从婴儿对甜食毫无缘由的沉溺,到成人对甜品的依赖和情感慰藉,以至于很难避免去猜测这是人的天性。但这嗜甜并不是英国人的天性。

在学者西敏司看来,在英国人的味觉偏好中,甜味的重要性是随历史而兴起的。甜味的来源有许多,有自然界中存在的糖,像是蜂蜜和水果;也有人工制作和提炼的糖,像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然而,西敏寺却关注到在近几个世纪,蔗糖在英国人嗜甜这件事上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17世纪前蜂蜜在欧洲还是蔗糖的竞争对手,而后蔗糖彻底胜过蜂蜜,其它糖制品更是变得无关紧要)。

在15世纪以前,蔗糖在英国只作为药品、调味品的稀有物存在。15世纪以后才开始慢慢成为奢侈品和装饰品。而蔗糖真正意义上变为大众化的日常食品,则要等到18世纪末。

是什么让蔗糖变得日常?

从政治经济学和人类学的眼光来看,英国人对糖的食用量不断增加,功能不断改变变得丰富,这其中和英国在过去几个世纪的历史有关。一开始,从地中海商人那里买到有限的一点蔗糖,到之后用商船进口数量更多的蔗糖,再到从葡萄牙人殖民的大西洋诸岛,再到巴西手中大量购买蔗糖,直到最后建立起自己的蔗糖殖民地。在这帝国扩张的过程中,英国一步步将蔗糖消费“吸收”,融入本民族的饮食和行为习惯中。

一开始,蔗糖量少且价格昂贵,被少数特权和贵族垄断,同时也一直主要作为药物、香料或者装饰品。再后来,由于蔗糖的消费生产增多,价格下降,加上在这几个世纪之间蔗糖发展出来的新用法,也慢慢成为了一种多用途的现代大众消费品。

最初,蔗糖的吸引力不仅仅是带来甜的味觉体验,而是被权贵阶层所青睐的在“礼仪体系”中的象征意义。因为蔗糖容易和其它液体或固体食物混合,可用于塑形和雕刻出精美的糖雕作品,像是各种动物、静物和建筑,但基于高昂的成本和庞大的蔗糖投入量,所以也往往只限于国王、贵族、骑士阶层和教士。慢慢的,糖雕也就变成了为权力所征用的象征品了。

有趣的是,和糖雕的权力象征不同的是,在中国南方福建霞浦,也有一种 “糖塔”的存在,不过它是作为吉祥物被流传下来的。在当地,相传明嘉靖年间一个中秋夜,倭寇围攻松城,由于增援力量尚未到达,戚家军便组织当地青年,用绳绑起石头在路上拖曳,以石头的碰撞响声、人们的呐喊声给城外的倭寇一种迷惑,让他们误以为城内兵马众多。当地民众制作光饼作为抗倭将士的食物,并制作糖块以作佐餐。后来,松城保住了,用于佐餐光饼的糖块被人们视为“吉利平安”的吉祥物也就流传下来。后来逐渐演变成经过手工艺人雕琢的形态不一的“糖塔”(长大在南方的壹读君表示,从小每逢中秋节拜拜的时候就必见糖塔)。

但当蔗糖的生产量变得越来越多,价格越来越廉价,蔗糖的象征意义也就式微了,不过在经济和日常饮食方面的重要性却日渐增强。

当蔗糖变得价格便宜且货源充足,饮食也慢慢地和甜味牢牢地融合在一起,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每一餐都情不自禁地想起它。西敏司认为,“它使得繁忙的生活不再是那么的不堪;在人们恢复元气的间歇中,它使人感到放松,或者说看起来像是放松了在工作与休息之间辗转所带来的烦躁;比起复合碳水化合物,它提供了更为迅速而充盈的满足感;它可以轻易地与许多其他食物相混合而被食用(茶与饼干、咖啡和小面包、巧克力和果酱面包)。而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它在象征意义上充满了权力,因为它的使用可以被赋予许多附加的意义 。不足为奇的是,富豪与权贵会如此喜爱它;因为不足为奇的是,穷人们也学会了去热爱它。”

不仅仅是英国人消费的蔗糖有这么一段故事,咖啡、茶、土豆…这些古老又永恒不老的食物,可能不仅仅拥有其作为食物本身的意义,在历史过程中随着权力的变化,资本的流动,生产模式的改变,随着不同阶层的人们在社会关系中使用这些物质,意义则来自于其用处。

也不仅仅限于食物,由物切入,对于被研究物的文化的了解,就像透过艾灸的研究了解火在中国文化上的重要性,透过丝绸的消费和生产了解中国古代贸易的发展等等…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更全面的系统,一个更完整的历史画幅,一个更真实的世界。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当下。

就像西敏司在书中最后所说的,“英国的工人第一次喝下一杯带甜味的热茶,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因为它预示着整个社会的转型,预示着经济和社会基础的重塑。我们必须为透彻地理解上述这些变化的结果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一系列事件而努力,因为在它们之上建立起来的,是全然不同的观念——关于生产者与消费者、工作的意义、人对自身的界定以及事物的本质。由此而来的是,商品之“所是”以及商品包含着什么样的意义都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面貌。基于同样的原因,人之“所是”以及人所具有的意义是什么也随之而改变。”

作者 : [美]西敏司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参考资料:

1. 《霞浦“糖塔”:奢侈的回忆》,蔡榆,中国国家地理,2015.4.27

2.《导论:物与物质文化》,黄应贵,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出版社,200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