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盘点影响三国走势的重要事件

 玉稻筱麦坊米 2016-09-14

1、黄巾军起义

光武帝重建汉朝依靠的是豪强势力,他曾有意削弱,没有成功,为东汉末年的割据遗留隐患。东汉中后期,宦官、外戚相继专政的时期,吏治腐败。汉灵帝时期,积怨已久的矛盾彻底爆发。党锢之争导致信奉儒家学说的士族与宦官高度对立,而上层的穷奢极欲终于激化了社会矛盾,黄巾起义爆发。巨鹿张角奉事黄、老,以妖术教授,号“太平道。”咒符水以疗病,令病者跪拜首过,或时病愈,众共神而信之。角分遣弟子周行四方,转相诳诱,十馀年间,徒众数十万,自青、徐、幽、冀、荆、扬、兗、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或弃卖财产、流移奔赴,填塞道路,未至病死者亦以万数。黄巾军起义最终失败,拉起了东汉王朝灭亡的序幕。黄巾军起义导致朝廷权力下移,镇压有功的州郡长官掌握兵权,拥兵自重,和晚清太平天国以后清廷局面如出一辙。

2、灵帝之死与董卓之乱

灵帝去世后,皇子刘辩即位,为汉少帝,外戚何进掌控朝政。何进与汉灵帝宠幸的十常侍矛盾激烈,士族子弟袁绍劝何进诛杀宦官,但是何太后不同意,袁绍又献计,“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进然之。”曹操与陈琳都不认可袁绍的意见,认为外兵入京只能引起内乱,何进不听。

宦官得到消息后,提前下手杀死了何进,袁绍、袁术兄弟率军杀入宫中,屠杀宦官。外戚集团与宦官集团同归于尽,被袁绍、何进引入洛阳的董卓渔翁得利。董卓来到洛阳后,废掉汉少帝,杀死何太后,屠杀异己,纵兵为患,淫乱宫廷,引起百官的不满,士族的袁绍与寒族出身的曹操(曹操的父亲依附于宦官集团)离开洛阳,招兵买马号召讨伐董卓,各地云集响应,东汉政权土崩瓦解。

3、曹操迁都许

董卓死后,其部将李傕、郭汜打进长安,挟持汉献帝。两人随后内讧,汉献帝如丧家之犬,无人收纳。曹操在许,接受荀彧的建议,迎接天子来到自己地盘。“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曹操控制天子,在军阀争斗的战争中占据优势,对外奉天子以令不臣,对内挟天子以令诸侯。

4、袁术称帝与败亡

袁家四世三公,东汉末年在政治上具有极大的影响力,诸多官员是袁家的门生。袁绍凭借家族影响力在北方迅速占据冀、幽、并、青四州,成为全国最大的军阀;弟弟袁术占据淮南,他获得了传国玉玺,袁术以谶言“代汉者当涂高”,自云名字应之。又以袁氏出陈,为舜后,以黄代赤,德运之次,遂有偕逆之谋。袁术称帝成为众矢之的,众叛亲离,迅速失败死亡。袁术虽然有显赫的背景,称帝被士族视为悖逆,势力更大的袁绍、曹操不敢轻言称帝。

5、官渡之战

随着军阀之间的相互蚕食,北方实力最大的袁绍与曹操迎来了正面冲突。袁绍与曹操的对决也被看作士族与寒族之间的较量,曹操的胜利预示着寒族的胜利。官渡之战,袁绍主力被消灭,不久去世,其子袁谭、袁尚争夺权力,被曹操各个击破,基本统一北方,奠定了魏国的版图,曹操终于拥有统一全国的实力。

6、赤壁之战

在基本统一北方后,曹操率军南下,荆州的刘表去世,刘琮投降,曹操与江东孙权的战斗关乎统一全局。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被迫退回北方,遭受起兵以来最严重的挫折。

赤壁之战巩固了东吴政权,一直郁郁不得志的刘备随后占据了荆州多数州郡,随后消灭益州的刘璋,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格局,刘备是赤壁之战最大的受益者。

7、曹操封为魏公

在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又曾南下,与孙权不分胜负撤军,逐渐产生篡位之心。列侯诸将议,以丞相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但是他的首席谋士荀彧坚决反对,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曹操很不高兴,最终逼死荀彧,荀彧之死标志着以颍汝势力为代表的士族与曹操为首的寒族集团产生裂痕。荀彧信奉儒家思想,崇尚忠君报国,他没有选择袁绍而是曹操,认为其能匡扶汉室,随着曹操封为公,距离封王、称帝为期不远,极力反对。曹操对昔日的功臣大肆打击,逼死荀彧,杀死崔琰,罢免毛玠,迫使士族就范。

8、汉中之战

汉中之战是刘备第一次在正面战场击败了曹操,占据了汉中、益州、荆州三地,刘备政权版图达到顶峰,实现了“隆中对”两路出兵北伐中原的战略设想,曹操陷入了战略被动。

9、襄樊之战

襄樊之战奠定了魏晋统一全国的基础。在刘备夺取汉中,取得战略主动的同时,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导致刘备政权上升的势头彻底被遏制。关羽擅自出兵,攻打襄阳,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操迎来了最严重的统治危机。此时孙权派吕蒙白衣渡江,占领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身亡。荆州丧失,刘备只能偏安一隅,再无扩张的空间了。襄樊之战奠定了三国版图,吴、蜀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不久,曹操去世,曹丕称帝。刘备发动了夷陵之战,兵败死于白帝城。

10、托孤不当与高平陵之变

曹丕、刘备、孙权相继称帝,三国格局大体维持了四十余年,谁也无法消灭敌国,在相持中逐步打破均衡。曹魏政权被大臣篡夺,魏国不是第一个灭亡的国家,皇族却最先丢失了政权。

曹氏政权更迭缘于曹操晋升为公和曹丕、曹植王位之争,曹操晋爵意味着他有意取代汉朝而自立,引起了荀彧为首的士族激烈反对,曹操通过血腥的镇压确立正统性,但是统治阶层的裂痕彻底产生,形成了以颍川汝南士族组成的文官集团和谯沛亲族组成的武将集团。曹操晚年更加重视武将集团,有意打压文官集团。

曹操在选择太子方面举棋不定,文官集团普遍支持曹丕。曹丕称帝后,重用士族,通过九品中正制度巩固了士族的特殊地位;军事上延续着其父曹操重要宗室的方针,曹植等近亲皇室分封各地,定期更换封地,长期迁徙,如同流放。曹丕临终前,令曹休、曹真、司马懿、陈群辅政,士族、宗室人数相当,相互制衡,是比较合理的选择。

曹睿即位后,曹休、曹真相继去世,曹氏疏宗后继无人,士族出身的司马懿掌握军政大权,士族集团实力空前膨胀,近支皇族被压制,远支皇族人才青黄不接。曹睿是雄才大略之主,能力在三国诸帝中首屈一指,士族因此不敢造次,可是他临终前的托孤失误,酿成了政权更迭的恶果。曹睿原本想让曹宇(曹操子)、夏侯献、曹爽(曹真子)、曹肇(曹休子)、秦朗(曹操养子及女婿)五位宗亲辅政,排斥士族意图明显,可是他却听信谗言,令曹爽和司马懿辅政。皇族和士族看似平衡,实力却不对等。司马懿是四朝老臣,两度辅政,功勋显赫,曹爽仰仗的是其父曹真的名声而已。能力、资历不匹配葬送了曹魏政权。

司马懿隐忍多年,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集团,成为魏国实际控制者,受到士族的支持。自从袁绍失败后,士族时隔数十年重新掌控国家。

11、魏灭蜀

诸葛亮、姜维连年北伐,国困民乏,加之蜀汉政权后期政治腐败,三国氏均势被打破。司马昭杀了魏国皇帝曹睿,派邓艾、钟会南下,灭亡了蜀汉。司马昭进爵为晋王,还没来得及称帝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司马炎废除曹奂,建立晋朝,蜀、魏相继灭亡。

12、晋灭吴

司马炎继位后,没有贸然南下,在西陵之战败给了吴国,但是晋一统天下已经大势所趋。吴国最后一位君主孙皓为人残暴,穷兵黩武,对内诛杀皇室与大臣,司马炎派六路大军南下,统一全国。

▌历史百家争鸣特约作者作品 文/一骑绝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