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常照金樽里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古 人 中 秋 很 文 艺 ! 赏月
古人对于中秋的重视,仅次于春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更远胜过年。每逢中秋之夜,仰望天上的月亮,心中顿生无限遐想与相思之情。 佚名 松下赏月 自魏晋之时,民间便开始有了中秋赏月之举,但尚未形成习俗。
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 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 夜潮留向月中看。 —— 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 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宋代达到了巅峰。 登高玩月 宋 马远 邀梅就月 《梦粱录》:“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 宋 马远 月下把杯 《新编醉翁谈录》:“京师赏月之会,异放他郡。倾城人家,不以贫富,能自行者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放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 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 请兔爷 兔爷 兔爷出现在明末,是用来祭月的,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明清以来,月宫玉兔逐渐从月崇拜的附属物中分离出来,在祭月仪式中形成独立形象,寓意吉祥如意、事业兴盛,学业有成等。 拜月
我国自古就有在中秋节祭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传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的仪式,向明月寄托对未来的希冀。 赏花 清 佚名 喜溢秋庭图 ▎清代宫中,中秋节当天,御花园内东向立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摆有鸡冠花、毛豆枝和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桌中摆一只大月饼,糕点和水果摆放在月饼周围,作为祭月供品。祭月之后,按皇家人口数目将大月饼切成若干小块,每人象征性地吃上一点,称之为“吃团圆饼”。若皇帝驻跸避暑山庄,则在烟波致爽院内摆月供。中秋这一天,皇家众人还佩带“玉兔桂树”等应节荷包。除此之外,宫眷们还常从集市买来兔儿爷供奉。 与中秋联系更密切的是桂花,相传是吴刚因遭天帝惩罚到月宫砍伐桂树,其树随砍随合,永无休止。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云: “遥知天上桂花孤,试问嫦娥更要无”。 赋诗 最合古人气质的,自然还是吟诗作赋。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到“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字字句句寄托古人的“思念和团圆”之情。
释: 中秋登海岱楼作
闰中秋月 桂彩中秋特地圆,况当余闰魄澄鲜。 因怀胜赏初经月,免使诗人叹隔年。 万象敛光增浩荡,四溟收月助婵娟。 鳞云清廓心田豫,乘兴能无赋咏篇。 ![]() ![]()
明 张路 月殿嫦娥图 清 陈枚 琼台赏月 清 改琦 把酒问月 清 改琦 鼓琴图 清 郎世宁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之八月赏月 清 钱杜 浔江月夜 ![]()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杏坛文化 恭祝大家 中秋快乐 阖家团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