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礼”:中国人表达敬意的方式

 atonement111 2016-09-14

*来源:《礼乐文明与中国文化精神》。

人际交往中,见面握手、言必称先生、女士等西方礼仪早已被国人接受,熟练使用这些礼仪规范的人士还会被人们赞赏为“绅士风度”“优雅名媛”等等。作为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传统礼仪规范中一言一行皆有规可循,却逐渐被今人忘却,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中国传统礼仪规范中,对表达敬意的原则与方式。



表达敬意的原则与方式

文 | 彭林


表达敬意要有原则和方式。中国人表达敬意的原则是尊老、敬长、尊师、自谦,“在朝序爵,在野序齿”。其中最基本的,是要讲辈分,尊老敬长。对于年纪比我们大的、为社会做贡献多的、身体不如我们的,要尊敬他、关爱他、帮助他,无论什么事情要以他为先;另外,要尊敬老师。尊敬别人,就是不要把自己和别人放在同等位置上,而是要自谦。“在朝序爵,在野序齿”,私人场合,或在正式场合怎么进出,怎么坐,要序爵或序齿。序爵,即按爵位高低分清主次,谁是领导,领导在前,领导坐主桌、主位。人民大会堂开会一定是有序排位的,不能乱坐,因为各人职位不同,每人肩负的责任不同,这并非是说儒家思想强调等级,如今把这一点给理解歪了。


诵读《孝经》可以知道,孝要从天子开始,然后是诸侯、卿大夫、士、庶人,都有尽孝之职。《大学》讲“修齐治平”,人人要修身,修身是本,修身也要从天子开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如果天子连身都修不好,何以领导天下?把天子摆在很重要的位置,是因为其责任重大,如果做得不好可以被推翻,比如武王克商,武王把纣王推翻了。孟子说纣王只是个匹夫、民贼,人人皆可得而诛之。所以,不要片面地理解为等级制。一个社会的管理要分层级,如分成省、市、县、乡,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但是不要把这种层级变成一种特权,层级划分是必要的,关键是不要和特权挂钩,儒家思想是反对特权的。




“在野序齿”,如果只是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在一起吃饭,就与爵位没有关系了。“序齿”就是看年龄大小,年长者、老人坐上座。


表达敬意的方式有很多,包括敬语、容貌、服饰、进退、揖让、先后等。


第一,说话要用敬语。前几年开放大陆游客台湾行,《环球时报》登过一则报道,说了很多大陆人在台的花絮,说台湾人讲话很新鲜,很有意思,比如:“张先生,您今年高寿啊?”“李先生,您府上哪里?”“李先生,您今年贵庚啊?”文绉绉的。事实上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用语。对客人,尤其是远道而来的客人,说话时要用敬语。反观现在,很多年轻人讲话缺乏礼貌,甚而对那些低俗的、没有品位的“田畈话”极为感兴趣。


古代对称谓是非常讲究、非常严格的。这其实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层次。举个例子,夫妻一起出门,见到熟人,丈夫怎么介绍妻子?有人回答是“贱内”、“爱人”、“内子”、“妻子”、“太太”、“夫人”,这些称谓中,有的是书面语言,有的不适合正式场合用,如“贱内”。最荒唐的是自称“夫人”。《礼记》提到,古代天子的配偶为后——皇后、太后、母后,这些称谓普通人是不能用的,诸侯一级的配偶才叫“夫人”。当然,随着语言的发展,到现在,用“夫人”这词,是在给对方抬爱,把它抬高一个层次。但是像“夫人”、“贵庚”、“阁下”、“殿下”这样的尊称,只能由对方来说,不能自己用于自己,假如自己说“这是我夫人”,实是一种自大、不自谦的表现,自己说“贵庚三十六”之类的话也是很荒唐的。如今用得比较多的还有“爱人”这个词,中国四大小说中没一部提及它的,而在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这些汉字文化圈中,“爱人”是指情人。改革开放初期,这些汉字文化圈的朋友来大陆,有些老师请他们吃饭,介绍自己的妻子时说,“这是我爱人”,那些朋友听着非常惊讶,说中国改革开放的步子迈得真快,你们竟敢这样在公众场合带着情人。那么,应该怎么称呼呢?一般可以称呼为“妻”,雅一些的可以叫“内子”、“内人”;当然,妻子不能叫自己的丈夫为“外人”,可以称“外子”。这些称谓是不能乱用的。


看中国古典小说,像《三国演义》,每每到了精彩之处,会说:“各位看官,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其实听书的、看书的人不一定是官,这里只是表示尊敬。在描写20世纪三四十年代故事的电视节目中,也可以看到,在老字号店里,见有客人进门,店小二会说:“这位爷,里面请。”称呼“爷”,就是把你摆在一个很尊重的位置。在南方一些饭店里,因为那里比较讲究做生意,所以见到客人会说:“这位老板,需要点什么?”他们喊你“老板”也是表示尊重。有次我在香港,到一家小店去吃早餐,店里人看我们是内陆客,就说:“三位领导,要吃点什么?”这里的“领导”也是尊称。还有较为通用的称呼“师傅”,特别是在“文革”时期,工人师傅领导一切,“师傅”是个至高无上的称呼,相比,现在喊得就比较少了。学会对别人用尊称,用敬语,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容貌要端庄。西汉时,史书记载各级政府都有礼官,这些礼官要专门到鲁国去学“容仪”。“容仪”是为表达情感的,而情感是一定要流露在脸上的,所以要懂得参加丧礼时怎么悲切,参加婚礼应该怎样做,参加国家大典又该怎样做等等。如为孙中山先生治丧,当时专门成立奉安委员会,制订了一套仪式要求。一个人的容貌要恭敬、端庄,不能嬉皮笑脸,尤其是在正式、公众的场合。常常看电视上国家领导人接见日本代表团,那些日本人都是毕恭毕敬端坐的。日本的礼仪,规定在正式场合必须事先做面部清洁,坐着要稍微侧身,腿脚并拢,不能跷二郎腿。容貌的礼仪是很重要的,需要表现恭敬之心。


第三,服饰要“称其情”。比如,参加丧礼千万不能穿红衣服、花衣服,而且涂口红、抹指甲、打花领带也是不合适的。在正式场合,女同志要穿着端庄得体。西安市前几年出台一个政策,规定在出租车运营时,女司机不可以穿吊带衣服和短裙,否则客人对你的职业会有误解的。在公众场合穿着不得体,是对他人的不尊重。曾有报纸报道,说外国人前些年到中国来,看到电视节目女主持人都穿得比较暴露,很吃惊,有人甚至说了挖苦话,说这些主持人的心态不对。这是很不自重的表现。这些并不是我们的传统。


第四,要知进退。有回我到香港大学开会,会议是由金庸先生资助的,闭幕时金庸先生来到会场,大家呼声很高,希望他能讲讲话,或者跟他合影留念。金庸先生站在那,似乎有点木讷,说话也非常谦卑、低调,但能看出来他恭而有礼。香港大学考虑给来宾送书,但因为与会人员太多,只能每个学校派代表领取,由金庸先生送书,然后与代表合影。这时,领书的代表应该怎样上台呢?应该是“趋”,步子稍微快一点。古人表示走路有几个词,很有意思。其中一个“步”,闲庭信步,一步步走过来,但有些场合是不能一步步走的。《论语》提到孔子在院子里闲站,儿子伯鱼从他面前过去,这时,是不能大摇大摆、晃晃悠悠过去的,否则会碍眼。应该要“趋”,从面前赶快过去,表示很在意,不打搅长辈。两个长辈互相说话时,小孩从中间穿过去也是不应该的。金庸先生站在台上时,代表上去领书的表现各异,大部分是大摇大摆慢慢走上台的,也有些是小跑上去到金庸先生面前,然后赶快行个礼的。从中可以看出有教养和没教养的区别。


第五,要揖让、谦让。生活中很多时候人们会争先恐后,不顾秩序。有次在清华园和一位朋友乘电梯。这位朋友办了所私塾,教孩子学《三字经》、《弟子规》之类。那天他带了两个学生。电梯门一开,两个孩子“嗖”地冲进去了,随后我们进去。电梯门关上后,我问这两位学生有没有学过《弟子规》,他们说学过,也会背,然后我告诉他们,刚才进电梯的行为已经违背了《弟子规》的教导。《弟子规》讲“长者先,幼者后”。要懂得谦让,哪怕是平辈之间也要谦让,懂得“在野序齿”,这对以后的生活都是有帮助的。


现在讲讲应该怎样送客。有些人送客时似乎表现得很热情,但客人刚离开,还没到电梯,身后的门便“砰”的一声关上了,这是很不礼貌的。曾经在香港,有位法师请我吃饭,下楼时,他亲自送我们。那个楼是建在山上的,要沿着坡下去。我们坐上车,和他助手挥手说再见,当车窗玻璃关上、车子拐到下面时,看见他的助手仍然很恭敬地站在原来的位置,这就是《弟子规》上讲的“过犹待,百步余”。《三国演义》中,刘备送徐庶,送了一程又一程,直到不能再送了,还一直目送很远,直到一片树林把视线遮住了。当然,这是文学作品中的夸张描写手法,但这种情谊是很真挚的。生活中,在送客时,至少要等客人进了电梯,电梯开行后,才回房关门;关系深一些的,送到楼下门口;再深厚一些的,送到院子门口,甚至上了汽车,等到“百步余,客不顾”。就怕客人回头说再见,送客的人已转身不见了,那样就不敬,不礼貌了。




表达敬意有个很重要的原则:自谦而敬人。《礼记·曲礼上》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这里的“自卑”,不是卑躬屈膝的卑,而是谦卑、自谦的意思,就是把自己放在谦卑的位置,去尊重对方。曾有一位文化名流在电视里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说中国为什么搞不好,就是因为有礼,而且中国人的礼都是对长辈的、上级的,不如西方讲求人人平等那样好。乍一听好像有道理。然而他的落脚点,却是建立在西方有多好上。如果他读过《礼记》,就应该不会这样说了。


“礼”是自卑而尊人。尊重父母、尊重长辈是天经地义的。现在很多独生子女,像小皇帝,家长非常溺爱,年老的照顾年少的,身体虚弱的照顾身体健壮的,这是有违秩序的。晚辈应该尊重长辈,这其中没有什么不公平。说西方人讲求公平,那是因为他们的文化是宗教文化,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儿子,父亲和儿子在上帝面前都是平辈、平等的;父亲只是儿子的监护人,如果父亲打儿子,儿子就可以上法庭告他,父母老了就应该去养老院。而中国人不是上帝的儿子,是父母的儿子,父母养育子女很辛苦,子女孝敬父母是理所应当的。而且这也不代表不公平,因为人不是一辈子只做子女,年长之后同样要为人父、为人母,自然会有下一代来孝敬你,多年以后,等你做了爷爷、奶奶,满堂儿孙同样也会孝敬你,这种机会是均等的。


另外,中国的礼不仅是下辈对上辈,“自卑而尊人”,该尊重到什么程度?“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负贩者,就是挑着担子、背着篓子沿街叫卖的小贩,作为弱势群体,他们有做人的尊严。商店里的营业员,上班时对顾客很尊敬,下班后到其他店里消费,也会得到同样的尊敬。你对别人用敬语,别人也会对你用敬语,你把自己放在很谦卑的位置去尊重别人,同样,别人也会这样尊重你,这不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平等吗?在学校里,我经常告诫学生,即使是楼道的清洁工人,同样有自己的尊严,不可以轻视他们,他们不偷不抢,做一般人不愿做的事情,而且拿到的只是极其微薄的薪水,他们其实很高尚。

要领会“礼”的精神是“博爱”。“凡是人,皆须爱。”不要以为自己是东南大学的,天之骄子,自视甚高,视他人是芸芸众生。不要像电视上有些主持人,很高傲,坐在台前,根本想不到要低个头向大家行礼。有一次,和《光明日报》“国学版”的主编谈话,他就提到那些在日本、中国台湾很出名的主持人,都很有礼貌,让人很感慨。向大家行个礼,很简单,而且让人一看就觉得你很有教养。这有什么不好?或许有人会说,为什么要谦虚?并且见到谁都要谦虚,都要行礼,这多难受啊?其实,他还理解不到这是一种修养。


目前,社会上有些人把《周易》讲得五花八门,很多地方,名义上是办国学班,其实就为赚钱,教你怎样看风水、炒股、算命。再比如说,单位要提拔一批干部,看看《周易》,算算自己是否轮得上。“国学热”若是这样下去,会误入歧途的。其实,《周易》是一部非常好的书,一定要全面去看。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出自《周易》的坤卦,还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等等。它是一部很重人文的书。


《周易》六十四卦中有一卦叫“谦”,这个卦最吉。周公对其子伯禽说:“《易》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韩诗外传》卷三引)一个人要懂得谦虚,就是懂得尊重人,懂得知道自己的不足,懂得内敛,有这样一个品德,大可以守天下,中可以守国家,小可以守自身。


六十四卦中其他的卦,包括“乾卦”和“坤卦”,六个爻总有一个爻会告诉你里面会有些什么问题,唯有这个“谦卦”,“六爻皆吉”。胡一桂《周易本义附录纂疏》中讲:“谦一卦六爻,下三爻皆吉而无凶,上三爻皆利而无害。《易》中吉利,罕有若是纯全者,谦之效故此也。”六个爻全好,这在《周易》中是其他卦没有的。“谦:亨。君子有终。”说谦卦,亨通。君子谦让将会有好结果。这个卦要好好学习,并且学《周易》的话,要理解这种谦卦的精神。梁章钜《楹联丛话》有联:“谦卦六爻皆吉,恕字终身可行。”这样学国学,才能学出一点档次来。


广·告·时·间

书名: 礼乐文明与中国文化精神——彭林教授东南大学讲演录(人文大讲堂) 

作者: 彭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