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无缚鸡之力”正解

 枫雨书轩 2016-09-15
钱文忠先生在百家讲坛讲《三字经》某集时,将“手无缚鸡之力”念成了手无“搏鸡”之力,由此引来了不小的争议和批评。事后我观看媒体对钱文忠先生的一次采访时,恰好聆听了钱先生对关于“手无缚鸡之力”的“缚”与“搏”的解释,因为当时我自己对这个成语了解得并不透彻,所以觉得钱先生的辩解“很有道理”。
昨天与朋友某君聚餐后闲聊,无意间我使用了这个成语,我当时还很有信心地按钱先生的解释为朋友分析了这个成语。就在写这篇文章的前几分钟,为了把这个成语彻底弄清楚,我在百度对这个成语进行了搜索。百度的解释令我大吃一惊。下面我就来分析一下这个成语。通过进一步的理解,我认为这个成语应该是“手无缚鸡之力”而不是“手无搏鸡之力”。这个成语出自元·《赚蒯通》第一折:“那韩信手无缚鸡之力,只淮阴市上两个少年要他在胯下钻过去,他就钻过去了,有什么本事在那里。”这是最早的出处。施耐庵的《水浒传》第三十八回也提到这个成语:我两个手无缚鸡之力,只好吃饭。缚是“捆绑”的意思。杀鸡之前,得先将鸡逮住,然后捆绑起来。有时捆绑好的鸡也可能挣脱跑丢,旁人(或自己)便笑道:“怎么连个鸡都绑不住”——手无缚鸡之力。搏是“搏斗”的意思。杀鸡之前的抓鸡有没有与鸡搏斗呢?我认为是有的。如果要把鸡逮住不与鸡搏斗肯定是难以办到的。不过,这个成语的本意是“手上连捆住绑鸡的力气都没有。”形容身体弱、力气小。如果不是“缚”而是“搏”的话,这个成语就应该解释成为:“手上连与鸡搏斗的力气都没有。”这个解释合理?不合理。因为与鸡搏斗(也就是抓鸡)与捆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与鸡搏斗(抓鸡)是一个或长或短的要费很大力的过程,有可能半天都抓不到,抓过鸡的人或许有这样的经验。捆鸡是抓鸡后的后续动作,此时的鸡已经精疲力尽,要将手捆住是一件用很小的力气就容易办到的事情。如果连捆鸡都没有力气,可见力气之小(这也正是用“手无缚鸡之力”来形容体弱、力气小的原因)。“手上连与鸡搏头的力气”都没有,不能说明他就没有力气,只能说明他没有持久的与鸡搏斗的力气,这个力气显然比“捆鸡”的力气大许多。所以“缚”比“搏”更能说明力气之小,进一步说明体弱。另外词典上也找不到“手无搏鸡之力”这个成语。那个“缚”字也不读“搏”,也不是“搏”的通假字,更没有“搏”的意思。所以应该是“手无缚鸡之力”。
钱文忠先生似乎真的念错了,应该改正。我给某君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