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克里特岛说“奇”2016年09月15日 邓伟志
无奇不有 希腊南部的克里特岛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2016年8月底、9月初,我在“文明摇篮”里住了9天,深感克里特岛的神奇。 在克里特岛上曾发掘出四五千年前米诺文化时期的一种可与中国的甲骨文相媲美“线形文字A”,奇怪的是后来断了线,至今没有人能够破译。后来的“线形文字B”早已被破译,而“线形文字A”只能在博物馆里陈列,奇“字”共欣赏。 克里特岛是世界上日照最多的地区之一。奇怪的是克里特岛山南向阳面竟为秃山,山北的背阳面则为郁郁葱葱的青山。克里特岛有我国海南省大东海那般美丽的白沙滩,有美国旧金山那样的黑沙滩,另有举世罕见的红沙滩。色彩斑斓的奇石、火山石随处可见,美不胜收。奇怪的是当地人不以为奇,不把美石置于案头来观赏。不知是不是“多者为贱”的缘故? 如今很多国家在艰难地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奇怪的是克里特岛上到处都有国际化小山村。一个山脊小村里竟有肤色不同、服装各异的人长期毗邻而居,域外人口比例远超过国际化大都市规定的指标。 如今很多国家在努力实现农村城镇化,奇怪的是按城镇化指标衡量,农业占11.4%的克里特岛,应当认为是早已达标,而仅占24.2%的克里特岛工业却远未达标。这笔账该怎么算? 从自然到社会,克里特岛都有称奇道绝、发人深思之处。 以奇制奇 智慧的克里特人有的是办法,他们化腐为奇,以奇制奇。 山坡干旱,不宜耕作,他们来了个“坏事变好事”,把只适宜在酸性、少水的土壤上种植的,又不用花太多工夫管理的橄榄树种在山坡上。我们所到之处都能看见橄榄林。克里特岛人均3棵喜光、节水的橄榄树。橄榄与他们的神话、文化、宗教交织在一起。橄榄不仅是和平与美德的象征,而且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他们把橄榄变成油。克里特的橄榄油被人称为“液体黄金”、“植物油的皇后”、“爱琴海上的甘露”、“美女的伙伴”、“东正教的圣油”、“可食用的化妆品”…… 克岛有800处景点,每年吸引两千多万游客,岛民与游客之比为1:4。克里特岛办了上万家饭店,就算在每一位游客身上只赚100元,想想看,一家饭店一年有多少收入?克里特的服务业占GDP的59%,不算很高也不算低。 更奇怪的是岛上的饭店餐桌绝大部分在室外,在海边,有的还在海水之上。这般布局让饭店降低了成本,让顾客把餐桌变成观景台。贵州“天无三日晴”,而克岛是“天无三日‘雨’”。海边是不会有灰尘飞来的。有次我在小店吃饭,海风忽然把海浪的水珠吹进我的嘴唇,让我真正尝到别有风味的海味。 有高山必有山洞。全岛有五千个山洞,克里特人因洞制宜,变山洞为教堂、为饭店、为墓地、为神话故事。赏洞是产业,是文化,更是享受,享受别有洞天之美。 针对南部阳光过度、严重缺水的问题,克里特人普遍利用太阳能发电。人家是水变电,克岛是电变水,电把水送到千家万户。他们的住房本来就是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比大城市的别墅更美,缺点是鲜有大草坪。如今有了水,家家都有奇葩异卉,奇光异彩。住房即别墅,别墅胜庄园。 文化多元 克里特人的智慧是从哪里来的?这固然与他们的古老文明有关,更重要的是来自于社会实践,来自于多元文化。 克里特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属希腊无疑在欧洲,但又接近亚非二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人也曾来帮助克里特人反侵略。说起澳洲人他们会流露出感激之情。交界便于交流,交流也难免有交锋,最终总能实现交融。岛上公元前的文化遗址中有古埃及的绘画和陶器,说明古代已有交流。现在每年有两千万世界各地来度假的外国人,无不有意无意地在传播外来文化。我在岛上总是随口讲起儒道墨法,虽是点滴,但他们听起来津津有味。下机后我们坐出租车,一聊便知道司机会两门外语。住下后又晓得商店、饭店营业员普遍懂一门以上的外语。一位教我希腊常用语的女士说:“上班要讲两种外语,只有回家才讲母语。母语反而生疏了。”她这是谦虚,也是事实。 克里特以东正教为主,也有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他们有过教堂被迫改为清真寺的悲惨历史,现在多教并存,互不否定。不过,也能看出各家宗教不变中有变,仪礼、习俗,甚至信条都在本土化,都在互相借鉴,你中有点儿我,我中有点儿你。 克里特大学在生物学、农学、考古学等学科上多有建树,不过在仔细请教后也会发现,他们在一门学科之内共存着不同学说、学派。 包容出并存,并存生多元。多元不是不分主次,不是不分高低,但主流不能因“小弟弟矮”而将其抛弃,更不能因“小弟弟矮”而把他们赶到对立面。真有本事就能避低就高,变低为高。克岛随处可见高达两三米的仙人掌,浑身是刺,可是你如果嫌其有刺,那就吃不到营养丰富、味道香甜、药用有奇效的仙人果。 多元取决于胸怀 多元是差异和矛盾的近义词。差异会带来碰撞,也会催人互补,实现包容并存。矛盾可能激化,也可能化解,向哪个方向转化取决于人的品格。 说起包容并存,举一个不恰当的小例子:谁都知道,奧运会马拉松金牌桂冠上有橄榄枝。可是你是否知道,男女马拉松金牌桂冠上的橄榄枝的出处并不相同?这是因为在克里特岛上有两棵拥有三千年历史的叶茂果硕的橄榄树,一棵在岛东南端的卡沃西欧镇,一棵在岛西北的克里巴瑞镇,树干直径都是3.7米,可是差别总是有的,微小的差别又是今人很难判断的,这就引发了谁的树龄更老的争论。长于包容的奥运会组织就让他们打了个“一比一”的平局:在女子马拉松金牌桂冠上用卡沃西欧镇取来的橄榄枝,在男子马拉松金牌桂冠上用克里巴瑞镇的橄榄枝。 包容在有些人眼里很难,可是,“为之,则难者亦易也”。前面提到“一村多肤色”,我访问后方知这里有一把辛酸泪。由于克岛是宝岛,千百年来一直成为异族侵吞的对象。先是古罗马人、阿拉伯人入侵,再是威尼斯人、土耳其人,在二战中为德国法西斯占领。克岛人奋起反抗,神甫成军官。正是出于反侵略的需要,世界上第一支海军产生于克岛。如今的小山村,“左邻”的祖上可能是来岛上杀人放火的,“右舍”的祖上可能是被杀被烧的。俱往矣!风流人物和非风流人物都得“还看今朝”!双方或三方、四方都能够正视历史,面向现实,不计前嫌,和睦相处。略有区别的是:造恶者的后代在面向现实的同时侧重于正视历史,被伤害者的后代在正视历史的同时侧重于面向现实。抗日功臣聂荣臻元帅不是收养过日寇的娃娃吗?这是奇迹,是胸怀,是大海般宽阔的胸怀。 包容有量的差异,包容度越大,包含的多元越多,所能形成的合力则越大。2016年8月在香港有个游戏:两名中国奥运金牌得主与一群儿童拔河,虽然旗鼓相当,但最后儿童队以多胜少。也许是金牌得主让了儿童队,可这“让”就是包容,是胸怀,是奇中有不奇、平凡中有不平凡的美德。富有历史意义的“包容发展观”在中希两国人民身上正在得到充分体现,可喜可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