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

 南烟舍 2016-09-15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宜兴古称阳羡,这里山明水秀,人杰地灵,水土宜陶,砂壶宜茶。北宋苏东坡择居宜兴时,“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爱其茶、泉、壶,有“饮茶三绝”之说,明季李渔曰:“茗注莫妙於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紫砂壶成为名器名陶,它与宜兴地区的产茶和饮茶风尚也有一定关系。明代中叶以后,它又见重于士林,于是逐渐形成了壶艺、诗词、书画与篆刻相兼于一体的茶具,成为茶文化的组成部分。
    紫砂壶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的诗句:“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而最早记载在宜兴买到茶壶的是明代书画家徐渭(公元1521-1593年),他在一首七言诗中云:“青箬旧封题谷雨,紫砂新罐买宜兴。”
    关于紫砂壶艺的专著到明代才出现,天启年间江阴周高起曾著《阳羡茗壶系》,清乾隆时有海宁吴骞的《阳羡名陶录》,嘉庆年间有绍兴朱坚的《壶史》(现失传),近代则有南海百壶山馆主人李景康、顺德碧山壶馆主人张虹合撰的《阳羡砂壶图考》。另外,在《常州府志》、《荆溪县志》和《宜兴县志》中也有关于紫砂陶的片断资料。其他如蓝滨南的《景德镇陶录》、朱琰的《陶说》、冯可宾的《茶笺》、许次纾的《茶疏》、文震亨的《长物志》、李笠瓮的《杂说》、阿贞慧的《秋园杂佩》、张岱的《梦忆》、徐子晋的《前尘梦影录》等专论或杂记中也有一些涉及到宜兴紫砂壶的文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