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护传统技艺,留住历史记忆

 昵称31292324 2016-09-16

箍桶匠走街串巷,用他们精湛的手艺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方便;油纸伞飘逸在江南水乡,成为中华文化一道独特的风景……但是,这一切在我们追求现代化的脚步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在这个崇拜标准化、数字化、机器化以及快速化的时代,我们忽略了手工制作,忽略了手工艺人,忽略了自古沉淀下来的生活习惯。在城镇化势不可挡的进程中,民间传统手工技艺是在冲击下固守,还是在传承中变革,抑或是在时间的浪潮中渐渐消失?

沈氏箍桶匠:箍桶69年,精湛手艺无人传承
由于生产和生活习惯的需求,历史上的江南人家大多使用木桶。“箍桶咯……箍桶哎……”的吆喝声从前在嘉兴的小巷里经常能听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产、生活用具中的塑料制品的比重不断增加,箍桶匠这个延续了千年的古老行当如今已经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在杭州市塘栖镇水北街,住着一位箍桶69年的匠人沈大伯。看到他那被打磨得油光锃亮的工作台,就能感觉到一个老工匠工作的神圣。大家都喜欢驻足在沈大伯的作坊前,欣赏他那精湛的传统手艺,同时感叹岁月逐渐洗去了这些老手工工匠的光环。钻孔、钉木砧子、圈板、抠槽、做底托、箍桶、打磨……每一道工序都饱含深情,每一个作品都被沈大伯视如自己的孩子,面对它们,沈大伯发自内心地感到满足和快乐。

但是令沈大伯遗憾的是,这门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似乎再也找不到传人了。






陆玉贷:做油纸伞60多年,儿子无奈当传人
一把油纸伞,127道纯手工工序,耗时数天,82岁的陆玉贷一做就是60多年。作为广西最后一位油纸伞手工艺人,陆玉贷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传人。

陆村做油纸伞已有300多年历史,技艺世代相传。上世纪80年代之前,陆村人基本都靠做油纸伞补贴生计,村里好多人都在县城的雨伞厂里做工,后来厂子倒闭,只有陆玉贷还守着这门手艺。一把精致的油纸伞卖150元,普通的只卖50元,虽然制作材料不贵,但耗时耗力,做一把伞要3天,赚二三十元。老人的长子陆云岗近年做装修工程挣了些钱,他实在不想让父亲再做这活,但他知道,父亲现在最希望看到的就是有人来找他学习这门手艺。为了完成父亲的愿望,从去年起,陆云岗利用空闲时间跟着父亲系统地学起了油纸伞制作。“对我来说,油纸伞不只是一门手艺,我把它看作我们家族文化和记忆的传承。”陆云岗坦言。





邹玉特:做炮龙46年,至今只收到一个徒弟
邹玉特从15岁开始做炮龙,至今已经46年了。做炮龙需要细心,更需要耐心,由于长期用手腕压竹篾子,邹玉特双手的大拇指关节已经严重变形。“做好一条炮龙不容易,编一个龙头要3天,做一条龙至少15天,很多年轻人都耐不住寂寞了。”他曾经收过几个徒弟,但都没能坚持下来,对此,老人很理解。最近,邹玉特新收了一个年轻徒弟,唯一的希望是他能坚持学下去。

邹玉特说,以前只有过年那段时间才能卖出几条龙,因此炮龙工艺师的收入都不稳定,除去成本,基本只够养家糊口。即使扎龙技艺没能给邹玉特带来更大的收益,他也一直在坚持。2012年春节,邹玉特随文化代表团出访,在新加坡展示自己亲手扎的炮龙。“那是我第一次出国,鞭炮一响,炮龙一舞,当地好多华人都激动地流下了眼泪,说这才是过年啊!这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丢啊!”





作文高手|贴身教练|成长伙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