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月夕雅集丨书情画意度中秋

 书画雅苑 2016-09-16

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中秋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古时又称月夕,古今文人墨客常以此为题材寄托美好的寓意。在中华传统佳节——中秋节到来之际,《中国书法报》微信公众平台推出中秋特刊,集合从宋代到近现代多件与中秋有关的书画名作,伴您度过一个充满书情画意的中秋。

恭祝所有读者中秋节快乐,阖家幸福安康!

晋 王献之中秋帖

《中秋帖》,纸本手卷,纵27厘米,横11.9厘米,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即稀世珍宝,现藏故宫博物院。行书3行,共22字。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无署款。世人多以为《中秋帖》作者是王献之(344386)。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官至中书令,人称大令,与王羲之并称为“二王”。

最早是清代初的吴升对《中秋帖》提出疑问。《大观录》提出:“此迹书法古厚,黑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与米芾《张季明帖》对比来看即可发现,《中秋帖》的点画质感、笔势、运笔节奏以及节奏影响下字间的映带关系,都带有米字的影子。后来刘九庵先生断定《中秋帖》为米芾节临《十二月割帖》。《十二月割帖》墨迹曾被米芾收藏,后摹勒上石,南宋人将之收入《宝晋斋法帖》,现仅有拓本传世,墨迹已失传。其释文,“十二月割至不?中秋不复不得相,未复还,恸理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共32字。可见《中秋帖》所载内容确实出自此帖。从纸质上来看,中秋帖用竹纸书写,竹纸是宋代的日常书写用纸,在晋代是没有的,东晋人们多使用麻纸书写。这样一来,《中秋帖为献之真迹的说法不攻自破了。据董其昌考证,《十二月割帖》与《淳化阁帖》第十卷中收录的王献之《庆至帖》原为一帖,后被割裂,故文意不通。

赵佶 《闰中秋月帖

赵佶 《闰中秋月帖》

闰中秋月帖》纸本,纵35厘米,横44.5厘米,是宋徽宗赵佶(1082-1135)“瘦金体”的典型代表,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释文:“桂彩中秋特地圆,况当余闰魄澄鲜。因怀胜赏初经月,免使诗人叹隔年。万象敛光增浩荡,四溟收夜助婵娟。鳞云清廓心田豫,乘兴能无赋咏篇。”这是一首七言律诗,用笔劲健挺拔又不失妩媚,加之紧密而婀娜的结体,不但衬托出诗句本身的意境,也让人体会到浓艳而优雅的气氛。笔画带过之处,如游丝行空,缠绵飘逸,是“瘦金书”中偏于柔美的风格代表。此册页曾经清宋荧、乾隆内府、嘉庆内府等收藏,有《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瘦金”即有“瘦筋”的含意。作品笔画细瘦如“筋”,舒展飘逸,却挺拔有力,气韵生动且不失腴润,更不显稚弱之气,有浓郁的书卷气息。赵佶的书法,早年学薛稷、黄庭坚,后又参合褚遂良诸家,出以挺瘦秀润,又变化“二薛”(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优雅之气与瑰丽之气并重,正如岳珂在《宝真斋法书赞》称赞他的书法所言:“金缕之妙,细比毫发,殆与神工鬼能,较奇逞并于秋毫间。”

米芾 《中秋诗帖

宋 米芾 《中秋诗帖》

米芾(10511107),北宋书画家。初名黻,字元章,时人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自号鹿门居士。北宋著名书法家、鉴定家、画家、收藏家。米芾原籍襄阳(今属湖北),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召为书画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米芾在官场上并不得意,其“不能与世俯仰,故从仕数困”。因其衣着行为以及迷恋书画珍石的态度皆被当世视为癫狂,故又有“米颠”之称。

《中秋诗帖》,又称《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是米芾《草书九帖》之六、七帖,纸本,草书,纵25.2厘米,横36厘米,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草书九帖》为宋高宗内府御藏,并有米芾之子米友仁跋:“右草书九帖,先臣芾真迹,臣米友仁鉴定恭跋。”明代嘉靖十六年至三十九年(1537—1560),文征明与其子文彭、文嘉摹刻《停云馆法帖十二卷》,草书九帖全部刻入第五卷“宋名人书”中,九帖名称为《德忱帖》《家计帖》《元日帖》《吾友帖》《草书帖》《中秋诗帖》《目穷帖》《奉议帖》《海岱帖》。《中秋诗帖》《目穷帖》原为一气写就,割为二帖。释文:“中秋登海岱楼作。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东轮。”大意是:用眼看尽淮海,漫漫海上像银子一样白,千万道彩虹般的光芒下,蚌孕育着珍珠。天上的月如果没有人间的七宝修治,桂树枝就会一直长,撑破那圆圆的月轮。

此帖完成于米芾担任涟水军使期间,这也是米芾于晋人草书用功颇多的一个时期,此帖与《焚香帖》《草书论书帖》都是其中的例子。这期间,米芾最喜欢登临游览的景点就是海岱楼,是唐、宋时代十分著名的望海楼,古时便是许多文人登览赋诗的最佳旅游景点,唐代诗人杜甫曾以“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来形容它视野辽阔、宏伟壮丽的景观。它在米芾的诗文中也经常出现,《蝶恋花·海岱楼玩月作》中,米芾也写到:“千古涟漪清绝地,海岱楼高。下瞰秦淮尾,水浸碧天天似水,广寒宫阙人间世。”他将海岱楼比喻为月亮上的“广寒宫”,登楼眺望,颇有遗世独立的感觉。

米芾在《中秋诗帖》中,则把海岱楼上所见尽收眼底,夜晚的海面上水光粼粼,就像银泻大地,天际出现万道虹光,孕育出宝贵的珍珠。在诗的后半,米芾引“吴刚伐桂”的典故,谈到若非吴刚日复一日,不停地砍伐桂树,快速生长的桂枝,必定撑破月轮。米芾以此暗喻自己的仕途常为人所阻,无法充分施展自身才能。在帖中米芾前后抄录诗文两次,中间加入一行批注:“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可见其对书法求好的态度,亦可见其作为书法创作者,敏感于形式的慧眼与胆魄。我们不妨大胆猜测,米芾将同一内容写过多次,唯独对此二次所书可称满意,但行间距不同,且内容重复,若收入一帖之内,恐章法不能周全,于是,他大胆地加入一行字,以题跋的形式使此二段的衔接无丝毫唐突感。可以说,这是米芾以他的方式,给广大的书法创作者,在今天上了完美的一课。

吴昌硕 《竹犬图》

吴昌硕《竹犬图》

吴昌硕(1844—1927),浙江安吉人,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为“后海派”中的代表,与虚谷、蒲华、任伯年并称为“清末海派四杰”。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竹犬图》纸本,纵135厘米,横40.3厘米,是吴昌硕1921年的作品,收入《吴昌硕书画集》,款识:肴丰有犬禽能猎,箨老名龙凤亦栖。我舞我歌娱我醉,月明天上影东西。辛酉(1921年)秋仲画于癖斯堂,吴昌硕时年七十八。钤印:吴后之印、吴昌石、同治童生咸丰秀才。

吴昌硕的作品以大写意花卉的成就最为突出。竹是吴昌硕喜欢描绘的对象之一,他强调以金石质感入画以篆书笔法写竹并名之为“金错刀法”,即用笔直入,劲如刻铁,并且其竹叶的组合也并不求“个”字法、“介”字法,而是一挥而就。从吴昌硕的竹画上,不难感到其作品气度在浑、风貌在拙、魂魄在雄,笔下豪迈跌宕、畅快淋漓。

吴昌硕 《花好月圆人寿

吴昌硕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其篆书横批《花好月圆人寿》纸本,纵36厘米,横82厘米。笔法沉厚浑朴,笔力雄健,近人评其书云:“昌硕以邓法写石鼓文,变横为纵,自成一派。”此作款识:花好月圆人寿。庶侯仁兄先生法鉴。八二老人吴昌硕。钤印:俊卿之印(朱)、仓硕(白)。

吴昌硕在早年遍临《祀三公山碑》《张迁碑》《嵩山石刻》《石门颂》等汉碑。中年以后,博览众多金石原件及拓本,选择石鼓文为主要临摹对象。数十年间,反复钻研,并不以刻意模仿徒求形似为满足,参以秦权铭款、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等文字的体势笔意,故所作石鼓文凝练遒劲,自出新意,风格独特。60岁后所书尤精,圆熟精悍,刚柔并济。喜将石鼓文字集语书写对联。晚年以篆隶笔法作草书,笔势奔腾,苍劲雄浑,不拘成法,他将篆、隶溶为一体,形成独特面貌。

黄牧甫 “花好月圆人寿”印

▲清 黄牧甫 “花好月圆人寿”印

花好月圆人寿印是黄牧甫以古铜器铭文入印的代表作。

黄牧甫在广州时,有一段时间住在学生李茗柯家中,茗柯的四哥学涛、六哥若日也都是黄的弟子。茗柯的父亲亦是好古。在黄牧甫收藏的古器中,有一面东汉的大铜镜,钮上有“宜子孙”三字,镜背面有铭文两圈,内圈为“李氏作镜四夷服,多贺官家人民息,长保二亲得天力,传之后世乐无极。”外圈铸有“尚方御镜大无伤,巧工刻镶成文章,左龙右虎辟不祥,朱雀玄武调阴阳,子孙备具居中央,长保二亲乐寿昌,寿至金石如侯王。”铭柯的父亲见到此物,大为赞赏。他见此镜不但铭文多,制作精美,而且还有“李氏作镜”等字,更适合李氏收藏,便向黄牧甫求让,黄对此镜也十分珍爱,不肯割爱。茗柯之父派一位聪明美貌又贤惠的女婢,每月给黄送茶送饭曲意殷勤。日子久了,两人渐渐熟悉,黄牧甫便对这位女婢萌生了爱意。后经人说媒,于是这件东汉多铭文铜镜便做了聘礼,归李家收藏。这位后来的黄家夫人,李家的功臣,据说就是黄少牧的母亲。在以后这段如花似锦的岁月里,黄牧甫刻了“花好月圆人寿”等多方取法古铜镜文的精美印章。

齐白石 《寿高日永,花好月圆》

齐白石 《寿高日永,花好月圆》

齐白石篆书《寿高日永,花好月圆》,四言对联,立轴纸本,作于1951年。钤印:白石、齐璜之印。款识:九十一岁白石老人。辛卯(1951)。

齐白石(18631957),湖南湘潭人,原名璜,字萍生,号寄萍、老萍、借山翁、杏子坞老民、齐大、木居士、三百石印富翁等,被誉为诗、书、画、印四绝,是近代公认的艺术大师之一。

其作品质朴无华,大巧若拙。他曾自叙学印、学书的过程道:“……得《二金蝶堂印谱》,方知老实为正,疏密自然,得一变。再后喜《天发神谶碑》,刀法一变。再后喜《三公山碑》,篆法一变。最后喜《秦权》,纵横平直,一任自然,又一大变”齐白石这副篆书联,用笔爽劲、斩钉截铁,结构挺括、神浑貌朴,气势夺人。

刘奎龄 《秋艳图》

刘奎龄 《秋艳图》

刘奎龄《秋艳图》扇面,纸本,纵17.8厘米,横50.8厘米。款识∶秋艳图。丁丑(1937年)仲秋,伯文先生正。刘奎龄。钤印∶奎龄。质地:设色纸本。

刘奎龄(18851967),字耀辰,号蝶隐,自署种墨草庐主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开派巨匠,动物画一代宗师,被誉为“全能画家”,能工善写,擅长动物、植物、人物画及山水画,他描摹的动物种类之多,范围之广至今无人可追。他善于“势”的营造,绘画作品“虚处不嫌窗框松,实处勿感板结紧”,其画风华滋清润,厚劲灵动,意境深邃。刘奎龄偏居津门一隅,语讷志坚,孤身前行,其创作恰与徐悲鸿的“尽精微,致广大”契合。他钟情于日本绘画,关注横山大观和竹内西凤等代表性人物,学习借鉴朦胧派、狩野派、大和绘、汉画等古典技法精粹。他是传统派和中西融合派的中坚,他从古典主义、文艺复兴、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甚至印象派光色运用、油画技术以至夸张变形中吸取营养,他注意到西方现代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在创造精神上的相似性,他光大了传统写实技法,其艺术风格影响了惠孝同、刘子久、陈少梅、刘继卣、何家英等北派艺术家。其代表作《上林春色图》深得徐悲鸿高度赞扬,并被其赞誉为“当代中国画坛翎毛第一人”。

李苦禅 《花好月圆》

▲李苦禅 《花好月圆》

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原名李英,一字励公,乃山东高唐县人,生于1899。早年拜齐白石老先生为师习画,自成一家。他的大写意花鸟画还有一重要特征是将书法融为绘画之中,即古人云之的“骨法用笔”,他那运笔线条如行云流水,苍劲拙朴。他的画具有强劲的人格化,鲜明的个性化,博太高古,这在他的一系列作品形象中得到充分的验证象苍鹰、鸬鸶、鱼、荷花翠鸟、菜蔬等,又如他笔下的松竹海梅等。尤其晚年,他的大写意花鸟画炉火纯青,笔简意繁。正如苦禅先生自己讲的那样,“我到老年,作画之前往往仅有个大致的意思,并无具体设想,待下笔后,再临机应变,逐步完成”,又“书为心画,随缘成迹”。这就是李家大写意花鸟画的特性。

苦禅先生注重人品、画品,治学态度严谨,常告诫后学“人品不高,笔墨无法”“画品即人品”。他的画如其人,平生最喜画荷,喜她那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最爱画鹰,爱鹰之搏击长空高瞻远瞩的个性,也表现出了这位正直高尚的大师之风范。

张大千《竹菊图

张大千《竹菊图》,设色纸本,纵90厘米,横44.5厘米。款识:本为编篱护菊花,谁知老竹又生芽。千秋名士原同调,陶令王猷合一家。六十九年(1980年)庚申中秋后二日,摩耶精舍写。八十二叟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摩耶精舍、大千豪发。

张大千(18991983)四川内江人。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号大千、大千居士,以号行。1908年他母亲教其花鸟草虫白描。青年时随兄到日本京都攻读绘画,又研究染织工艺。回国后耽于佛学,剃度为僧,法号大干,后经还俗,以法号行。他擅绘画,喜好画荷花及工笔人物,独树一帜,俱臻妙境。与齐白石有“南张北齐”之誉。20世纪50年代张大千栖身海外,其间居巴西17年,1976年移居台湾。张大于诗、书、画、篆刻俱精,尤其他开创了淡墨泼色山水流派,推动了现代中国画艺术发展,是中国杰出的艺术家。

张大千此首《竹菊图》题画诗曾多次用于题画,也于1969年创作过以此为内容的行书作品,使用次数之多,可见其对此自作诗的喜爱。“四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题材,以梅、兰、竹、菊谓四君子,分别指:梅花、兰花、翠竹、菊花。其品质分别是:傲、幽、澹、逸。其文化寓意为:梅,探波傲雪,高洁志士;兰,深谷幽香,世上贤达;竹,清雅澹泊,谦谦君子;菊,凌霜飘逸,世外隐士。

欢迎订阅2017年《中国书法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