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流可奈清癯,第四桥边,呼棹过环碧;此意平生飞动,海棠影下,吹笛到天明。
梁启超赠徐志摩楹联
顾艳龙
近获济南王展先生惠赠《徐志摩与济南》毛边书,把玩赏读之余,不由想起多年前一件关于徐志摩的旧事。 还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上海《文化与生活》杂志上读到陈从周先生一篇文章,提到梁启超曾为徐志摩陪同印度大诗人竺震旦(即泰戈尔)泛西湖、游法源寺之事撰写过一副楹联,但未交代对联具体内容。彼时对楹联颇感兴趣的我,便请编辑部代转给陈先生一信查询。 约一个月后,我收到信封落款为同济大学的回信。陈先生用蓝色圆珠笔写下了撰联的内容是: 临流可奈清癯,第四桥边,呼棹过环碧;此意平生飞动,海棠影下,吹笛到天明。甲子七月既望启超作于北海松馆(北海松馆为松坡图书馆,原信注)。 来信还介绍了一件相关的韵事。即著名红学家、学者诗人俞平伯在陈从周处看到此楹联后,曾写过一首《题随月楼藏梁任公集宋人词句赠徐志摩长联》七绝:金针飞度“初无迹,寄与情遥绝妙词;想见诗人英隽愁,丁香如雪夜阑时。”(随月楼为陈从周书斋名,原信注)。 据相关资料,上文发生的背景是,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大诗人泰戈尔在64岁时,经梁启超(徐志摩老师)、蔡元培、胡适之等中国知识界邀请后,于1924年4月抵达上海,受到一大批中国文化名流的欢迎。徐志摩与泰戈尔一见如故,结为忘年交。泰戈尔在中国一个多月的行程里,徐志摩全程陪同翻译。一起游览了泰山、济南、南京、龙华、杭州、北京,还去了日本。泰戈尔两次访华,发生了很多故事,成为中印文化交流的一件大事,也在中国引起一场巨大的文化风波。此处不赘。 梁启超在其所著的《饮冰室诗话附录》中说:“我所集最得意的是赠徐志摩一联……此联极能看出志摩的性格,还带着他的故事,他曾陪泰戈尔游西湖,别有会心。又尝在海棠花下做诗做个通宵。”阿英编撰《文坛掌故》时,也收入了此联。 该楹联在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时年34岁)乘坐飞机北上失事遇难后,由其遗孀陆小曼保管。陆临终前,转赠给与诗人有戚谊的陈从周。后来,梁联和俞诗一并被祖籍杭州的陈从周转赠浙江省博物馆保存。转送前,陈从周请叶圣陶先生重书了此联,以作留念。1949年陈从周曾编撰出版《徐志摩年谱》,成为研究徐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宝贵资料。 早在1923年春,徐志摩在北京时,就出于对泰戈尔诗集《新月》的兴趣,提名借用“新月”二字为其主事的文艺团体社名,新月社便因此而得名。不久,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诗派”。此为余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