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程检验抽样案例分享

 Nora书阁 2016-09-17

这两天跟张老师围绕《过程检验》的话题保持了互动。今天在张老师发表的文章中,对良哥的很多内容进行了补充说明和斧正,非常感谢张老师。


良哥的个人经历中目睹了一些供应商的技术老法师慢慢离开工作岗位,很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没有很好的沉淀下来,许多接班人或许只学到了老法师八成的功力,同时企业也没有做好相应的知识管理。技术出现断层,终究会影响到未来的产品质量。


良哥创建这个公众号,也是希望能尽自己的一份力,帮助更多的供应商能在质量管理的道路上更近一步。我也希望大家有好的落地的方法能推荐给良哥,通过公众号将这些方法传递给更多的供应商。








这里我也要对上一篇文章的观点做调整:判定合格与否与判定趋势是同样重要的,没有什么主次之分。从实际操作来说,作业员对于超出规格线是最容易判断的;至于超出控制线,有时候未必能及时反应。SPC的判异准则对于一线操作的人,如果没有计算机辅助,操作起来也是很困难的。(也听说很多工厂用预控图来做过程监控,这的确比休哈特图更适合现场用。)


检验(或者其他类似的用词)的思想根深蒂固没什么不好。检验、预防、过程控制这些我们必须辩证的看待,良哥反对的是一切只依靠检验。当真的有质量问题发生时该检验的还是要检验(有些客户叫受控发运)该上预防措施的必须上预防措施(依赖于发生问题的严重程度)。这点上良哥要劝张老师不能太绝对,认为检验根深蒂固不好,希望张老师也能辩证的看待,当然您或许还能辩证的看到更多良哥看不到的地方。








至于是不是AQL,或者AQL好不好,咱们可以另行商榷,以各个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质量协议或者质量要求来确定。




其实第一个问题是为了确定批量的基数,这在有些企业里面可能有比以上4个问题更复杂的情况,因为篇幅关系,不能逐一讨论。有些或许是良哥也没遇到过的情况。

同时也回答了张老师的问题:您的批量的基数是以班产量为基数呢?还是以日产量为基数呢?还是以一个换型生产周期为基数呢?还是以两次抽样间隔内所生产的数量为基数呢?要结合实际情况才能判断哪个更合理,让良哥给标准答案,良哥也无能为力。


















补充  说明


对于质量管理上的方法探索,我觉得还是应鼓励大家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所有前人留下的理论其实都是在无数的尝试之后总结而来的,我们也不要放弃任何方法。

在质量管理上,大家记不记得有个质量原则是: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理论再好,如果与实际情况不符合,那也没用。所以也印证了良哥说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管哪个科学家,哪个管理大师,哪个公司领导,哪个部门同事,哪个一线工人,只要提出合理的假设,都可以尝试去验证,在验证中找到最适合的方法,通过不断改进来继续完善。


感谢大家将良哥大胆的想法传阅给更多的朋友,无论他们觉得是正确的也好还是错误的也好,能够引发大家思考,引发大家研习,才是最关键的。


最后的最后:抽样有风险,使用需谨慎。(即使使用0缺陷抽样方案,仍然会有不合格的存在)


另外,关于进料检验的抽样方法,我来约张老师,再一起写一些实用的内容给大家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