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冥中找到了这本书,拿到之后一口气读完。笔者着重看了其中的技术叙述。内容概述如下。 简单概括就是:重新构建生态链,重新恢复物竞天择。有的朋友可能会怀疑,不可能实现。笔者通过书中的实例理解,这种生态链的重新构建是局部的,人为辅助,逐渐形成自然生态链。就像作者所述,急功近利者不要尝试,这需要赤诚之心。 现在的情形是,自然本是遵循自己的规则在运行,人把自己的规则强加给了自然,等于人在和自然博弈,结果大家已经知道了。 书中强调,要实现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不用转基因种子、不除草,从而从根本上实现食品安全。 我们再看看是怎么实现的局部生态链恢复? 第一,洁净水循环的引入。洁净水源是吸引各种生物的强磁场,有水就不难招引各种生物。 第二,绿能内循环。其中关键是,杂草和作物同等对待,没有区别。它们都是土壤上光热积累的产物,都是自然给予人类的恩惠。杂草等植物,是生态链的基础能源。不用人类管理的土地(撂荒),自然会恢复生机,就是这个道理。 杂草对作物产生危害时,可将作物根部一定范围内草除掉,书中称为露兜。 第三,生态链重构。害虫是益虫、益鸟等的诱引因子,没有害虫做食物,益虫等也不会被吸引进来。 取食共生:与其消灭害虫,不如促进植物健康生长。长得健康的植物是不招虫子的。 植物受伤应答:允许一定程度的危害后,植物会“自动分泌抵抗物质”保护自己。有些植物能调节生物钟,快速了解害虫习性并自动作出积极反应。 植物超越补偿:植物遭受伤害后会有一种积极反应,很多时候非但不减产,反而能大幅增产增质。 害虫本能趋避:试想,在一个充满青蛙、小鸟叫唤的地方,虫子是否乐意落户呢? 补充:人类应只获取自己该得的那份。我们通常所认为的病虫害所带来的产量损失,刚好是需要我们要保留给土壤的那三分之一产出,最多不超过二分之一。即虫子吃剩下的那部分,就是自然允许我们获取的那部分。 第四,留住阳光。无论播种什么,我们最终收获的其实是光热积累总量。石头更多或更大的土壤中长出的瓜果更好吃。只有足够的光热积累才能提高作物的内在品质。充分利用间歇光照与持续光照的光合作用大致相同的原理,利用空间增加单位面积内的光热产物。 第五,生物多样性。不允许单一作物称王称霸,充分相信生态制衡。 第六,让作物的基因不断积累环境变换的应变机制。这样植物会变得越来越强,人类食用的不光是生物的营养,更是生物的进化信息。 原书作者对全息农业的参悟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笔者在这里只是将所读内容不完全的做以概括。 全息自然农法实际是在农业中的应用,为什么笔者认为在苗圃中也能应用呢? 道理很简单,因为苗圃也是由植物构成的,其中有苗木和杂草、病虫害等,和农田的构成是一致的。 为什么笔者认为在苗圃中也应该尝试全息农法(实际应该改叫全息林法)? 因为我们采取的施肥、打药最终都要反馈在土壤和地下水中,而土壤和地下水是循环的,自然摆脱不了影响子孙后代的大循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