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重要的不是管理时间,而是管理你自己

 医路守候 2016-09-18


1.

《把时间当做朋友》是分两个阶段读完的,上个月有两本书(《瓦尔登湖》和《精进》)是以前读过的,第二遍就跟着有书的领读包快速过了一遍——节约下来的时间就把《把时间当做朋友》前四章读完了,然后中秋节放假前后这几天,读完了剩下的五章(严格讲是剩下四章,第八章更像是整本书的结束语)。


今天读完书的第一个念头,是意识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习惯成自然,李笑来老师也反复在书里提到,是自己认同并身体力行到极致的一个“武器”,今天有个书友在评论里问到读书和记读书笔记的方法,义无反顾的推荐了这个“武器”。但是,现在有一个“可怕”的习惯不知道该坚持还是该纠正!就是,一旦我拿起手机——当然最近已经在努力克制了——第一个点开的肯定是“有书共读”APP,第二个点开的肯定是微信。只看有书共读的随笔,只与书友交流,已经成了戒不掉的习惯了!这到底好不好?


其次,关于书友问到写读后感的事情,今天与子龙老师聊天后又更清楚了一点,补充一下。就是写读后感至少要“过”两遍书,第一遍认真读并记下笔记(摘抄、勾书、画思维导图等等),第二遍是顺着目录快速梳理,打个腹稿。然后才能行文。只要是自己选择了要读的书(当然不限于共读计划的书),建议都这样做吧。




2.

经过第二遍梳理,这本书的内容我将它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0——2章,提出全书的宗旨:


问题是什么——deadline的困境,你只是“看起来努力”而已。这部分我们心知肚明最清楚不过。


问题是怎样形成的——正反两面对比,告诉你根源是不会思考,不懂反思。反面是充满我们身边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既勤奋又懒惰”的人,正面当然就是另一类人。李笑来老师是这样描述他们的,“生活中明显有另外一些人,尽管数量并不占优,在用另外一种状态生活。他们从容,他们优雅,他们善于化解各种压力,安静地去做他们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并总能有所成就。他们甚至可以达到常人无法想象的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怎样解决问题——我相信你们都想成为上述那种人,那么“面对同样的困境,他们究竟是如何保持从容的呢” ?读完前三章,李笑来老师就会使你明白,我们无法管理时间,我们真正能够管理的只是我们自己。而管理好自己最核心的一点是,相信“一切靠积累”。有可能说出来很简单,你只需要现实一点。关于“现实”,去翻开书好好看看李笑来老师是怎么点醒我们的,真的会读出一身冷汗!推荐书友老伟的那篇随笔,写得挺好,我就不补充了。


第二部分第3章“管理”自成一部分,也是全书叙述内容最多的章节之一。既然是一本与“时间”有关的书,当然就要开门见山的,讲讲“时间管理”——其实是如何管理好自己的那些事儿。


读这章的时候——一边读一边发了几篇随笔——唐僧建议“弃书”——絮絮叨叨,没有章法——也许你也有这种感觉?嗯,那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李笑来老师的背景。


如果你读完全书,或许你会同意我的这个观点:读这本书就像是一个老师在与你谈天,娓娓道来,循循善诱。有些观点或者“说法”可能就是李笑来老师在课堂上“信手拈来”的案例,有些可能是特定的语境下产生的,放进书里来以后会觉得有些叙述逻辑不连贯?这是唯一的遗憾——个人觉得。特别是读了《精进》以后,感觉后者在组织成书上更系统、结构更紧实一些。虽然两本书都直言不讳的引用了许多其他学术书籍和大家们的观点——我觉得明示了的引用就不算抄袭,系统整理出了自己的方法论就值得我们阅读和学习。


这部分内容比较多,建议也是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首先是完成一项任务的基本步骤:估计时间——及时行动——直面困难—梳理步骤再继续,做到精细化管控全程直到完成这项任务。其次是“进阶”的步骤,假如一项任务并不简单,那么你就需要:感知时间——记录开销——制定预算——计划——列表。这里我特别分享一个体会,我们是该面对现实,但我们更要懂得“不懂放手,皆为困兽”的道理——有些困难唯有放下,才会找到办法。这是终极诚实。


最后,李笑来老师总结了三个方面,姑且定义为“精进”的步骤吧:流程——预演——验收。这三个部分虽然是层次不同,逐步递进的,但若放在整个管理自己的系统中来看,其实也是一个整体,每个环节在“精进”的路上缺一不可。关于这些方法论,我想提醒自己一点,千万不能就停留在写读后感这里,我们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我们也不做只为了读书而读书的书呆子。关于这些方法,待今后不断实践不断提高以后再来细细与各位分享。



第三部分4——7章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系统阐述了积累的几个核心环节:学习、思考、交流、应用。个人最喜欢的内容是“思考”和“交流”,体会在昨天的随笔《如果有选择,我们一定要积极》里交代过,就不赘述了。


“学习”是这个部分的起点,也是李笑来老师所要教会我们积累的起点。一开始觉得“乱”,经书友的提醒后又静下心读了一遍,画了“思维导图”——首先我们至少要学会一种技能,作为我们积累的起点,然后在学习这项技能的过程中——相信我,你想学的,慢慢会越来越多——去了解、熟悉、掌握一些基本途径,比如体验、观察、试错、阅读。


然而,最最重要的,你学会了思考,你懂得在自己的经验和别人的经验里反思,并诚实的接受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局限,有不是努力就能扫除的“死角”。而我个人有切身体会的就是自学的能力和坚持的毅力,所以读李笑来老师谈这两部分时,真是10000分同意。最终,你会看到自己越来越茁壮,越来越坚定。


3.

“应用”是这个部分的精华,也是全书阐述内容最多之一。方法论嘛,最终是要教会我们一些方法的。我就说两点自己收获最大的。


关于“兴趣”。前段时间学国学入门(虽然现在离入门还很远)时,悟到一个道理,顺序就是规则。我们很多事情没办好,是因为顺序出了问题。所以,李笑来老师提出,兴趣其实没有我们想象那样重要,比兴趣更重要的是习惯养成。是习惯促成你办完一件事,是习惯督促你办好这件事,从而带给你成就感,从而让你产生兴趣。认清这一点还有个非常重要的作用——使你不再为做不好一件事情找借口,特别是我们必须完成的功课和工作。


关于“幸运”。李笑来老师说到李宗盛的一句歌词,“问你何时曾看见这世界为了人们改变?”——我也常常从歌词里明白一些道理,冲着这一点,感性又博学的李老师说的道理,我信。世人不信有因果,因果何曾饶过谁?“幸运”也是“善有善报”的结果——我们不讲大道理,学生好好读书,工人好好干活,不以善小而不为——那些我们眼中的幸运儿,不过是把别人重复了几次的事情重复了上百次上千次而已,不过是在你不能坚持的最后一秒选择了坚持下去而已。


第8章,万流归宗,正如章节引言所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李笑来老师以结束语的方式对全书做了一个总结:相信积累的力量,并养成习惯——有些好习惯,养成得越早,一生的收益就越大。而且,积累的信念甚至可以遗传,相信积累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相信积累的孩子。


第一天拿到这本书时,洁白的封面,天蓝的内页,就产生了包个书壳和在书里面写字的念头,都付诸行动了。很久没有包书了,今天读完全本终于包上了,你觉得如何?

作者:格格物,至人之用心,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