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法艺术的三个境界 (牧原书画QQ491951601) 古时许多书画家都受到禅文化的熏陶,以禅心作书画,以书画抒发禅心,把书画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书中有禅,画中有禅,已经把禅宗之“心”“性”融入书画。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受禅文化影响尤深,他把自己的画室称为画禅室。按禅宗的顿悟、渐悟分南北宗,把书画也分为南北宗。在书法创作中要“见我”,要“自居法眼”。把书法艺术分为作意书法和率意书法,把展现自性本相为书画艺术的最高理想目标。在学习提高书法艺术中深入地论述了三种境界: 一是“初若印泥”; 二是“中若印水”; 三是“终若印空”。 董其昌在书法艺术上追求的是个“淡”字,于自由心境中创造出淡意书法。董其昌把禅意融入书法,把渐修与顿悟作为书法由基本技法的修炼到出神入化、心手两忘的“顿悟”境界。 禅学即心学,悟见本心本性。禅学融入书学,创造禅意书法、心意书法。 在书法书写中要保持清净之心,不住善恶,不住是非,不受追名逐利、哗众取宠等妄念干扰,在书写中顺其自然,不矫揉造作,不着意安排,不忸怩作态,不随世俗。随心所欲,了无滞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而见其心,即明心见性之心。书法艺术提高的过程,也就是“明心见性”的过程。参禅有三关,禅意书法提高亦有三境,逐步达到三个境界。 一是心境,即董其昌所说印泥境,“鸿爪雪泥”,踏踏实实学书临帖。碑帖是自古以来公认的书法珍宝,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临帖就是化我为古,博采前人之所长,提高书法中民族审美的共性。学会用笔用墨章法布局,掌握书法艺术的基本技法,意在笔前,笔居心后,精心书写。有心境是写好书法的基础,不可逾越。 二是随心境,即董其昌所说印水境,行云流水。“随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苏东坡所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在有心境的基础上化古为我,随意挥洒,抒发感情,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只有随意挥洒,才能充分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抒发审美意识中的个性,在随心境中,经意与随意、作意与率意、有意与无意,相辅相融。既体现民族审美的共性,又显示书家审美的个性。逐步形成个人的书法风格。米芾四十岁前为集古字阶段,四十岁以后方能博采众长,化古为我,自成一家。正如王文治赞米芾诗中所说:“一扫二王非妄语,只应酿蜜不留花”。 三是无心境,即董其昌所说印空境,无意于佳而佳,无心插柳柳成荫。此乃书法之最高境界,充分抒发心灵,见到自性。唐戴叔伦作歌赞怀素作书:“弛豪骤墨剧奔驷,满座失声看不及,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有人细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问他为什么写得这样好,怀素说他也不知道。这不是无心之作吗!此处之无心实乃本心本性之心。无中有有,有中存无,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此处之无心,实是书法家在书法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于学问的积累、文化艺术的修养以及对形形色色的大自然的、社会的、人体的美的感受,积淀在内心潜意识中,通过书写笔墨自由自在的变化反映出来,无心之心即“应无所住而见其心”之心,“明心见性”之心。故“书也者,心学也”。“文须数言方解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所谓书如其人。 书法艺术之三个境界,也有一个由渐修到顿悟的过程。草圣张旭观公孙大娘剑器舞,听吹鼓手奏乐进而领悟书法的韵律、节奏,草书大进。黄庭坚在峡江见舟人逆水行舟,长桨拨水而悟,创长枪大戟放射性书体。这样的事例很多。故书法也是要悟的。书境与禅境同样有渐修到顿悟的过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