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是一座自得其乐的城市,更是一方被美食美景浸润的沃土。不管来没来过这里,大概每个人都能说得出几个天津老字号,煎饼果子、十八街麻花、泥人张、风筝魏......说到兴起处保不准还会顺口带出几句天津话来,那“聊效”绝对杠杠哒! 都说天津倍儿“哏儿”,如果有人跟你说“酸爽”也是正宗的天津味,你可能会懵圈了!今天小津就带你去津郊一座千年古镇探寻答案!闲言少叙,咱走着~ 天津人爱吃醋也产名醋,独流镇是中国三大传统名醋之一“独流老醋”的故乡,与产陈醋的山西、香醋的镇江齐名。不仅如此,她还是一座如假包换的古镇,所谓“独流”即子牙河、南运河汇流处,意谓两河合一成独流,北宋末年也称独流口,明代始称独流镇。 关于独流产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那时独流属于河间府,嘉靖年间的《河间府志》中即有“独流产鱼醋”的记载。独流醋在清代发展至鼎盛时期,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经过独流时,闻到了从岸上飘来的一阵阵醋香并陶醉其中,甚至精神都为之一振,于是乾隆皇帝登岸品尝,感觉醇厚浓郁、口味香甜,盛赞之下,钦点独流醋为贡品。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独流老醋就已经闻名全国,当年很多外地人都托天津的亲朋帮忙买正宗独流醋。那么,独流醋为何有这么大的名气? 水系丰富 水源优质 古镇独流地处华北大平原,濒临美丽的渤海湾,大运河从此地流过,子牙河、大清河在此汇聚,丰富的水系和优质的水源为独流镇提供了制醋的物质条件。 漕运文化传独流美名 独流醋曾经是漕运文化的一部分,据《静海县志》记载,独流镇因为扼守京、津、鲁、冀、豫的水陆交通要道,自古便是重要的水旱码头,这里“河水清澈甘甜,旧时漕运船只往来如梭,一派兴隆”。南来北往的船工不断把独流醋捎带到各地,让独流老醋的品牌传到各地。 勤劳的古运河人家不断探索制醋的奥秘并改良配方,用匠心精神传承古老技艺。【用料精良】精选粮食(高粱、黄米)为原料,以大曲为发酵剂;独特的【三伏】发酵工艺,醋醅(制作醋的原料经过发酵后形成的固态物质)要经过三年的天然翻晒陈酿而成,因为要经过三个伏天,所以行业内也称这种醋为“三伏老醋”。 【选料】 【制曲】 【发酵】 【翻晒】 【淋醋】 正是因为采用了独特的配方和长时间的发酵,独流醋的口感才酸甜适口、纯正浓厚。独流老醋的经久不衰源于它始终坚守的“味道”,而这股子“酸味儿”是几代制作匠人传承、坚守的结晶。 天津的不少老人还经常怀念以前拿着瓶子打散装独流醋的经历。胡同里带着木桶卖酱油和醋的小贩,拉着长音的叫卖“独流——醋——”只要一听到叫卖声,七八岁的孩子就会被家长打发出门,拿着瓶子或者小碗去买醋。在老天津人的回忆中,除了独流醋的原始味道,更加令人怀念的是母亲做糖醋鱼时飘散出的香味,还有夹杂着醋的醇香和蒜辣味的腊八醋。 醋为‘五味之首’,具有增鲜去腥腻及脆嫩爽口之效。独流老醋在津菜调味中占有突出位置。“吃鱼吃虾,天津为家”,任何地方菜都离不开当地特色的调味料,天津卫的独流曹三焖鱼、贴饽饽熬小鱼、烹刀鱼等名菜都离不开独流老醋调味。 “家有二两醋,不用请大夫”这是在老天津人中颇为流行的一句话。对于被称为“卫嘴子”的天津人来说,醋不仅是吃饺子时的必备调味品,还经常被放在容器内熬,以预防感冒等疾病。看来这独流醋不仅占据了天津人的舌尖,更是天津人的心头爱。 从前有这样一个故事…… 现在曹三焖鱼的传承人曹红伟先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的爷爷也就是独流曹三焖鱼创始人曹国章先生有一天把鱼在土锅里熬上,因为太累了就睡着了,第二天想起来的时候,还以为鱼都糊了,可是掀锅一看,竟然没糊!他赶快尝了尝,不仅比平时的熬鱼更入味,而且整条鱼的骨头都酥了,特别好吃。由于曹国章在家中排行老三,所以当地人就把这道菜叫做“曹三焖鱼”。现在大家都习惯把这道菜叫做“独流焖鱼”,其实最正宗的名称是“曹三焖鱼”,并且已经用曹三焖鱼这个名字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焖鱼是怎样炼成的 曹三焖鱼的制作不复杂但是耗功夫。选用当地活的小鲫鱼,收拾干净后放在热好的油锅中炸熟,曹红伟先生说这一步时间长点不怕,主要是为了让小鱼定型,以免在之后的焖制过程中“散掉”,然后在锅中放入葱姜大料酱豆腐等多种调味料,再放上曹家秘制调料包,当然还有最重要的独流老醋,其他的醋可不行,有的醋过酸,白醋又不带颜色,“只有这独流醋味道适中,最后还会有一点回甜,不会抢了鱼的味道。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用我们本地的醋做本地的鱼,味道肯定不一样。”
把炸好的鱼放在调料上,再浇上几十年的老汤(每次焖鱼之后留下的汤不要倒,就是下次焖鱼的老汤了,这样焖出来的味道更浓郁厚重),放上没过鱼的水,这样焖制7到8个小时,香喷喷的焖鱼就出锅了! 出锅后的焖鱼凉了之后更好吃,酥软鲜香,鱼刺更是化在鱼肉里完全吃不出来,就着二两小酒,别提多下饭了!平均每天这里都要卖出几百斤的焖鱼,过年的时候更是成吨向外输出! 静海区独流镇是一座历史上漕运兴盛的古镇,位于天津市西南。勤劳的独流人利用甘甜的运河水酿造的独流老醋早已让这个小镇名扬海内外,而当你真正走进这座千年小镇,了解她的历史,才发现她所蕴含着的更丰富的古老神韵。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的“天下第一坛”就设在此镇,“建筑之乡”的美誉、特色的风味小吃、纵横的河道、古朴的桥梁更为她增添了无穷魅力。 南运河上唯一的木桥——独流木桥 独流木桥修筑于1937年,桥体是全木黄花松,前些年随着南运河申遗,被重点保护了起来。解放之后,一场大水差点把桥弄断了,后来政府拨款修复,也在上面铺成了柏油路。目前是南运河静海段上唯一的木桥。虽然如今新桥和兴旺桥取代了它的交通功能,但这座设计巧妙的老木桥还是为附近人们出行带来了便利。这座见证了独流镇变迁的老木桥,记录着独流的发展变化,也承载着独流人的浓浓乡情。 旧时漕运护身符——独流通背拳 独流镇始于宋辽军事对峙时期,自古就是军事重镇,同时又是漕运码头,需习武之人护航,所以自古就有习武之风。独流通背拳又称“北少林派太祖门太祖拳”,是宋太祖赵匡胤所创,在静海的流传起于清乾隆年间,在当地广为流传,并且名师辈出,至今已有序传承至第七代。其拳法朴实无华,简单实用,多次参加市、县级比赛,屡获佳绩。目前为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 见证天津历史:天下第一坛 天津是义和团抗击洋人入侵的战斗圣地。1900年5月,在刘连胜等人的支持下,义和团著名首领张德成在静海县独流镇设立“义和神团天下第一坛”,并自任第一坛坛主。由于他往来江湖,广结社交,远近百姓纷纷归附,加入者达5000余人。继而又在杨柳青、天津西郊等地设坛10余处,总人数2万人。他的“天下第一团”成为义和团运动中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队伍之一。“天下第一坛”位于独流镇北老君庙内(后胜利街织物厂内),它见证着曾经战火硝烟中的天津。 独流文昌阁 文昌阁是道家建筑,兴起于明代,所祀文昌帝君又名“文曲星”、“文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主宰功名禄位的神灵,有文昌阁的地方,旧知识分子较多,证明着一个地方的文化气息。独流古镇当年也有一座文昌阁,与杨柳青古镇的类似,可见当年的独流古镇与杨柳青古镇同样的繁华富庶。 文昌阁有大有小,目前全国保存下来包括后期恢复的共计几十处,扬州处较大,天津如今虽只有杨柳青古镇的文昌阁较好的保存下来。当年的独流文昌阁已变为独流中学,默默的讲述着独流往事,传承独流的匠心精神。 【特产】天立独流老醋 到独流古镇,必须要买点这里的中华老字号——天立独流老醋。 【特产】曹三焖鱼 与当地老醋齐名,都是必带的当地特产,每天来买鱼的人络绎不绝。 【交通位置】 独流镇位于静海县西北部,距县城10公里,距天津国际机场50公里,距天津新港80公里。东与良王庄乡毗邻,南与静海镇接壤,西与台头镇交界,北隔独流减河与西青区相望。京杭大运河、104国道、津涞公路、津浦铁路、京福和京沪高速公路纵横贯穿,交通十分便利。 每一种传世艺术,都有它伟大的传承,在时光中薪火相传,不因岁月而变。就像独流老醋,历经多年,味道愈发饱满;就像曹三焖鱼,虽然制作并不繁琐,但匠人们呕心沥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像天津文化,经过时间的磨砺,浸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神韵,钻之弥深,历久弥新,味之无穷。这股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独流味道,独留于天津,常流于世间。 欢迎来天津旅游, 游古镇天天乐道,品老醋津津有味! 编辑|杨一菲、责编|卢天瑜 |
|
来自: 汐钰文艺范 > 《旅行北京、天津、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