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史为证”论董姓源流

 荷香月暖 2016-09-19

                “以史为证”论董姓源流

              ——父系氏族的雏形在祝融六姓分化

                               广西  贺州  董全吉

 

 

      我写了很多文章,特别是针对董姓不是以董父为最早,先从祝融八姓的陆终所谓二子参胡突破!

 1,祝融八姓的记载分化不详?

    祝融八姓的参胡那是明显比董父早的。必需要研究祝融八姓,而少不了查阅春秋末期鲁人左丘明所撰的书国语》、《春秋左传》《国语》也叫《春秋外传》左丘明就是稍早于孔子的著名盲史官,他讲的历史得到过孔子的赞赏。盲史官讲述的史事被后人集录成书,叫做《语》,再按照国别区分,就是《周语》、《鲁语》等,总称《国语》。西晋时曾在魏襄王墓中发现了大量写在竹简上的古书,其中就有《国语》三篇,谈到了楚和晋的历史,这说明战国时此书就开始流传了。同样,《春秋左传》又名《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春秋》: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

     祝融八姓是那几个姓呢?国语卷第十六》即《国语·郑语》:“八姓,祝融之后。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也。侯伯,诸侯之伯(【附注1)。这个董姓,是己姓分化出来,还是与己姓并列的姓呢?《国语·郑语》没有详细记载,本来董父的己姓之别董姓是晚于其他之别,是可以得出参胡是董姓的。可是,由于没有详细记载,给人一个极大的模糊空间,造成董姓源流的误导。原因在于:写陆终生六子,后面写八姓,却没有写明陆终二子的名字与去向;写有三别分出的姓却没有划分先后(当然,若一次三姓同时期,则陆终不是生六子,而是五子就相矛盾了):董姓,己姓之别秃姓,彭祖之别斟姓,曹姓之别。本是董父的董是董姓,飂姓之别。这时期晚于其他两个分出的两个姓,却因为排在前面,而造成是同一时期的印象;己姓不是仅仅分出董姓的第二个源流,而且有苏、顾、温。若以己姓之别,则就不是八姓了,起码也要11姓了。因此,不能够把董姓第二个源流董父作为单独董姓源流;罗列了八姓于周未有侯伯的情况己姓之别董,董姓鬷夷、豢龙,则夏灭之矣。却不是参胡的董被灭。灭实则没有侯伯而已。若八姓有被灭,无后,必定有所交代。就如斟姓,有传说夏少康灭之,非也直接说没有这情况。而后有记载八姓者,把参胡当做无后。最关键的是:按照八姓的次序写,然由于没有写参胡,虽然按照时间的先后,可以确定参胡为董姓源流,早于董父。可是漏写陆终二子而直接写董父,给人印象是董姓只有董父的一个源流。

   《史记。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後,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琇姓,楚其後也。昆吾氏,夏之时尝为侯伯,桀之时汤灭之。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後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撇开之前的世系,不看《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颛顼氏有子曰犁,为祝融。”、《山海经·大荒西经》:“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榣山,始作乐风”、《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直接看陆终,是﹝帝喾﹞诛重黎 ,开始把祝融部落分化。陆终作为部落首领时期,属于在帝喾的时候。祝融部落从母系氏族的入赘婚,以母为姓;开始出现以父为氏的雏形。这参胡,名义上是陆终的二儿子,其实也是在董邑的分化首领。而其后,参胡的兄弟昆吾,己姓,分化出苏、顾、温等,再分化出飂。从帝喾,经过尧,再到舜帝,飂分化董,也就是董父封于董地,已经比参胡在帝喾时期晚很多。因此,参胡董姓在帝喾时期,不是己姓之别的董父在舜帝时期。因此,董父不是董姓最早源流。陆终六子的六姓包括帝喾时期参胡的董姓,也早于秃姓斟姓的分化时期。

《国语·郑语》在列举祝融八姓之后,以:“昆吾,祝融之孙、陆终第一子,名樊,为己姓,封于昆吾”;而董姓呢?接着略去陆终的二子参胡,跨越到“大彭,陆终第三子,曰籛,为彭姓,封于大彭,请之彭祖,彭城是也。……彭祖,大彭也。豕韦、诸稽,其后别封也。……秃姓,彭祖之别”,第四子“陆终第四子曰求言,为妘姓,封于郐。郐,今新郑也。邬、路、偪阳,其后别封也。”;第五子“陆终第五子曰安,为曹姓,封于邹。〔二一〕皆,妘、曹也。采,采服,去王城二千五百里。卫,卫服,去王城三千里。……〔二三〕斟姓,曹姓之别……传有斟灌、斟鄩,浇所灭”,之后,没有详细论述陆终的六子或八子了?参胡的董在哪?这留下了很多模糊的空间(下文详细论证)。

既然,《国语》、《春秋左传》没有叙述全面祝融八姓或者陆终六子,只是在《国语·郑语》简略地记载:“老童产重、黎及吴回,吴回产陆终,陆终生六子,其季曰连,为芈姓,楚之先祖也”。但是,排列的祝融八姓却是明晰的。那么祝融六姓是那几个分化成祝融八姓的呢?最早的董姓的记载从哪寻找呢?

 2,祝融六姓的错乱考证

汉代司马迁的《史记。楚世家》: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琇姓,楚其後也。昆吾氏,夏之时尝为侯伯,桀之时汤灭之。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後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

     可见,先有陆终六子,才到《国语·郑语》祝融八姓秃姓,彭祖之别”、“斟姓,曹姓之别”则道出:姓分化姓、曹姓分化出斟姓,而《国语·郑语》,那么,祝融六姓对应的也就是祝融分化最早的姓氏那六个呢?对应的从八姓中减去后来分化的秃姓斟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那么,祝融六姓则属于:己、董、彭、妘、曹、芈。那么,这六人对应《史记》分别就是: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姓、季连。

     然而,原本清晰的分化图,为何汉宋衷注把参胡为董姓弄出了新花样呢?以致后人理解的长期混乱?其撰写《世本·雷学淇校辑本》:陆终娶于鬼方氏之妹.谓之女嬇.是生六子.孕而不育.三年.启其左胁.三人出焉.破其右胁.三人出焉.按水经注.嬇作隤.无而不育三字.史楚世家.路史后纪引.作女嬇.陆终六子.史记楚世家.其长一曰昆吾.集解引昆吾者.卫是也.索隐引其一曰樊.是为昆吾.宋忠曰.昆吾国名.巳姓所出.左传曰.卫侯梦见披发登昆吾之观.今濮阳城中有昆吾台是.二曰参胡.集解引参胡者.韩是也.索隐引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宋忠曰.参胡国名.斯姓.无后三曰彭祖.集解引彭祖者.彭城是也.索隐引三曰籛铿.是为彭祖.四曰会人.集解引会人者.郑是也.索隐引四曰求言.是为郐人.宋忠曰.求言.名也.妘姓所出.郐.国也.五曰曹姓.集解引曹姓者.邾是也.索隐引其五曰安.是为曹姓.宋忠曰.安.名也.曹姓者.诸曹所出也.六曰季连.索隐引六曰季连.是为芈姓.季连者.楚是也.宋忠曰.季连.名也.芈姓.诸楚所出.楚之先.芈.音弥是反.芈.羊声也.

把《国语·郑语》、《史记。楚世家》填写的姓名、国名都已经完完整整?把最早的六姓演化成:樊、昆吾、巳姓;参胡、惠连、汉作者宋衷注以其观点解释:斯姓(无后).籛铿、彭祖、会人、求言、妘姓;安、曹姓;季连、芈姓。也就是六姓为:巳、斯(无后)、彭、妘、曹、芈。对应的人是:樊、参胡、籛铿、会人、安、季连。如此一来,董姓不是六姓而来了?

为何出现这样的误会呢?因为《国语·郑语》没有写二子参胡,是缺漏的;《史记。楚世家》有了参胡。从《国语·郑语》载:“董姓,己姓之别受氏为国者也。有飂叔安之●子曰董父,以扰龙服事帝舜,赐姓曰董,氏曰豢龙,封之鬷川,当夏之兴,别封鬷夷,于孔甲前而灭矣。”,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三十二年)》: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如此一来,就出现:董姓,己姓之别受氏”、秃姓,彭祖之别”、“斟姓,曹姓之别”,但是,别姓是有先后的。没有区分这样就从八姓中去掉了:。而增加了斯姓,无后。宋衷注把《国语·郑语》斟姓,曹姓之别。或云夏少康灭之,非也。传有斟灌、斟鄩,浇所灭”作为“斯姓.无后”,如此,在五姓之上加三姓,成为八姓。

东汉王符在《潜夫论》中,以祝融之孙,分为八姓:己、秃、彭、姜、妘、曹、斯、芈”也修改了《国语·郑语》的祝融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其《潜夫论笺校正· 志氏姓〔一〕第三十五》:''。按史记楚世家索隐引世本'亦作'……'黎后有斟姓,盖以祝融即重黎也”。那么,“樊、参胡、籛铿、会人、安、季连”;以此矫正上文宋衷注《世本·雷学淇校辑本》标注的斯姓,即为:“巳、、彭、妘、曹、芈”。这与“斟姓,曹姓之别”相互矛盾,尚若如此,不是生六个儿子,而是生五个儿子了。因此,把之后的董父的董,与参胡的董作为合并一个,是造成错误的原因。

然而,宋衷注无法解释《国语·郑语》昆吾部落的变化:己姓昆吾、苏、顾、温、董〔一四〕,董姓鬷夷、豢龙,则夏灭之矣〔一五〕。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一六〕,秃姓舟人,则周灭之矣〔一七〕。妘姓邬〔一八〕、郐、路、偪阳〔一九〕,曹姓邹、莒〔二0〕,皆为采卫〔二一〕,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数也〔二二〕。而又无令闻,必不兴矣。斟姓无后〔二三〕。”,这从己姓分化可不是仅仅董姓,而且是有苏、顾、温、董。何况,按照豢龙传说,起码要写:苏、顾、温、飂。为何不写”呢?然而,舜帝赐予董父是舜帝时期,而祝融六姓在舜帝、尧帝之前的帝喾时期。把董父的董,与并列。首先是时间不符合,其次,造成参胡的考证混乱。

此外,东汉王符把己、董、彭、秃、妘、曹、斟、芈”改成己、秃、彭、姜、妘、曹、斯、芈”,首先,不符合次序,毕竟《国语·郑语》秃姓,彭祖之别”、“斟姓,曹姓之别”是把分化的列在后面,不可能列于前面;再由增加了姜姓,减少了董姓?都与《国语·郑语》相矛盾。

3,混乱的错误,源于祝融部落重黎,为董姓部落

也许这样的说法,人们会一下子难以转弯过来。从上文看出,所有的祝融八姓的混乱都几乎与董姓有关联?为何如此呢?史籍《史记·楚世家》中记有六姓,而在《国语·郑语》先说陆终生六子,后变化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从记载这姓氏模糊的演进分化过程看,巧巧是入赘婚开始改变以父系为姓的阶段,而入赘的却是董姓部落。正如《细说「祝融八姓」 》一文作者论述:<潜夫论>云:「祝融之孙分为八姓,己秃彭姜妘曹斯莘。」莘、斯、姜从字形上看似为芈、斟、董之误。祝融八姓有共同祖先却又不同姓,无论在母系社会或父系社会都说不通。”,其论述:“「祝融八姓」一词的由来。顾名思义,「姓」字是由「女」与「生」两个字所组成,上古姓的制度显然是以女子为中心的。子女之从父姓,是远古游牧的母系社会型态结束,以男子为中心的农业社会兴起以后的事,这也正是由「姓」而「氏」的发展过程。人类无不先有母系社会,而后进入父系社会,父系社会姓的制度是以男子为中心的,夏朝是中国史上第一个立不复代的家天下王朝,显然已经迈入了父系社会。但是各个族群的进化程度迟速不一,中国境内位居边疆的少数民族,就有至今仍停留在母系社会者。”(见:http://www.360doc.cn/article/803452_77889239.html

从几个不同的记载以及解释,都与董姓关联。那么,该母系部落不是其他什么姓氏,只有董姓符合这一特征,才造成汉以来的研究混乱。

     东汉王符著《潜夫论笺校正· 志氏姓〔一〕第三十五》:郑语“秃”作“董”,“姜”作“秃”,“斯”作“斟”。按史记楚世家索隐引世本“斟”亦作“斯”。……“黎后有斟姓”,盖以祝融即重黎也。……〔一〕郑语“秃”作“董”,“朡”作“鬷”。○铎按:此承上八姓言,则作“秃”是。…〔四〕旧脱“周”字。郑语云:“秃姓舟人,则周灭之。”按史记楚世家云:“陆终生子六人,四曰会人。”索隐引系本作郐人,即下妘姓之会也。此“会人”盖“舟人”之误。国名纪六引潜夫论:“曹有姜姓者。”“曹”又“会”之误。妘姓之后封于鄢、会、路、偪阳……曹姓封于邾〔六〕;邾颜子之支,别为小邾〔七〕,皆楚灭之〔八〕。〔一〕郑语“鄢”作“邬”,“会”作“郐”。按韦昭注周语云:“鄢,妘姓之国。”○铎按:姓氏急就篇下亦据周语作“鄢”。郑语“邬”字讹。姓纂十四泰云:“郐仲之后,避难去邑为会氏。”……重氏伐之,郐君以亡。”按重氏灭郐,在高辛十六年,见竹书纪年,非郑语及诗所云也。此合言之,误。后纪八高阳纪亦误仍之。诗桧风释文:'“桧”本又作“郐”。……〔六〕郑语云:“曹姓邹、莒。”邹、邾声相近。隐元年左传杜注:“邾,今鲁国邹县也。”史记楚世家云:“陆终生子六人,五曰曹姓。”集解引世本云:“曹姓者,邾是也。”

     那么,该论述以:“秃”作“董”,“姜”作“秃”,“斯”作“斟”秃姓舟人,“会人”盖“舟人”四曰会人下妘姓之会妘姓之后封于鄢、会、路、偪阳“曹有姜姓者””又“会”之误“鄢”作“邬”,“会”作“郐”“郐仲之后,避难去邑为会氏。”“曹姓邹、莒。”邹、邾声相近。曹姓者,邾是也。

 若以此推论,则董姓、“秃”“姜”,而姜姓是炎帝时期的姓氏,那么,董姓不是很久的姓吗?以此来论证属于母系部落的姓,也从祝融八姓的混乱中展现出母系部落的一面。而祝融部落在炎帝之前就存在,而姜姓在黄帝之前而存在,证明董姓是祝融的姓。祝融重黎,董、重、童相通。这我在多篇文章阐述。既然,上文以'曹有姜姓者''之误”,“曹姓邹、莒。”邹、邾声相近。那么,上诉论及秃姓舟人,“会人”盖“舟人”……则舟、邹、莒邹、邾“鄢”“邬”“郐”“会”、都是舟的转化。那也全部是董的转化。可见,己、董、彭、秃、妘、曹、斟、芈”就有“董、秃、妘、曹”是原属于董姓,再从《国语·郑语》秃姓,彭祖之别”、“斟姓,曹姓之别”,那么祝融八姓,就囊挂了“董、彭、秃、妘、曹、斟”六姓,余下的“”从姜而来,《说文解字》中解释芈为,“羊鸣也。从羊,象声气上出。与牟同意。绵婢切。”。芈姓的图腾是羊,羊即羌,在典籍《说文解字》中注释:“羌,西戎,羊种也……西方羌从羊。”、“董姓,己姓之别受氏、上文曹有姜姓者”,则祝融八姓全部与董姓有关。这也许是东汉王符所没有料到的。东汉王符著《潜夫论笺校正· 志氏姓〔一〕第三十五》:“'黎后有斟姓,盖以祝融即重黎也。”,巧巧说明祝融重黎、黎、的关系,而从曹姓分化,证明董姓部落与重黎的重合。

祝融,汉班固《白虎通义》:《礼》曰:“伏羲、神农、祝融,三皇也。”;《春秋左传。昭公(十一年~二十年)》:郑,祝融之虚也,皆火房也。星孛天汉,汉,水祥也。卫,颛顼之虚也,故为帝丘,其星为大水,水,火之牡也。其以丙子若壬午作乎?水火所以合也。若火入而伏,必以壬午,不过其见之月。”,因此,我多篇文章论述董姓部落与管理火有关。

   古人研究也是有变化的,就如太原宗亲董有田作《咬文嚼字----裔子儿子》:竟将它解释为儿子!岂不知裔子一词是指玄孙以后的子孙”,宋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董氏出自姬姓。黄帝裔孙有飂叔安,生董父,舜赐姓董氏。裔孙辛有,辛有子孙分适晋,有董孤。裔孙翳,项羽封为翟王,都高奴,子孙遂居陇西。汉江都相仲舒少子之孙,自广川徙陇西,裔孙徙河东。(见:http://www./a/a17/075b.htm),()郑樵著、()陈宗  校《通志。氏族略》卷二十七董氏:己姓。或言姬姓。黄帝之裔孫有叔安生董父。其後遂為董氏。又有陸終之子參故姓董。周時為故國。其後亦為董氏。”。看来,把飂叔安生董父,始于宋,就有改变。

4,参胡在董姓部落,为董姓早于董父

    与上文出现汉宋衷注《世本》——雷学淇校辑本不同,在宋衷注《世本卷上》陈其荣增订本,却记载:“参氏.董姓.陆终第二子参胡之后.又见姓氏书辩证”.

()郑樵著、()陈宗 校《通志。氏族略》:“臣谨按。陆终氏娶鬼方之。女孕而不育。十一年。开其左脇而出三人焉。又开其右脇而出三人焉。长曰昆吾。名樊。为己姓。封于衞墟。次曰参胡。董姓。封于韩墟。周时为胡国。楚灭之。三曰彭祖。名翦。彭姓。封于韩。大彭之墟。即彭城也。四曰会人。妘姓。封于郑墟。五曰安。曹姓。封于邾之墟。六曰季连。芉姓。其后为楚。……董氏:己姓。或言姬姓。黄帝之裔孫有叔安生董父。其後遂為董氏。又有陸終之子參胡姓董。周時為故國。其後亦為董氏。……董氏有二:董父之后,以字为氏;又有陆终之子参胡姓董,以姓为氏”。

这明确阐述了参胡为董姓。那么,也就完全与《国语·郑语》秃姓,彭祖之别”、“斟姓,曹姓之别”,在六姓之后,则陆终六子为文章开头的己、董、彭、妘、曹、芈

《路史》:“廖有叔安,异封于董。董甫(通“父”)以豢龙事虞,封于鬷川,别为鬷夷。更为关龙”。这证明,不论是董父、还是参胡都是在董姓部落,封于董而为董。而八姓的变化,与父系氏族的雏形,从母姓开始向父姓转化。也验证上面“从几个不同的记载以及解释,都与董姓关联。那么,该母系部落不是其他什么姓氏,只有董姓符合这一特征,才造成汉以来的研究混乱”。、

《通志。氏族略》也记载董姓有:参胡和董父两个源流。

也因此,证明,既然参胡为董姓,则是与己姓开始列入陆终六个儿子。不可能比董父迟出现。更不用说董姓是祝融部落的姓了。因此,以董父为董姓来源,是不符合历史的。

    当然,这些只是春秋史官留下的记载,毕竟有传说的部分。《左传·文公十八年》载:「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苍舒、隤岂、檮寅、大临、龙降、庭坚、仲容、叔达,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此十六族也,世济其美,不陨其名,以至于尧,尧不能举。舜臣尧,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地平天成。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内平外成。”,这祝融八姓是不是八恺八元?那是无法考证了。但是,母系氏族部落成为姓,父系开始男性有氏,是存在的。我对董姓源于部落,是祝融重黎的重,即董、重、童古时通假,认为董姓是最早管理火的部落,多见于《董姓是最早的姓氏的研究发现》、《从董姓图腾研究童、重黎与祝融部落》、《祝融八姓与祝融文化》、《祝融八姓的拨正与董氏的历史变迁》等文章中。

5,网络记载董姓把董父作为董姓最早与参胡姓董相矛盾

   仔细查阅资料百度搜索http://baike.sogou.com/v142219.htm以及查阅董姓源流”见http://baike.so.com/doc/5948366-6161305.htmlhttp://www./submsg/7458865出现:

    董姓是一个古老的姓,董姓的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中一支起源很早,相传黄帝的己姓子孙中有个叫叔安的,被封于飂(又作蓼,在今河南唐河县),称为飂叔安。飂叔安的儿子董父,为帝舜驯养龙,被舜赐姓为董,任为豢龙氏,封之于鬷川(今山东定陶县),他的后代便以董为姓。主要以第一种为主。

    第一个渊源:源于己姓,出自帝舜赐予颛顼后裔飂之子的姓氏,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相传,颛顼的己姓之后裔飂飂叔安有个儿子叫董父,他对龙的习性很有研究,帝舜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让他专门养龙(即马)。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各种舞蹈,帝舜很是喜欢,就封董父为鬷川侯(今山东定陶),还赐他以董为姓氏,他的后代就是董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己姓,出自颛顼帝之孙子吴回的后裔,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传说重黎是一位氏族首领以谆耀敦大,光明四海。颛顼任命其为火正,专门管理火。颛顼死后,侄子高辛(玄嚣的孙子)继位,即帝喾(帝俊),帝喾任命重黎为“祝融”之官称。后来共工氏作乱,帝喾派遣重黎前去镇压,重黎多次镇压而不成功,帝喾大怒,将重黎召回论罪处斩,然后以重黎的弟弟吴回接替重黎的官位,继续为祝融之官。吴回有个儿子名终,因为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所以叫陆终。陆终有个儿子叫参胡,因住董地(今山东濮城),其后裔子孙就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

     然而,这样标注把董父作为一支起源很早董父,变成参胡在董父之后,就忽略了对祝融八姓的知识了解。这是对董姓来源的误读。

   其次,我对《元和姓纂》记载陆终有个儿子叫参胡,因住董地(今山东濮城),其后裔子孙就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就曾经大量在各文章中使用。

   然而,我查阅了10卷版的《元和姓纂》没有这样的记载,没有找到18卷本的一种假如没有出处,而套一个《元和姓纂》,变成我也深受其害了。

从上文来看,参胡董姓是:汉宋衷注《世本》——雷学淇校辑本;()郑樵著、()陈宗 校《通志。氏族略》。《国语·郑语》漏了二子参胡,但结合《史记·楚世家》以及所处的年代,还可以推断出参胡为董姓。但是,对于我引用的董地(今濮城),是否有原始出处呢?

毕竟我至今查到的是参胡,董姓,封于韩墟而我发现一博客文章,其中:“重黎,为高辛氏火正之官,能光融天下,命曰祝融。重黎死,其弟吴回嗣为祝融。生子陆终,娶鬼方(贵州安顺)国君之女,得孕怀十一年。开左胁,生下三子;(古奇事。)又开右胁,复生下三子。长曰樊,己姓,封于卫墟,为夏伯,汤伐桀灭之。次曰参胡,董姓,封于韩墟,周时为胡国(河南郾城),后灭于楚。三曰彭祖,彭姓,封于韩墟(即彭城。)

(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febda90100ta4b.html)。查阅:郾城区,隶属河南省漯河市。河南省中南部、东与召陵区接壤,东南与召陵区、源汇区相连,南濒沙河,与源汇区隔河相望,西南与舞阳县相邻,西北、北面与临颍县毗邻,东北与召陵区、临颍县、周口市、西华县交界。

   《寰宇记》:“今长葛西四十里,临颖县有育龙城,育龙氏邑也。而汝之龙兴东南五十里,又有育龙城,长垣东南龙城,灵宝西南七里有育龙坟。”,也就是参胡居住的董邑,后来成为豢龙的地方之一。

    胡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又一个以胡为国名的诸侯国,子爵,又称胡子国,国君为归姓。前495年亡于楚。历史上胡国国都在今安徽阜阳市。

   从胡国,也是参胡之后,典籍《周礼·冬官考工记》中记载:"妢胡之笴。妢胡,胡子之国,在楚旁。"说明:妢胡国盛产"美笴",也就是用来制作箭杆的一种细木。在春秋末期,胡国被迫参加以楚国为首的诸侯联盟,结成联军去攻打吴国,后来,又参加了吴楚之间的"豫章之战",公元前508(周敬王十二年楚昭王熊珍八年 鲁定公二年)"秋,楚人伐吴。"结果,楚昭王熊壬(熊轸熊珍)"豫章之战"后的班师回程中,反而顺便吞并了同盟国的胡国。胡国被灭后,其国王族子孙多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在史籍《路史·国名记》中记载:"胡子国归姓。归姓,夔出。盖楚之所立。"楚昭王在吞灭了胡国后,又吞灭了貀国(一作:豽国 读作:纳国),然后,将其后代迁徙于颍州汝阴西北的妢胡国故址--胡城(今安徽阜阳市),转封其为胡子国。

    而资料显示,韩国国都:1.平阳((山西临汾)、2.宜阳(河南宜阳)、3. 阳翟(河南禹州)、4. 新郑(河南新郑)。却没有濮城。《后汉书·郡国志》云:“濮阳,古昆吾国也。”《晋书·地理志》云:“濮阳古昆吾国。”《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甫谧说:“都帝丘,今东郡濮阳是也。”又引《皇览》说:“颛顼冢在东郡濮阳顿丘顿门外广阳里中”,《山海经·海外北经》郭璞注云:“颛顼号为高阳冢,今在濮阳,故帝丘也。”。颛顼之都在今濮阳。而祝融的后裔,己姓之昆吾,彭姓之豕韦,都在或曾在濮阳住过。昆吾不是参胡。以董姓部落包含昆吾尚可,若以参胡在韩墟,这都与濮城相距甚远。故存疑,留作以后待查证。

因此,资料出处,务必需要谨慎审核来源。

需要了解更多董姓源流,请查阅我以前有关的论述文章。

 

    201691901:52荷香月暖(QQ353159928)与贺州

 

【附注1】:国语卷第十六》:“老童产重、黎及吴回,吴回产陆终,陆终生六子,其季曰连,为芈姓,楚之先祖也。……祝融亦能昭显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八〕,其后八姓于周未有侯伯〔九〕。佐制物于前代者〔一0〕,昆吾为夏伯矣,〔一一〕大彭、豕韦为商伯矣〔一二〕。当周未有〔一三〕。己姓昆吾、苏、顾、温、董〔一四〕,董姓鬷夷、豢龙,则夏灭之矣〔一五〕。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一六〕,秃姓舟人,则周灭之矣〔一七〕。妘姓邬〔一八〕、郐、路、偪阳〔一九〕,曹姓邹、莒〔二0〕,皆为采卫〔二一〕,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数也〔二二〕。而又无令闻,必不兴矣。斟姓无后〔二三〕。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芈姓夔越不足命也〔二四〕。蛮芈蛮矣〔二五〕,唯荆实有昭德,若周衰,其必兴矣〔二六〕。姜、嬴、荆、芈,实与诸姬代相干也〔二七〕。姜,伯夷之后也〔二八〕,嬴,伯翳之后也。〔二九〕伯夷能礼于神以佐尧者也〔三0〕,伯翳能议百物以佐舜者也〔三一〕。其后皆不失祀而未有兴者〔三二〕,周衰其将至矣〔三三〕。」……八姓,祝融之后。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也。侯伯,诸侯之伯。〔一0〕佐,助也。物,事也。前代,夏、殷也。〔一一〕昆吾,祝融之孙、陆终第一子,名樊,为己姓,封于昆吾,昆吾卫是也。其后夏衰,昆吾为夏伯,迁于旧许。传曰:「楚之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一二〕大彭,陆终第三子,曰籛,为彭姓,封于大彭,请之彭祖,彭城是也。豕韦,彭姓之别封于豕韦者也。殷衰,二国相继为商伯。〔一三〕未有侯伯。〔一四〕五国皆昆吾之后别封者,莒其后。〔一五〕董姓,己姓之别受氏为国者也。有飂叔安之●子曰董父,以扰龙服事帝舜,赐姓曰董,氏曰豢龙,封之鬷川,当夏之兴,别封鬷夷,于孔甲前而灭矣。传曰:「孔甲不能食龙而未获豢龙氏,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一六〕彭祖,大彭也。豕韦、诸稽,其后别封也。大彭、豕韦为商伯,其后世失道,殷复兴而灭之。〔一七〕秃姓,彭祖之别。舟人,国名。〔一八〕案:「邬」,攷异卷四据左传襄公十年疏及诗桧谱疏引国语并作「鄢」;札记卷一六据惠栋云潜夫论亦作「鄢」。注同。〔一九〕陆终第四子曰求言,为妘姓,封于郐。郐,今新郑也。邬、路、偪阳,其后别封也。〔二0〕陆终第五子曰安,为曹姓,封于邹。〔二一〕皆,妘、曹也。采,采服,去王城二千五百里。卫,卫服,去王城三千里。〔二二〕或,六姓之后。在王室,苏子、温子也。在夷狄,莒、偪阳也。〔二三〕斟姓,曹姓之别。或云夏少康灭之,非也。传有斟灌、斟鄩浇所灭,非少康,又皆夏同姓,非此也。〔二四〕夔越,芈姓之别国,楚熊绎六世孙曰熊挚,有恶疾,楚人废之,立其弟熊延。挚自弃于夔,其子孙有功,王命为夔子。〔二五〕蛮芈,谓叔熊在濮从蛮俗。〔二六〕昭,明也。〔二七〕姜,齐姓。嬴,秦姓。芈,楚姓。代,更也。干,犯也。言其代彊更相犯间。”(摘自http://gj.zdic.net/archive.php?aid=11075)。

 

【附注2】:《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三十二年)》:秋,龙见于绛郊。魏献子问于蔡墨曰:「吾闻之,虫莫知于龙,以其不生得也。谓之知,信乎?」对曰:「人实不知,非龙实知。古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献子曰:「是二氏者,吾亦闻之,而知其故,是何谓也?」对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飨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献子曰:「今何故无之?」对曰:「夫物,物有其官,官修其方,朝夕思之。一日失职,则死及之。失官不食。官宿其业,其物乃至。若泯弃之,物乃坻伏,郁湮不育。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龙,水物也。水官弃矣,故龙不生得(摘自

http://gj.zdic.net/archive.php?aid=2717

【附注3】:《史记。楚世家》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琇姓,楚其後也。昆吾氏,夏之时尝为侯伯,桀之时汤灭之。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後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http://gj.zdic.net/archive.php?aid=8809

 

【附注4】:《春秋左传。昭公(十一年~二十年)》:梓慎曰:「往年吾见之,是其征也,火出而见。今兹火出而章,必火入而伏。其居火也久矣,其与不然乎?火出,于夏为三月,于商为四月,于周为五月。夏数得天。若火作,其四国当之,在宋、卫、陈、郑乎?宋,大辰之虚也;陈,大皞之虚也;郑,祝融之虚也,皆火房也。星孛天汉,汉,水祥也。卫,颛顼之虚也,故为帝丘,其星为大水,水,火之牡也。其以丙子若壬午作乎?水火所以合也。若火入而伏,必以壬午,不过其见之月。」”(http://gj.zdic.net/archive.php?aid=2716

 

【附注5】:汉宋衷注《世本·雷学淇校辑本》:陆终娶于鬼方氏之妹.谓之女嬇.是生六子.孕而不育.三年.启其左胁.三人出焉.破其右胁.三人出焉.按水经注.嬇作隤.无而不育三字.史楚世家.路史后纪引.作女嬇.陆终六子.史记楚世家.其长一曰昆吾.集解引昆吾者.卫是也.索隐引其一曰樊.是为昆吾.宋忠曰.昆吾国名.巳姓所出.左传曰.卫侯梦见披发登昆吾之观.今濮阳城中有昆吾台是.二曰参胡.集解引参胡者.韩是也.索隐引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宋忠曰.参胡国名.斯姓.无后三曰彭祖.集解引彭祖者.彭城是也.索隐引三曰籛铿.是为彭祖.四曰会人.集解引会人者.郑是也.索隐引四曰求言.是为郐人.宋忠曰.求言.名也.妘姓所出.郐.国也.五曰曹姓.集解引曹姓者.邾是也.索隐引其五曰安.是为曹姓.宋忠曰.安.名也.曹姓者.诸曹所出也.六曰季连.索隐引六曰季连.是为芈姓.季连者.楚是也.宋忠曰.季连.名也.芈姓.诸楚所出.楚之先.芈.音弥是反.芈.羊声也.按雷氏因左胁右胁之文.以三子相次.恐不足据.○又诸家引世本.皆断至楚之先而止.按下二语.亦是宋忠注文.殷本纪曹圉卒.正义圉音语.出系本.是世本有音之证.○求言.水经注引作莱言.……融夷氏.祝融后董父之胤.以融夷为氏.并见玉海姓氏急就章注.○融夷.即鬷夷。参氏.祝融之后.广韵.陆终第二子参胡.氏族略

【附注6】:汉宋衷注《世本。陈其荣增订本》:陆终娶鬼方氏之妹.谓之女(臾贝).楚世家索隐.生子六人.其一曰樊.是为昆吾.宋忠曰.昆吾国名.已姓所出.昆吾者、卫是也.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宋忠曰.参胡国名.斯姓.无后.参胡者、韩是也.三曰籛铿、是为彭祖.彭祖者、彭城是也.四曰求言.是为郐人.宋忠曰.求言名也.姬姓所出.郐、国也.会人者、郑是也.其五曰安.是为曹姓.宋忠曰.安、名也.曹姓者、诸曹所出也.曹姓者、邾是也.六曰季连.是为芊姓.季连者、楚是也.宋忠曰.季连名也.芊姓诸楚所出.楚之先也.楚世家集解.索隐.[校注 原本漏注.据史记补注上七字.]……参氏.董姓.陆终第二子参胡之后.又见姓氏书辩证.

【附注7】东汉王符著《潜夫论笺校正· 志氏姓〔一〕第三十五》:祝融之孙,分为八姓:己、秃、彭、姜、妘、曹、斯、芈〔一〕。己姓之嗣飂叔安〔二〕,其裔子曰董父〔三〕,实甚好龙,能求其嗜欲以饮食之,龙多归焉〔四〕。乃学扰龙〔五〕,以事帝舜。赐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朡川。朡夷、彭姓豕韦,皆能驯龙者也〔六〕。豢龙逢以忠谏,桀杀之〔七〕。凡因祝融之子孙,己姓之班,昆吾、籍、扈、温、董〔八〕。〔一〕郑语“秃”作“董”,“姜”作“秃”,“斯”作“斟”。按史记楚世家索隐引世本“斟”亦作“斯”。董、秃详下。……“黎后有斟姓”,盖以祝融即重黎也。……〔一〕郑语“秃”作“董”,“朡”作“鬷”。○铎按:此承上八姓言,则作“秃”是。…〔四〕旧脱“周”字。郑语云:“秃姓舟人,则周灭之。”按史记楚世家云:“陆终生子六人,四曰会人。”索隐引系本作郐人,即下妘姓之会也。此“会人”盖“舟人”之误。国名纪六引潜夫论:“曹有姜姓者。”“曹”又“会”之误。妘姓之后封于鄢、会、路、偪阳……曹姓封于邾〔六〕;邾颜子之支,别为小邾〔七〕,皆楚灭之〔八〕。〔一〕郑语“鄢”作“邬”,“会”作“郐”。按韦昭注周语云:“鄢,妘姓之国。”○铎按:姓氏急就篇下亦据周语作“鄢”。郑语“邬”字讹。姓纂十四泰云:“郐仲之后,避难去邑为会氏。”……重氏伐之,郐君以亡。”按重氏灭郐,在高辛十六年,见竹书纪年,非郑语及诗所云也。此合言之,误。后纪八高阳纪亦误仍之。诗桧风释文:'“桧”本又作“郐”。……〔六〕郑语云:“曹姓邹、莒。”邹、邾声相近。隐元年左传杜注:“邾,今鲁国邹县也。”史记楚世家云:“陆终生子六人,五曰曹姓。”集解引世本云:“曹姓者,邾是也。”

【附注8】:(后汉)史游《急就篇》 :“老童生呉回。为髙辛火正。是谓祝融。祝融生陆终。陆终生六子。其五曰安。是为曹姓。周武王封其苗裔于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