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匠心好食|三代人不着急,水盆羊肉过午不候

 ztlcn 2016-09-19





美好的早晨从哪里开始?

在西安,如果你是一个羊肉控,

那美好的一天,就始于一碗水盆羊肉。





1



早上六点钟,大莲花池街上的莲湖公园东门口,已经有三三两两赶早市的人了。鲜菜活鱼,水灵灵扑棱棱的。


戴鸭舌帽的中年男子,手里端着精巧的蓝花小瓷壶,一边询问鱼的价钱,一边不时吱儿地呡上一口茶水。



喝茶的闲情小哥


旁边是两个来自临潼的汉子。一个筐子里堆满翠绿嫣红的枣子,一个车板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红艳艳的柿子。自家院儿里树上结出的果子,他们今天早上四点多摘了下来,赶到这古城的早市上,鲜亮得连露水都没褪净。



公园的正对门,就是著名的马家老六水盆牛羊肉。








水盆羊肉是陕西地区的传统小吃,据说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当年逃至西安的慈禧,喝了这汤之后浑身舒坦,故赐名“美而美”。

水盆羊肉比较清淡,夏季吃时汗流浃背,排毒祛暑,冬季饮时浑身发热,养胃暖身,因此成为西安人一年四季惯用的早餐。







2



而在西安两三百家的水盆羊肉馆中,马家老六的水盆羊杂汤,更有不同之处。


西安的朋友说,马家老六做水盆羊肉,从94岁的马屏藩开始,祖孙三代,至今已有好些年头。他家的汤,不腥不膻,极鲜。且每日早上六点开门,卖到下午两点关门,颇有些任性。

走进马家老六不大的店面。店呈L型,摆放着四五张桌子,墙上有马老爷子的介绍。90多岁的老人,小白帽,山羊胡,仙人眉雪白,看起来喜庆的很。



透过半开放操作间的玻璃橱窗,可以看到煮好的羊肉和羊杂。从羊心、羊肝、羊肠到羊肺、羊眼和羊蹄子,一应俱全。


橱窗右边有两口大锅,锅里羊汤沸得正欢。一个头戴小白帽的回族男子正在锅边忙活。这位名为铁兆辅的中年男子说,自己是马老六的外甥,临时在店里帮忙。





铁兆辅说,马屏藩老爷子做了一辈子水盆羊肉。他有10个儿女,90年代以他们家排行老六的儿子名号,做了这家店。因为汤好,一开张生意就好得很。而今孙子也接下了家族生意的接力棒。


马家的这碗汤,用的是牛羊的胯骨和脊骨。回族人讲究以物养物,在他们看来,这两个部位的骨头熬出来的汤,鲜美的同时更强身健骨。


羊肉羊杂清理干净,煮透,倒掉肉汤晾凉,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案板上。上好的胯骨和脊骨放进大锅,加入自家的调料,大火开,小火煮,十几个小时下来,一锅羊汤才算好了。







3



早上六点,店门打开,周围的老吃家儿就走了进来。选好要吃的肉,橱窗内二十多岁的孙子就手起刀落,飞快地切肉。羊肉、羊肝、羊肺成片,羊肠、羊眼成圈,整齐地放进碗底,递给师傅。


锅灶边的马老爷子或马家老六开始“泖饭”。所谓的泖饭,就是一遍遍地用热汤将碗中的食物浇灌。三遍之后,再注入滚烫的骨汤,最后撒上香葱芫荽末,在祖孙三代行云流水间的默契合作里,一碗水盆羊肉就端到了食客的面前。



滚滚的热汤前马家老六泖饭


这样的汤,马家老六从早上6点到下午两点,能卖500碗左右。至于为何只卖到下午两点,而不多熬点汤,铁兆辅回答说是老爷子的规矩,“有干有歇,钱是挣不完的。


说话的当口,铁兆辅已经把我要的那碗羊杂汤做好了。不是想象中的大水盆,而是一个烩面碗大小的圆青花瓷碗。汤不是惯见的乳白,而像家里熬出来的那种清白微黄的颜色。点缀着碧绿的香葱芫荽和红艳的油辣子,好看得很。




喝一口汤,第一感觉是羊肉的鲜,却没有浓厚糊嘴的感觉。用筷子一挑,羊肉、羊肠、羊肝就露了出来。夹一筷子肉入口,羊肉的软烂、羊肝的鲜嫩、以及羊肠的香浓,就一层层在嘴里无比丰富地呈现出来。



这当儿,如果你再掰一块烤得焦黄雪白的坨坨馍泡到汤里,麦子面的那种筋道,和着清鲜美味的羊汤,那感觉,就只有舒坦这俩字可以形容。







10月中旬的这个清晨,我在这家小小的水盆羊肉店里,喝完了一大碗羊杂汤,吃完了一块死面的坨坨馍,创下了本人吃货史上从未有过的记录。然而走在莲湖公园里,浑身发热通体舒泰的我,除了撑得慌,却没感觉到嘴干舌燥。这再一次证明,马家老六的汤,真的很不赖。


唯一遗憾的是,那天等到10点多,也未见到94岁的马老爷子。希望下次再来西安喝汤的时候,能有机会见到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